丁字小篆只有一种写法:
丁拼音:dīng,注音:ㄓㄥ,部首:一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2画,五笔:SGH。
仓颉:MN,郑码:AI,四角:10200,结构:单一,电码:0002,区位:2201。
统一码:4E01,笔顺:一丨
释义:
1、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2、成年男子。
3、人口。
4、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丁籍[dīng jí]
人丁档案。
2、农丁[nóng dīng]。
指青壮年农民。
3、丁田[dīng tián]。
按人口所征收的税粮。
4、花丁[huā dīng]
种花的园丁。
5、强丁[qiáng dīng]。
壮丁。
丁字的演变如下:
图形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就是一个方口。这是从上面向下看,钉子的头是方形的。图形②,是金文的形体,像钉子侧视的样子,上部大是钉子头,下部小是钉子尖,真有点秃钉子的样子。
图形③,是小篆的形体,上部不大像钉子头了。图形④,是楷体的形体,把小篆上部的“人”字拉平,变成了一横。
可见“丁”字的本义就是今天的“钉”。后来因为读音的关系,所以就被假借为天干的第四位,即“甲乙丙丁……”中的“丁”了,那么远当“钉子”讲的“丁”怎么办呢?
这就只好在其左边加上个金字旁,表示钉子是用金属做的,写为“钉”,从象形字变成了左形右声新的形声字了。
钉子是金属做的,所以坚硬,这就引申为健壮义,如王充《论衡·无形》:“齿落复生,身气丁强。”再引申一步即指成年男子为“丁”,如白居易说:“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这里的“丁”就是指成年男子,旧时就有“抓壮丁”之说。
目不识丁的寓意:
唐朝高官张弘靖,出身名门,养尊处优,骄必生恶。张弘靖脾气急躁,刚愎自用,还目中无人,收受贿赂而又胆大妄为,最终激起民愤,落得个被降职的下场。
这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正直刚正、虚怀若谷,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友谊,并获得支持。此外,人们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学富五车,以免贻笑大方,或被人戏耍却不自知。
方篆(上边)和印篆(下边)两种。
都适合刻章(或刻印)
满意请采纳~
丁,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有中空与填实两种写法,像钉帽的俯视图。
在战国及西汉时分别出现像侧视图的写法,以后,古篆把锭的圆头保留,把锭的下部拉长,变成钉子形状。
到秦代小篆则更将字讹,完全失去原状。
此后二者合流,将上面像钉帽的部分简化成一横,钉脚变成竖弯钩,就是今天见到的楷书“丁”。
“丁”本是“钉”的初文。后来因为把“丁”用作“天干”——古代十个表示数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四位;故此又另造了个以“金”旁表意,以“丁”旁表音的形声字“钉”。
“丁”,原是铜锭形。金属是坚实的,故从“丁”引申出“壮健”之意,古代把成年的壮健的男子叫作“壮丁”。又引申出“人口”(如“添丁”)和指某些专职服务的人(如“园丁”、“庖丁”)。
给你提供个参考,详见附图。
“丁”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金文象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小篆象侧视的钉形。本义:钉子。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附图: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4%B8%81%E5%AD%97%E5%B0%8F%E7%AF%86%E4%BD%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