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做个大概介绍,基本顺序是:三位老师,念经,念经七遍,回去。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几个步骤。
第一,第三,这个划分。具体来说,念诵《释迦牟尼佛》三遍,这是念诵《心经》七遍的第一步。
第二,念咒。这时候就把“无上深奥微妙法”念到“愿解如来真意”。完成后,您可以继续下面的步骤。
第三,念诵《心经》七遍。这时候就是从头到尾完整的念诵七遍心经。但是背诵的时候一定要克制杂念,恭敬虔诚的背诵。
四,后退。念完经,一定要回头,这样功德才不会很快消散。当你回去的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佛菩萨你的祝福。
要七遍,就一次性念七遍。念经咒的遍数,多是单数,或三遍、或七遍。心经很短,念七遍用不了很长时间。
专心、常念、清净心。 和心有关,努力行持五戒十善,另外宿业也有影响,旧的因缘成熟了还没报尽,新的因缘未成熟。
当然更要用功了。
《优婆塞戒经》卷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占察善恶业报经》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若有时间,大悲咒念3、7、21、49、108等等遍。
唯除不善除不至诚,……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摘自大悲心陀罗尼经)
-----------------------------------------------。
宣化上人: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诵持大悲神咒者”:诵念《大悲咒》的人,“于现在生中”:现在,就是今生。“一切所求”:你所有的希望,一切的要求,“若不果遂者”:若不得到满你愿的。果遂,就是满你的愿,遂心满愿。“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这也不能称做大悲心陀罗尼的神咒。但是有一点,我们先讲明白,“惟除不善”:你若念《大悲咒》,一边念,一边杀人,一边偷东西,一边去邪婬、妄语、酒肉,什么都做,那就没有功效。不善,就包括你种种邪僻的行为,譬如杀生、偷盗、邪婬、妄语、饮酒,这种种都叫邪僻的行为,你行得不正当。“除不至诚”:你要是马马虎虎的念,说是我试试《大悲咒》,看看到底有没有灵验?你不试,就灵验。你若一试,就不灵验。为什么呢?佛菩萨不是要你来试验的。佛菩萨可以试验众生,众生不可试验菩萨,所以你要是想要试一试看,那就是不至诚,不至诚,也没有灵验。
每天念《心经》数量是越多越好,时间长了能背下来可以有空闲就念。
《心经》是阐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经典。长期念诵可以获得真正的妙智慧,具有如如不动的真心,可以破三障(报障,业障,烦恼障),可以真正做到清心 静心。
念经时需要注意几点:1 念时不要有杂念,专心去念。2 不要看注解,反复念意思自然印在心里,这才是真实的意思,看别人的注解永远是别人的理解,这是佛经和其他书籍不一样的地方。3念经不要刻意去求回报,机缘到了好事情自然会来。4到黑暗阴森的地方念《心经》可以无有恐怖。
《金刚经》在佛教经典中很特殊,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但建议暂时看看就好,建议有了佛学基础后再去反复读诵,没有基础很难了解真实意思。
什么是学佛,学佛是学佛菩萨的行为,所以行菩萨道。每天读这么多经典拜忏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你的心在读,你的心在拜。用真诚心去读去拜,定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利益。切忌不要为了得到利益而去完成这个任务。做完这些后,要回向一下,可以读一下回向偈。也可以回向给你所要回向的人,比如回向给自己的冤亲,愿他们能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回向给自己的现世父母,愿他们健康长寿,随你念佛。回向给世界和平,回向给所有听闻到你读经的众生。都可以。
回向偈有很多。最普遍的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因,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4%B8%83%E9%81%8D%E5%BF%83%E7%BB%8F-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