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证是建文帝朱允炆出家后的墓。福建宁德上金贝村就有一座墓,经过专家考证,说极有可能是建文帝朱允炆出家后的墓,因此称其为明二陵。上金贝古墓,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之中,又称福建宁德古墓。古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形式奇特,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古墓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发现并登记为文物点。
在福建的宁德上金贝半山腰上的丛林之中,,有一座半僧半俗的陵墓,墓的明堂不大,深藏其中,左侧有一水池,从墓形制来看,从规模和装饰上,并非一般的僧人所具,其豪华程度,有人认为墓主必须有尊贵的身份。
当时,有人根据民间的一些传说,来这里对墓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时间来看,此墓建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仿佛皇家气派。
一开始,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证,认定这是建文帝陵寝。
一是古墓顶上有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他们认为,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象征着墓主朱允?闪?椴缀!?/p>。
二是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
三是在宁德华严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纱幽暇┨油瞿?德时所穿的云锦袈裟,经鉴定为明永乐之前制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龙的专属造型,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宫灯状图饰为朱元璋的独家标志,是古墓属于建文帝墓葬的有力佐证。
四是由于该墓起码被盗三次,墓室空空,没有发现墓碑等有关墓主人身份的文字,只发现落款为“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字样的石刻,初步确认,与建文帝有关。
史载,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逝,皇太孙朱允?杉次唬?唇ㄎ牡邸=ㄎ牡奂次徊痪茫??氖迨逖嗤踔扉σ蕴帜嫖???⒍?改阎?郏???几年的皇位争夺战,朱棣攻陷京师(今南京)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大军攻入南京时,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建文帝出逃的传闻颇多,这个传说说是当年建文帝在大军进入南京之前就逃出皇宫,然后走入福建,隐藏于山中,削发为僧,隐姓埋名,以图东山再起。后来因为朱棣政权稳定,建文帝也再没有机会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于是终老于此。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没有任何正史记载,正史只说建文帝举火自焚。
虽然考证言之凿凿,但国家文物局专家认为,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确凿的碑刻,没有有力物证佐证,缺乏吻合建文帝身份的有力证据,墓主人身份不能认定为南京逃亡的建文帝,此墓不能认定为建文帝皇陵。
然而,在当地,还是树起了建文帝陵墓的牌子,我认为这是有误导游客之嫌,应该说要尽快进行更正。当然,建文帝下落之谜还得更多的专家去解开,这也是所有人所期待的。
相传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首都南京被破城后便下落不明,而历史上关于建文帝的最终归宿更是众说纷纭,各地对于建文帝的古墓遗址也是猜测百般,经各类考古专家的考察,福建宁德的上金贝村发现的古墓最有可能为建文帝的墓址,民间对于此地的呼声也是最高。
其一是因为该墓的造型奇特,古墓上方的火龙珠及下方闭嘴龙的纹饰,其造型和雕刻方式都为明朝皇家的风格,古墓的形制也与其他墓室大有不同,看起来更像是南方僧侣常采用的佛教墓葬,而虽然民间对于朱建文的下落各执一词,惟对其出家为僧却是难得口径一致,这也就解释了上金贝古墓的与众不同。
其二是据上金贝村族谱记载,祖先名为郑三合,于明朝迁于此地。有意思的是据传当年与建文帝一起消失的20多名大臣中其中有一人叫做郑洽,人们便猜想郑三合的名字正是由这郑洽拆分而来,当然这猜想也并非凭空而来。
据史记载,郑洽的老家在浙江浦江县,其家长有溪流名为白麟溪,与这郑三合一族族谱《白麟谱》恰好遥相呼应,这一证据也大大证明了郑三合就是当初随建文帝一起消失的郑洽,而建文帝葬于此也就合乎情理了。
其三是因为此墓的墓主人落款为“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但真正的年号姓名却未有提及。这墓的落款显示了墓主人的超然身份却又只字不提其真正的年号名字,而当初朱建文被迫逃离南京又不能以真名示人,更是在逃离后遁入空门。
如此看来,无论是从上金贝古墓的时间,地点,史诗记载,还是从郑三合的族谱看来,都似乎印证了这就是朱建文的最终归宿!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潜心培养其为接班人,然而,朱标后来竟然来了个英年早逝,就在所有人都猜朱元璋会改立胆实谋略都和他“类己”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时,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最终却改封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子。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漳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很快效果达到了,地方藩王不是削爵夺地盘,就是被废被软禁。
地方藩王们眼看这样下都没有好果子吃,很是着急。这时,燕王朱棣主动站起来,以清君侧为由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较练,朱棣的大军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无奈之下做了两个举措:一是斩杀妻小,二是纵火烧宫。
而朱棣入城后,找遍了整个宫城,也没有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关于建文帝到底去哪了,民间传说众说纷纭。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焚火自杀。有人猜测,建文帝眼看朱棣要入城了,自知在劫难,于是杀死妻儿,放火烧宫,然后他也毅然跳入火海,葬身火海中。因为大火把他的尸体烧成了焦炭,没办法辨认,因此众多烧焦的尸体中到底没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也就成了争议和谜团。而原本就疑心很重的朱棣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对内却派人全力寻找建文帝。
第二种说法:流亡国外。相传朱棣围城时,不甘受辱的建文帝决定以自刎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在这时,他的贴身老太监对建文帝说太祖皇帝临终前曾经交给他一个密匣,并叮嘱他如果遇到危难,打开匣子可保平安。建文帝忙令老太监取来密匣,打开一看,顿时惊呆了,但见里面装有三套袈裟,三张证明身份文书,一封密信和一把剃刀。三张文书上分别写着应贤、应能、应文三个名字。应文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应贤、应能分别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杨应能、叶希贤。密信里给建文帝指了一条通往城外的光明大道——地道。
就这样,建文帝按照密匣的指示剃发伴成了和尚,然后从皇宫的地道悄悄地逃出了城去。侥幸逃得性命的朱允炆从隐身于偏僻的寺庙,隐姓埋名,正式出家当了和尚,最终孤老山林。
第三种说法:流亡海外。
建文帝侥幸从南京城逃出后,在亲信的护卫下逃到了到泉州,之后流落到东南亚一带了。朱棣后来听到风声后,害怕朱允炆日后会东山再起,威胁自己,因此不惜耗费国力几次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千百年来,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后人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到了2008年时,福建省宁德金贝小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地民众都称这座墓就是建文帝的墓。理由是这座古墓外形极为精致豪华,古墓上还有火龙珠的雕刻,从外形来看,几乎处处彰显皇家气派。再加上当地一古寺曾传闻建文帝隐居寺中当和尚的消息,当地民众都认为这就是建文帝的墓。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福建省考古专家到德金贝小村古墓进行了现场勘查。结果却很失望,因为他们看到的古墓属于典型的“三无”:古墓没有建造的年代,没有墓碑,墓里没有任何文物。原因很简单:古墓已被盗多次。
通过一周的实地考察,考古专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宁德上金贝古墓的墓主人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沧海珠禅师。理由是:古墓处处显示“佛教”的信息和信仰,而沧海珠禅师曾是当地有名的高僧,手下拥有弟子数千。他死后,弟子们给进行厚葬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个谜团,有待破解。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5%AE%81%E5%BE%B7%E4%B8%8A%E9%87%91%E8%B4%9D%E5%8F%A4%E5%A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