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 字符:锦,
两分:钅帛,
拼音:jin3。
同【锦】字。①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旗。~屏。~标。... 。
绵 字符:绵,
两分:纟帛,
拼音:mian2。
同【绵】字。①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 。
棉 字符:棉,
两分:木帛,
拼音:mian2。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桃,内有白色的纤维... 。
䃇 字符:䃇,
两分:石帛,
拼音:mian2。[~砂]印泥 。
婂 字符:婂,
两分:女帛,
拼音:mian2。
同【嬵】字。古女子人名用字
淿 字符:淿,
两分:氵帛,
拼音:bo2。
同【泊】字。
艊 字符:艊,
两分:舟帛,
拼音:bo2。
同【舶】字。
锦 字符:锦,
两分:金帛,
拼音:jin3。
同【锦】字。
绵 字符:绵,
两分:糹帛,
拼音:mian2。
同【绵】字。
䛲 字符:䛲,
两分:言帛,
拼音:-。
同【谩】字。
緜 字符:緜,
两分:帛系,
拼音:mian2。
同【绵】字。
以锦缎系住前面人的腰,两手拉着前人锦缎行走,他走我也走,步步紧跟。
1、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2、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3、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帛字读音为 [ bó ] 部首:巾 笔画:8。
基本解释:(1)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2) 同本义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汉·刘向《列女传》
(3) 又如:布帛(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玉帛;财帛;帛召(写在帛上的诏书);帛画(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4) 指帛书;简蠹帛裂,三写易字。——《文心雕龙》
常用词组 :帛画 bóhuà;中国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帛缕 bólǚ 丝线;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杜牧《阿房宫赋》
帛书 bóshū 写在缣帛上的文字或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得雁,足有系帛书。——《汉书·李广苏建传》。
没有帛开头的成语。
帛字开头的词语有:
帛画, bó huà 中国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
帛兰船, bó lán chuán 基本解释。
亦作“ 帛阑船 ”。用帛装饰栏杆的船。《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造十层赤楼帛兰船。” 李贤 注:“盖以帛饰其兰槛也。” 宋 宋祁 《过摩诃池》诗之二:“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帛丸, bó wán 基本解释。
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新唐书·李希烈传》:“ 希烈 死,子不发丧,欲悉诛诸将乃自立,未决。有献含桃者, 窦 请分遗 仙奇 妻,听之,因蜡帛丸杂果中,出所谋。 仙奇 大惊。”参见“ 蜡丸 ”。
帛阑船, bó lán chuán 基本解释。
见“ 帛兰船 ”。
帛迭, bó dié 用棉纱织成的布。
古代新妇持素绢拜见公婆之礼。《《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古者妇始见舅姑,持香缨以拜,五色彩为之。 隋 牛弘 上议,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帛拜,以代香缨。”
帛子, bó zǐ 基本解释
手绢。 唐 张鷟 《游仙窟》:“红衫窄裹小撷臂,绿袂帖乱细缠腰,时将帛子拂,还投和香烧。”
帛书, bó shū 写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
得雁,足有系帛书。——《汉书·李广苏建传》
帛缕, bó lǚ 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