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结过婚。
钱瑗结过婚,经历过两次不完美的婚姻。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女儿。杨绛曾经以他们一家人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了《我们仨》。作为书中的第三个人“阿圆”,钱瑗受尽父母的宠爱。对于这个唯一的女儿,钱钟书和杨绛,在提及的时候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和自豪。
他们夫妻两个人约定一生只要一个孩子,只为了确保全部的爱和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孩子身上。然而这个生来就是天之骄子的孩子,却并没有如同父母所期盼的那样幸运,在1997年3月,钱瑗因患脊椎癌比父母先行一步去世了。
钱瑗工作经历
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为人刚正。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缅怀。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
病逝
钱瑗是著名学者兼作家钱钟书和杨绛在英国牛津大学时所生的独生女儿,小名“圆圆”。她的祖父(钱基博)称她是“读书种子”,外公(杨荫杭)则说她“过目不忘”,钱钟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她和父亲钱钟书最亲。杨绛《我们仨》里写“钱瑗和爸爸最‘哥们’,钟书说女儿像她。”是杨绛笔下“平生唯一杰作”。
1959年,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她精通英、俄两种语言,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曾先后嫁给王德一(1967)、杨伟成(1974)。文革时期,王德一因“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被批斗自杀。夏志清先生《阿圆回去了——〈我们仨〉的悲剧》(原载台湾《中国时报》,2003年9月30日《参考消息》转载)一文写道:“在文革社会的紧张生活下,阿瑗根本没有时间去恋爱。大概已经30岁出头了,她在工厂里做工,交识了一位‘和善忠厚’的工人王德一,也就同他结婚了。此人不肯交出一份黑名单给工厂里的左派,因而自杀以求解脱,那的阿瑗33岁。”,王得一乃钱钟书给女婿封的名,王德一是钱瑗大学同届同学,历史系毕业。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享年60岁。
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细水长流的婚姻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和羡慕,这对文坛伉俪从相遇,相知,到相守一生,两人的相濡以沫为世人所称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依然不离不弃,都没有放弃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或许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他们俩人的故事是从1932那年开始的,这一年杨绛本该读大四下半学期,东吴大学却因为学潮而停课。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决定去北平上京华,借读于清华大学。当时,为了能够去到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来到了清华,春光乍泄的三月,在那清华园的古月堂的门前,他们遇到了彼此,仿佛冥冥之中他们注定相遇,钱钟书曾形容与杨绛的相遇: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而杨绛则觉得钱钟书眉宇之间”蔚然而深秀“,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两人一见如故,初遇的悸动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尔后的相知相爱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
他们第一次见面只是很短,甚至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但当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钱钟书再一次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里来相会,爱才在在这对俊男才女之间悄然滋长,他们从志同道合的挚友渐渐成长为彼此相爱的情侣。
此时,当杨绛与钱钟书浸在爱情的蜜意里,他们的相爱却招致了另一个爱慕杨绛的朋友费孝通的不满。因此没过多久,费孝通来到清华大学找到了杨绛,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对杨绛的爱,认为自己比钱钟书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杨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我们只是朋友,如果你再这样我们不妨绝交,如此绝情的话从杨绛的口中说出使得费孝通很失望,这一番的表白也解除了两人之间的误会,费孝通也因此佩服杨绛的率真和洒脱,后来他们一直还保持着良好的挚友关系,也成为了文人交往的一段佳话。
1935年7月,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以后,杨绛回忆到:“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婚后,杨绛陪同钱钟书远赴英国进行留学,在牛津开启了一段异国的留学生涯。初到异国他乡,杨绛很是忧愁,一是羡慕牛津正儿八经的留学生有“黑布背心”制服穿,而她只是个旁听生;二是思念家乡,一时适应不了异国生活。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笨手笨脚”的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
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端到杨绛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杨绛回忆道,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要知道,平日里的钱钟书可是“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的人。这是钱钟书先生对自己爱人才会有的姿态。
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里,两人也会时常发掘生活中的乐趣,我们常人称散步为散步,他们则称散步为“探险”总喜欢挑一些不认识的路走,然后随着道路走,走到一些不认识的地方可以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猜猜里面可能住着什么样的人家,去看闹事中的人流,猜测不同人的身份,这也成为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乐趣,让在英国留学的这段时间也变得不再那么单调。生活学习之余,两个人还在阅读上较劲,除了交流读书心得以外,他们还在比谁读的书多,两人就在这些充实的日子里,嘻嘻闹闹中更加珍视彼此。
后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钟书总是嘴上说着:“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一样的。杨绛则希望女儿像钱钟书一样,这才是夫妻之间最最纯真的爱,希望女儿像自己所爱的人的样子,这样的爱情如何不让人感到羡慕。
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一生由此一人足矣,后来杨绛确实生了个像钱钟书的女儿。在女儿阿圆出生后,钱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后得意地致“欢迎词”:“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于是,从此“他们俩”变成了“他们仨”。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再美好的事情总会有谢幕的一天,后来,我们仨失散了,1994年钱钟书先生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但是痛苦的事情总是接踵而来,女儿钱媛也住进了医院,与钱钟书住的医院相隔了很远,杨绛则是在这两个地方来回照顾,而此时的杨绛已经八十高龄了,非常辛苦,但是人最痛苦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们身上,白发人送黑发人,在1997年钱钟书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钱媛相继去世。
一年后,文坛大家钱钟书先生去世,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的家庭中只剩下了杨绛女士一人了,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女士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之情感动了我们许多人,这种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在2016年5月25日,杨绛女士逝世。
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用一生告诉我们:大概这就是爱情。
(三)古驿道上相失
这天很冷。我饭后又特地上楼去,戴上阿圆为我织的巴掌手套。下楼忽见阿圆靠柜台站着。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她前两天刚来过,不知为什么又来了。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她动动自己的右手食指——她小时候得过指骨节结核,休养了将近一年。“这回在腰椎,我得住院。”她一点点挨近我,靠在我身上说:“我想去看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弯,不能走动,只可以站着。现在老伟(我的女婿)送我住院去。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会完全好,我特地来告诉一声,叫爸爸放心。老伟在后门口等着我呢,他也想见见妈妈。”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我们的车就在外面等着。”
老伟是她的女婿。
钱瑗,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钱媛第一任丈夫是王德一。钱瑗与王德一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认识的。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婚后钱瑗夫妇俩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王德一与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杨绛还亲手帮王德一理过发。可文革时期,王德一却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终不堪其辱在自己的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自杀身亡。
第二任丈夫是杨伟成
王德一去世后几年,钱瑗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到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
这里提到的就是第二个丈夫杨伟成。
杨绛与其丈夫钱钟书的一件趣事就是他们两对彼此的爱。这世上总有一个人会包容你的所有,爱你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