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深层解读如下:
《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活着》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得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4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众多奖项。
相关内容
故事是在叙述着“我”的讲述中开始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份游手好闲的工作,那就是去乡间搜集民间歌谣。一个普通的初夏的一天,我遇到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老人皮肤松弛,脸上沟壑纵横,爬满岁月的痕迹。后来,福贵老人和我一起坐在一棵茂盛的大树下,向我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书籍评价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这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品,是作者余华对中国二十世纪一个家庭悲剧的刻画,也是旧时代下人民生活的写照,作者冷漠的语调使主人公本就悲剧的人生显得更加悲剧,福贵悲惨的人生经历被作者用活着二字概括,看似简单却直击读者内心,作者笔下的福贵不再仅仅是个拥有悲惨人生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着超出常人活下去的意志。
晚年的主人公并没有因为接连二三的打击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而是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即使多年过去,这本小说并没有过时,福贵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学习,亲人的相继离开都没有磨灭福贵活下去的勇气,更何况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逃避,这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
富贵如同草上霜,荣华如同梦中景。富贵是人们的追求,人活一世,能有几件顺心的事。不经过风波,不踏过险峰,怎能体验到福贵的难得。《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余华把那个时代最残酷的事实现象揭露给我们看,激发读者的怜悯之心,福贵之所以能坚持活下去的勇气就是来自于家人对他的爱,对于福贵活着的意义,作者余华给了我们解释,活着就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为了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本书到底在突出什么?尽管有无数种解读,也感觉不到这种活着的意义所在,绝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活着吗?那只是一种无奈和一个人对生存的思想的认知罢了,福贵那么坚强的活着有什么意义所在?那种活着还真不如拿绳子早做一个了断值得呀,有什么可提倡的?那种坚强隐忍也得不到好的结局,留下来的只是后人的这种活法的绝望。
福贵的一生是倔强的但对于命运的打击也是欣然接受,福贵苦中有乐,他的父母对他宠溺疼爱,唯一的其中家珍对他无条件的信任和包容,儿子女儿女婿都对他孝顺,女儿女婿家庭幸福,还有一个小外孙,但苦难始终没有远离福贵,气死了父亲,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妻子跟着他吃苦最后郁郁而终,女儿难产死去,女婿工作时去世,儿子被抽血失血过多而死,孙子因吃豆子撑死。
对于福贵来说唯一欣慰的,就是他的家人不必再因失去他而痛苦,在以后的岁月里,福贵带着家人曾经给他的温暖继续享受剩下的时光,对外人看来福贵的一生苦难叠加苦难,但福贵早就学会从悲惨生活中提取幸福。
余华的活着,主要是写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命运变迁。富贵被抓壮丁这段经历,含义非常丰富。首先,富贵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群众中另一种现象。就是知道国军不好,解放军好。但是又胆小怕事。不敢参加解放军。这种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但在生活中其实是普遍的。富贵参加淮海大战的经历,就是一个胆小怕事,但是又明辨事理的旁观者看着国军垮台,解放军胜利的过程。和富贵一起的两个伙伴,一个被打死,一个俘虏后参加了解放军。春生的经历就是富贵的镜像。富贵错过了参加解放军,宁可回家当普通农民。春生则参加解放军,解放后作到了县长。富贵的选择,看似不如春生,目光短浅。但后来春生的经历又证明了人生的无常。为了救春生老婆,富贵的儿子献血过多,死了。富贵看在当年同战壕的情分,没有再怨恨春生。但随后春生又被批斗,生不如死。富贵的命运,总是做出错误选择,却又错有错着,避免了无谓的祸患。
富贵的一生,比任何人都活得长。龙四,春生,这些表面上比富贵能的人,都不如富贵。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6%B4%BB%E7%9D%80%E7%9A%84%E7%B2%BE%E5%8D%8E%E8%A7%A3%E8%AF%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