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有。雾霾这两个字又不是现代人新造的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老祖宗怎么造出这两个字。
早在唐代,杜甫在《晓望》中就这样描述到: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当中就提到了霾。
据《元史》记载:元天历二年(1329年)3月,由于前年冬天没有降雪,春天又少雨水,天气异常干燥,导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
《明宪宗实录》中就有很多相关记载。明成化四年初春,也就是1468年,“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春天过去,夏天刚开始的时候,天气不好,雾霾笼罩天气,最近这两天,到处都是沙尘,白天看不见太阳,晚上看不进星星,挺像现代北京连续雾霾爆表的情形。
还有清代的康熙六十年,也就是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榜必损坏。”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具体的当然还有。
悠悠笛声,穿透了雾霾云天,清风拂面,涤荡心弦,我心无羁,已向天涯。
一曲《无羁》响起,一阵莫名的惆怅渐渐溢满心胸,醉魂销魄,思绪也随着悠扬的笛声飞向远方。
无羁的旋律与歌词给人的画面感、代入感,是不是也是一种共情。这种深情能把一个人的情感外延无限地延长延长......。
闻笛声独惆怅,云深夜未央。
乐声里分明能感受到缓缓而至的一段段跌宕的情节、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翩翩少年郎循着笛声缓缓而至。
他,魏无羡、魏婴,灵动活泼,灿烂温暖的笑容、潇洒不羁的举止,无忧无虑的神采,莫非是浸润了云梦灵山秀水的儿郎。
他,蓝忘机、蓝湛,白衣素剑,云深不知处的岩石上静静抚琴,飞溅的溪水、氤氲的水雾润湿了他的衣摆和发尖,指间那曲高山流水高远而旷达。
缘起、相识、相知、相争、相携相伴乃至经历诬陷中伤、血色困斗、生死离别,不夜天坠崖、莫家庄重生、大梵山重逢、莲花坞陈情......一叶扁舟,历尽风霜的背影双双向云深不知处淡去,只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思念。
毁誉得失谁演绎,是非过往费思量。
往事,如同古老的画卷缓缓展开,那是云梦公子魏婴用青春、热血、赤诚和泪水走过的昨天。
原本潇洒无羁的魏婴,执着锄奸扶弱的梦想,却走进了世家争权夺利算计的阴谋,演绎出一段饱受打击、迫害,乃至被迫离开莲花坞,挣扎乱葬岗,求生诡道术,操控陈情令,直至师姐身死,绝望中坠崖不夜天的不堪记忆。
那是一段完全的黑暗与荒芜、裹挟着的冷漠无情与无尽的痛苦和虚空。这段经历与少年的初心渐行渐远,徒生了沧桑,遭遇了不白,经历了苦楚,体验了绝望与殒身。记忆中隐隐约约的一段温暖的牵挂是来自云深不知处的白衫少年么。
箫管呜咽音尘绝 , 曲尽陈情心坦荡。
也许是沧桑过后绝望的自我解脱,涅槃后的自我拯救,不夜天崖顶曲尽陈情,魏无羡毅然挣脱蓝湛苦苦支撑的手,坠向悬崖。
他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是放手,仰面这浩瀚而虚无的苍穹下,他所能听到的声音是自己的心声,是久远记忆里愿一生能锄强扶弱的诺言。
那个年少轻狂的梦,那些生命里产生交集的人,那份少年的情怀和朦胧的爱恋,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皆在不夜天的烟火里化为乌有。和着离别的笙箫,在蓝湛一声绝望的呼唤中,别了,尽了,忘了,葬了,碎了。
。
赤子之心难避尘,归来依然少年郎。
幸好,因缘际会重生归来。繁华落尽后,终是一一体验了一场热血青春的躁动和追梦,今生却是梦里醒来。就让那段支离破碎、痛苦挣扎的记忆,化作云梦氤氲的雾气于风中消散消散。
赤子情怀终不改的魏婴,依然有毅力再战一场,有勇气再梦一场。
似乎他依然还是那个云深不知处求学的魏无羡,只是经历了沧海桑田,重生的他变得淡定从容,以一种平淡的心情面对往事与故人。面对挑衅,他可以洒脱一笑淡然回应,甚至以自嘲的方式回应。
山高水远,又闻琴响;陈情未绝,再续忘羡。
情到深处时,魏无羡欣然接受和放下,但煮一壶生死悲欢,以此来祭奠那段已不复存在的过往。
世间何觅桃花源,此心安处是吾乡。
归来,远离记忆的羁绊,携一种平淡,守一份宁静,于云深不知处,以一颗平静而疏朗的心,从容阅览山川、人文、情感,潇洒人间。
携一人知己相惜,行一程山水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