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们也已经开始慢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一改过去教学内容无味、教学方法无趣的形式,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这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的知识点,感受教学的力量,提高教学实效。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体验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下面结合本人政治课教学实践,就教学案例创设情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小品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情境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充分地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思想、观念等,从而更好地体会和理解相关知识。因此,在政治课堂上,我也经常让学生通过排演一些小品,在角色扮演中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求职者,参加现场应聘,在角色中有的求职者表现得高傲自大,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太过挑剔;有的角色则眼高手低,只想凭借家里的关系应聘轻松的岗位;也有的踏踏实实,凭借实力应聘;还有的自信心不足,畏首畏尾,在招聘现场不敢尝试等。通过这些学生精彩幽默的表演,同学们自然可以看得出在求职过程中应该学习谁,也理解了课本中作为劳动者应该树立的就业观念,在欢笑之余引发其思考,不但学到了书本知识,更学到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而且在这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之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探究能力等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利用音频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本枯燥苍白的文字中,学生很难开展想象,而音频作品呈现形象生动的画面,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公司的经营”一课时,我利用视频《海尔集团的发展史》,让学生感受海尔集团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体会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接着,另外用一段三鹿集团的视频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明白企业如果经营不善不讲诚信将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从两段视频的情境设置中,学生掌握了本课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以及有关兼并和破产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以往政治课教学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深刻的理论浅显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乏味枯燥的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也就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
三、利用漫画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创设漫画情境,利用直观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堂知识。在新版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漫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很好地运用。例如,在讲解“市场配置资源”这一课的内容时,我利用了课文中“谁也别想发财”、“一哄而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给我们什么启示?让学生理解漫画背后所揭示的道理和知识。通过创设漫画情境,既可以丰富课堂活动,又能引起学生深刻思考,进而引领学生将感观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尝试从一些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看到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时,我创设情境假设你有十万块,现在让你制订一个投资理财计划,你会选择哪些理财方式,请说明理由。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了投资理财的选择,结合他们的实际学生的积极性较高,非常踊跃地设计自己的投资理财方案。通过提问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理财方案,并说明这样制定的原因。这样,在学生的发言和教师的引导下,这节课主要的内容框架基本上就建立了。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认识到政治学科强大的实用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政治无用论“的观点,真正地开始接受并喜爱这门课程。
五、创设活动情境,合作探究
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哲学知识往往较为抽象,通过活动的开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中,我通过设计了一个叫齐心协力的活动,让每个小组派4名同学参加游戏接力,以用时最少取胜。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探究问题,层层引导。从第一部分探究问题中让学生归纳出要学会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从第二部分探究问题中则得出要重视部分,搞好局部。通过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探知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将活动的体验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发挥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除了以上提到的情境设置方式,还有很多情境设置的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和丰富,只要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那么,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使得综合素质获得更快提升,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整合优化,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1 情境教学实施在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帮助下,利用相关学习资源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②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不同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就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目的。③。
语文课堂的特点使它具有实施情境教学的可行性。语文课堂教学主体要从生活中索取,事物的时间、地点、故事情节、语言背景材料、意识形态变化,必须要实事求是,按照事物客观规律的发展,不违背情境教学的原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客体,是注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学生的言谈举止。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求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融入到课堂上去,使枯燥语文课堂变得生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积极主动学习。
2 有效进行情境创设的原则
2.1 合理原则
创设情境教学法一定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合理的情境创设是要把语文课堂的思想让学生有所认同,作家的作品、名人的名篇,这些内容题材都源于生活中真实的记录与写照。情境教学法创设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更加贴近现实。
2.2 导向原则
情境教学法创设离不开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师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学的目标、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导向都取决于自身引导的创设,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应变能力应该跟随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最主要的是这节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怎样的技能,这些都是在教学情境中把握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有的学生反应较快,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因人制宜正确的引导,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中找到平衡点,让学生都能够接受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2.3 多样原则
情境教学法的创设应以教师教学设计为出发点,根据语文课堂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提问式、互动式、联想式、启发式等)提高课堂学习氛围,更直接的让学生有所认同,让视觉的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语文理论知识的讲授原本较为无味,在情境教学的情况下,把语文课堂的方式由复杂的局面转化为简单的局面,有多重方式结合形成一条主线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4 趣味原则
情境教学创设要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激发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创设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到哪一个位置去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其次,教师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时简单化,举例子说明,情景与语言交融,让学生更直观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创设情境要从生活感觉中来,语文课堂创设情境一定要有趣味,有了趣味才能更懂得学习。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式。
教师创设的情境通常包括有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动作展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提问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学则需疑,疑则需奇。有问题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能产生好奇,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的,教师授课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东西。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都是一种创设情境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过程。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学生不仅仅要问,而且先要想,经过一番思考后再答,效果会更好。对待任何知识,我们都要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可以大胆地否定,然后经过辨别、思考,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到底是对还是错,最后,真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真思考并提出质疑。④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富有想象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何合理的有效提问,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有效的创设情境,抓住文章主要矛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进而在求知过程中得到解答。
3.2 引导方式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如何合理引导创设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一定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探索,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时候教材内容自身就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艺术引导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老师对文本深入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然后再向学生展示,以教师的感情激“学生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读书要入境始与亲。”所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文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情境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引导学生在课堂去发散想象力,感知文章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走出文本,在情境中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轻松欢快的情境中,对学习本节课程目的、内容、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3 多媒体方式创设视听课堂情境。
多媒体课件将语言、影像和声音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真正实现了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相应的课堂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比如在给学生讲授诗歌时,引入徐志摩的《偶然》这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呢?
首先,教师要把诗人的形象概括出来,即一个文弱的戴着金边眼镜的书生,有点浪漫忧郁的气质,似乎和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有点不相符合,倒是和他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层的情感特征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
其次,教师要把握诗歌张力结构的理论。诗歌本身就存在一种内部力量对抗对立的统一,课堂上理论的阐述无疑是枯燥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有大小,能力有浅深,在讲授诗歌内容时,诗意内容课堂感性化,诗意结构课堂理性化,张力对峙,形成层次与结构鲜明。
最后,在这首徐志摩的爱情诗中,对爱情的描写比较委婉含蓄,因为徐志摩自己特殊的情感体验与切身的经历体现着一种真实的美。两句诗引出多种不同方式的问题,把文学和情感结合在一起来讲,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也增强了趣味性。
4 语文课中开展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问题,使问题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随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改进,不断去完善。语文课堂的创设情境教学法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多积累问题,注意问题存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情境互动。
(1)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应该不断强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学习,积累更多学科知识的储备。每一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堂一直都误被认为灌输式的教学,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的内容都是一种感情传播,教师细心的讲授知识、学生用心的聆听、遇到问题耐心的解说,用一颗永恒的心坚持不懈的追求真理,这样才能达到在课堂上中创设情境的需要。
(2)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必须根据实际需要,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尊重教学规律,科学合理教学环节,才能使情境教学法得到更大的发挥。
(3)新课程下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一定课堂情境中,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过程。⑤情境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就是情景教学主要思想。无论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情境不应该盲目追求情感诉求,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保持一种彼此真挚的默契。
总之,语文课堂的实施情境教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环节上多思考,与同学科教师多交流探讨学习,最终达到让学生独立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目的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在情境教学法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如下做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各备一个空火柴盒,提出问题: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就发现了火柴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我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认为简单地传递和灌输知识,将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情境,让他们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节课时,在学生完成分数化成小数的计算后,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
课堂中,我大胆放手,善于启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景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三、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首先通过教具演示,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过我启发、引导、点拨和讲述,又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一部分。又因为圆周角是360°,所以圆心角1°的扇形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1/360。又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我既选取了把一个具体实物(一个苹果、一张纸等)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又选取了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还选取了把包含许多元素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全体队员分成几个小组)的例子,然后摒弃了这些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单位1,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数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课程,如何让生活能真实地走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凝聚着多少老师的智慧和关爱。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美丽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情感,感悟道理。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的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引导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通过有趣的活动亲身体验、感悟道理。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给予关注,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感动,触动心灵,所以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我们的品社课堂,引入生活之水,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以及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接受,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人间自有真情在》一课时,并没有按照教材中给出的唐山地震图片和事例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材中1976年发生的唐山地震的内容换成学生亲身体验了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这个鲜活的教学资源。对于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对1976年唐山地震距离较远,感情淡漠。巧用资源,选用2008年汶川大地震,孩子们都亲身经历了募捐活动,有体验,有感受,易激起情感,能引发孩子们的共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段影片、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张照片,一段感人的视频,由总理到普通老人,由成人到儿童,由国内到国际层层渗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不让同学们感悟到大灾有大难,人间有大爱,体验真情。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品德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使之散发德育魅力,绽放成长足迹。
人间有大爱,体验真情。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品德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使之散发德育魅力,绽放成长足迹。
二、获取经验,提高学习实效性
在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了《生活中也有灾难》、《当灾害来临时》、《人间自有真情在》、《灾难后的思考》等章节,在学生积累了一定自救自护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更深一层地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对自己以及他人生命负责的意识,逐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进一步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不难得出,一堂生动并且有实效的品德与社会的主题教育课,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录像、投影、录音等电教媒体,上活品德与社会课,积极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道德形象等方面具体而真实的感知,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规范,同时,也要重视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所以,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善于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他们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份洞察力,多一份判断力。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情境教学法无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因此,在实践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尝试,试图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情境教学法,寻找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一是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审美距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二是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境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情感来诱发学生心中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三是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创设情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由情感的体验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识与方法,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四是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