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盆的选择
在目前的市场上,各种兰花盆应有尽有,有瓦盆、瓷盆、塑料盆等。栽培莲瓣兰一般采用瓦盆或塑料盆,因为瓦盆的透水、透气性比瓷盆好。另外塑料盆也深受栽培者欢迎,因为塑料盆因材质原因,易于设计成各种几何形状,造型美观,透水、透气性比较好。另外,还应根据兰花植株的大小来选用合适的花盆,如盆大小,兰株过大,则养分不够;反之,则造成浪费,而且还不美观。同时,新兰盆在使用前必须浸于清水中,等整个盆吸饱水份后方可使用。因为新盆十分干燥,很容易吸收水分,如不充分浸水,它将吸收兰盆内的水分,同时还会灼伤兰根而影响兰花的正常生长。
二、栽培基质
莲瓣兰生长于灌木丛下,其土质疏松,透气、排水性良好,含腐质多、并呈微酸性。一般的莲瓣兰养植多采用山基土(腐质土)。但因山基土含土时过重,滤水性和透气性差,容易造成兰花烂根,使兰花枯萎、甚至死亡。
本园采用黄栎叶栽培莲瓣兰,黄栎叶经过半年以上的发酵,使之成为粗细不等的腐质料。在腐质料中加入适量的经过发酵的树皮、木屑、羊粪及塘基土。将各种基质按粗细、大小充分拌匀,粗的放在盆底,中粗的用在中间,细的放在上层。由于栗木树皮、木屑及基土塘的滤水和保湿良好,因此,这种混合基质具有透气良好,肥力足,土壤松软,呈微酸的特点,用在莲瓣兰的栽培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理想的栽培基质,应具有排水透气性佳,营养丰富,不易产生腐烂和板结现象。
三、上盆
莲瓣兰分株的栽培,首先应将兰根洗净、晾干。兰根和分株的地方用高锰酸钾稀液或其它的消毒液消毒,以避免细菌感染。用水泡透新盆内,用经过消毒的朽木垫盆底。垫好盆底后,一手轻握兰株,使兰株的假鳞茎高出盆面3-4厘米为宜,并使新苗靠拢盆边,老苗在盆中间;另一只手将粗的经过消毒的栽培土放入盆中。填土时要边填边摇动或轻敲盆边,使栽培土紧靠兰根。同时将盆边缘的栽培土用手稍稍压实。填土到兰盆的五分之四时,逐渐填充细的栽培土,使栽培土形成馒头状。填土完成后,上面盖一层水苔,整个上盆过程就结束了。新上盆的莲瓣兰放在阴凉处,一周后即可进行正常的养殖管理。
四、日常管理
根据莲瓣兰的生长习性,种植莲瓣兰的地点应选在朝阳通风的地方,使莲瓣兰能接受其所需的光照度,但又不能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以免强光灼伤兰叶,所以要用遮光网遮去60%-70%的光照度。莲瓣兰养殖还要注意通风良好,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温度控制在25度左右。冬季防寒,夏季防暑,使莲瓣兰正常生长,花繁叶茂,同时莲瓣兰喜润,湿度高且通风好,兰株会生长健壮。低温高湿时兰花容易发生病害,故应避免出现低温高湿。用控制光照、湿度来提高兰叶质地,使叶面细糯,叶色碧绿,叶姿优美,是莲瓣兰养殖的关键技术。
莲瓣兰的水分控制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旱季因空气湿度小,气候干燥,浇水的间隔时间应短些,使盆土常润。雨季因降水,空气湿度大,气温也高,故应严格控制水分,这样可以避免在高温下兰盆过湿引起烂根。冬季莲瓣兰生长进入休眠期,水分消耗少,且气温低,使盆土保持干润即或。同时还要根据栽培时使用的兰盆大小来掌握浇水的时间,大盆少浇,小盆多浇。所以浇水要根据兰株的实际情况供给水分。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兰花养护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兰花的养殖过程中因管理不当会发生各种病虫害,病虫害一旦发后且防治不及时,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莲瓣兰的发生病虫害,多数是由于兰株抗病能力弱,而瘦弱兰株又多是日常管理栽培不当造成的,所以最根本的防治是培育出健壮的兰株。利用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栽培兰花时应合理调节水分、空气、温度、湿度、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避免大风、暴雨及操作原因造成兰株伤口,因为兰株的伤口是病源的主要侵入点。栽培基质的消毒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因素。基质在使用前用日光暴晒数日或用消毒液浸泡1-2日,就能有效杀死基质中的冲卵及病菌。由于栽种时消毒不严,浇水掌握不当,养殖场通风不良等原因,造成病菌没有得到彻底消灭,因此造成兰花的病虫害发生。因此加强平时管理,根据莲瓣兰不同生长季节,适时喷洒预防药物,作好预防工作,采取杜绝病虫害的来源,改善栽培管理技术和栽培环境条件,增强莲瓣兰的抵抗能力,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另一方面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同外界环境条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要加强兰棚、兰室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及时清除有病虫害的株。
关于病虫害的防治,其根本在于应增强兰株的自身抗病能力,并树立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平时认真管理就能有效的控制兰花的病虫害发生。
最贵的兰花图片:
世界上最贵的一株兰花,叫做莲瓣兰“素冠荷鼎”。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莲瓣兰,它的花姿清幽,如同高冷的仙女一样样让人望而生畏,此种兰花的数量很稀少。它的花有一荷、二素、三奇的特点,姿态优美,数量极其稀少,在市场上,一株的售价高达400万。
“有人曾出1200万购买该兰花,但主人仍未舍得卖掉。”据展会工作人员介绍,莲瓣兰“素冠荷鼎”是云南大理荡山州兰园的镇园之宝,估价1500万人民币。该兰花获得此次中国兰花博览会的特别金奖。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叶长30-50厘米, 宽1-1.8厘米。植株伟岸,筋骨强健,叶片脱水感较重,叶面行龙,是典型荷瓣叶。每葶着花3-5朵,其花中宫紧凑,雍容大度,花色、花形均稳定,花守极好。栽培容易,发苗率高,勤花。莲瓣兰荷瓣精品。外瓣收根放角、拱抱,中宫紧凑。
荷之冠每年的一月二十日左右放花,花开二至五朵。小排铃时花蕾短而圆,呈玫瑰红色,就像早晨天边温柔而亮丽的霞光。开放后花朵硕大,瓣厚而质糯,白里透红犹如婴儿的肌肤,又如少女羞涩面庞上的红晕媚而不艳。
花瓣长宽比例约一比一点二,外三瓣呈品字形排列,收根放角极为规范。捧为软蚕蛾捧,合盖蕊柱不开天窗。舌为大圆舌,端正短圆微下倾而不后卷,雪白的舌面上散落的红色斑点如宝石般鲜艳夺目。泛红色的花葶细圆而修长,花开叶上,好似蜻蜓点水婷婷玉立,微风过处清香四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莲瓣兰。
1、外观不同
莲瓣兰花以白色为主,略带红色、黄色或藕色,脉纹明显,春兰花以绿色、淡褐黄色为主。
2、花期不同
莲瓣兰花易于在春节期间开花(1月-3月)而春兰花期多在春节、元宵节后开花(2月-3月)。
3、叶子不同
莲瓣兰叶中段与其他部位一样粗细,春兰叶中段较宽。
4、根部不同
莲瓣兰的根粗壮,春兰的根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莲瓣兰
莲瓣兰,莲瓣兰可采用播种、组织培养和分株等方式进行繁殖。播种和组织培养方式因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周期长,生产中应用不多。分株是莲瓣兰繁殖的主要方式,通常在早春植株尚未恢复生长或秋季当年新株长成时进行,原则上要求分株工作期间白天温度低于25℃,夜间温度高于5℃。莲瓣兰植株基部假鳞茎紧密相连,分株时需用锐利的剪刀或手术刀片从假鳞茎连接点分开,分株伤口要尽量小,一般切分为2-3株1丛。名贵品种常将成年植株分开成单株上盆栽培,可促进多萌发新苗,但管护不当容易长成弱苗。[6]。
分株完成后需要整理植株,剪除残花、枯死叶鞘、空根,干枯叶片或叶尖病死部分也需剪去,然后全株浸泡入50%多菌灵800倍+72%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混合溶液中消毒15-30分钟,捞出后根向上,叶向下倒置在阴凉处稍晾干,最后植株伤口涂抹多菌灵、代森锰锌、硫磺粉或甲基硫菌灵类果树伤口保护剂,即可尽快上盆种植。分株后新芽萌发到长成成年植株约需半年时间。[6]。
栽培技术
栽培设施
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5℃,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地区,普通连栋温室内部覆盖一层遮阳率约70%的遮阳网即可进行莲瓣兰设施栽培。在夏季酷热地区,需在温室外增加外遮阳系统,并在温室内加装湿帘降温系统,使设施内夏季昼夜温度控制在莲瓣兰适宜生长的范围。在冬季严寒地区,可考虑使用日光温室或采用多层膜覆盖的方式进行保温,因莲瓣兰冬季进入休眠期,花芽需经过一个低温过程才能正常开花,所以一般冬季夜间温度控制在0-5℃即可。[6]。
设施栽培莲瓣兰基本上采用盆栽方式,因此设施内部需要建设苗床,如果采用营养钵栽培,可采用移动式或固定式苗床网,苗床宽度1.5-1.8米,高度0.7米;如果用硬塑料盆栽培,可用镀锌钢管或方管制作栽培架,宽度1.5-2米,高度0.6-0.8米,每隔3米设1支撑架,钢管或方管可做成固定或活动式,活动式的便于根据兰花盆径进行调节。浇水一般采用人工浇水或配套微喷灌系统。[6]。
上盆种植
莲瓣兰根系较粗长,设施栽培一般用兰花专用塑料盆种植,盆四周留有通气孔,盆底带疏水罩,便于排水。常用的有7寸(上口径19厘米、下口径11厘米、盆高23厘米),8寸(上口径21厘米、下口径12厘米、盆高25厘米),9寸(上口径23厘米、下口径13厘米、盆高27厘米)3种规格,根据植株、根系大小选用,以植株根系全部放进花盆后不显拥挤为原则。[6]。
莲瓣兰栽培基质传统上多采用当地的腐叶土,设施栽培则采用有机+无机颗粒基质进行栽培,这样的基质干净卫生、不易滋生病虫害,便于统一管理。有机基质包括树皮块、花生壳、栎树叶等,均需腐熟,无机基质包括火山石、陶粒、公分石、植金石、珍珠岩等,除珍珠岩外,所有基质均需筛成1-2厘米规格的颗粒或片状,因地制宜取2种以上泡透并清洗干净,混合均匀才可用于莲瓣兰上盆。常用基质配方为树皮块:栎树叶:火山石:珍珠岩体积比为2:2:4:1。[6]。
上盆时先把植株放入盆内,一手轻提植株基部,根系舒展开,假鳞茎上部略低于盆口,另一手添加基质,边加边轻轻摇晃兰盆,使基质与根系紧密接触,不可按压基质,以免影响通风或损伤兰根,基质添加至刚好盖住假鳞茎上部,并低于盆口1-2厘米。上盆完成后即可上栽培架并浇定根水,第1、2遍水需浇透,最好接上细眼喷头大水冲洗至盆底大量流水,盆内杂质及细小颗粒基本冲洗干净才算完成。[6]。
光照管理
国兰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为5-5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饱和点为200-600微摩尔/(平方米·秒),不耐强光,莲瓣兰设施内需常年覆盖一层70%遮阳网,5-11月温度升高、光线过强时,可加盖1层50%遮阳网。莲瓣兰营养生长对温度较敏感,对光周期不敏感,而花芽分化及抽葶开花对光周期较敏感,夏至过后花芽加速分化并出土,冬至过后花葶伸长并开花。一般可通过秋冬季节人工增加温度和增加光照时间促进营养生长,提高发芽率,抑制花芽分化,这方面研究还比较粗浅,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6]。
温度管理
采用颗粒基质栽培,盆内通风透气性较好,但对温度的缓冲作用也降低,冬季低温情况下莲瓣兰更容易冻伤,所以设施内温度冬季夜间要避免低于0℃,白天控制在20℃以内。莲瓣兰以苗论价,因此提高发苗率和增加一年内的发芽代数是实现莲瓣兰快速繁殖的有效方式,而温度管理是莲瓣兰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的核心。春夏秋三季,应尽量营造适宜莲瓣兰生长的温度环境,早春促进莲瓣兰尽早发芽,晚秋延长莲瓣兰的生长期,避免过早进入休眠期。为促进莲瓣兰生长,设施内夜间温度控制在10-15℃,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可以保证植株生长健壮,长势强。[6]。
湿度管理
白天50-70%的空气湿度与夜间60-90%的空气湿度有利于莲瓣兰的生长,植株翠绿,油性十足,但通风不良或长期高温高湿容易导致莲瓣兰抵抗力降低,环境适应性差,稍不注意容易染病死亡,所以莲瓣兰设施栽培需要在适当通风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空气湿度。[6]。
水肥管理
莲瓣兰虽然耐旱,但生长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才能促进植株生长,颗粒基质沥水性好,需增加浇水频次。夏秋季节可每天浇水1-2次,冬春季节需要适当控水,3-7天浇1次即可。但要注意,浇水时水温、气温、土温要尽量接近,夏秋可在早晚浇,冬春宜在11:00前后浇,浇水后注意通风,避免叶心长时间积水。[6]。
莲瓣兰设施栽培多采用缓释肥+追肥的施肥方式,春季植株上盆后20天,盆面施氮:磷:钾比例为14:13:13的“好康多”缓释肥或氮:磷:钾比例为14:14:14的“奥绿”缓释肥5-10克,在生长期,每隔15天随浇水喷施1次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总浓度控制在5‰以内,按春夏偏氮肥,秋偏磷钾肥的原则使用,冬季及早春可不追肥。另外,1个月叶面喷施1次氨基酸水溶肥,有利于植株生长。[6]。
莲瓣兰(学名:Cymbidium tortisepalumFukuyama)是兰科、兰属植物。莲瓣兰为细长的线形,叶片质地较软,稍革质化,弓形弯垂,长35-60厘米,宽0.4-0.6厘米。叶基部有稍膨大的假鳞茎可储存水分和养分,根为圆柱状肉质根,直径0.5-1厘米,长可达20-40厘米。花莛不出架,一秆有花2-4朵。花径4-6厘米。花以白色为主,略带红色、黄色或绿色。萼片三角状披针形,花瓣短而宽、向内曲,有深浅不同的红色脉纹,唇瓣反卷、有红色斑点。花清香。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莲瓣兰的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等地区,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地区,包括迪庆、怒江、丽江、大理、保山等地。该区域海拔高差大,干湿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土壤湿润,养分足。而莲瓣兰较多生长于该区域海拔800-2500米的草坡或透光的林中或林缘处,生长过程需光少,土壤腐质层松软,通风透气,空气湿润。
莲瓣兰是中国传统名花,国兰中的重要一员。莲瓣兰具有花色丰富,株型优美,枝叶秀美,发芽率高,环境适应能力强,易开花等优良特性,深受中国人喜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易危(VU)。
植物学史
分类学
莲瓣兰是兰属植物中被认识较早、但被研究较晚的一个种。在早期,学术界曾将莲瓣兰认为是春兰的一个变种。但从形态学上看,莲瓣兰与春兰的差别很明显:春兰叶下部有关节而莲瓣兰叶下部无关节;春兰花序一般只有1朵花(极罕见2朵)而莲瓣兰花序则具有2-5朵花。20世纪50年代,唐进和汪发缵将云南的莲瓣兰视为新品种,并将其命名为CymbidiumlianpanTang& Wang,但因其未正式发表,且命名不规范,加上当时中国国内外的学术界普遍缺乏交流,他们的命名未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后,也曾有研究人员尝试将莲瓣兰单独列为一个物种并确定拉丁名,但直至陈心启和刘仲健将若干兰属植物的分类进行订正后,莲瓣兰这一物种及其拉丁名才得到学术界认可。
名称来源
“莲瓣”一词源于对兰花瓣形的描述。莲瓣兰的花朵像荷花,云南人习惯将荷花称为莲花,莲瓣即荷瓣,莲瓣兰于每年的元旦春节开花。
形态特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莲瓣兰
莲瓣兰为细长的线形,叶片质地较软,稍革质化,弓形弯垂,长35-60厘米,宽0.4-0.6厘米。叶基部有稍膨大的假鳞茎可储存水分和养分,根为圆柱状肉质根,直径0.5-1厘米,长可达20-40厘米。花莛不出架,一秆有花2-4朵。花径4-6厘米。花以白色为主,略带红色、黄色或绿色。萼片三角状披针形,花瓣短而宽、向内曲,有深浅不同的红色脉纹,唇瓣反卷、有红色斑点。花清香。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8%8E%B2%E7%93%A3%E5%85%B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