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节制而成功的名人有梁世秋,具体事件过程:
一天,梁实秋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梁大师则笑着说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杰出的成就。
节制名言
1、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往往会自食其放纵自已的苦果。——〔苏〕米哈尔科夫:《一切从童年开始》
2、没有德行,任何社会都不能维持;不控制自己的情欲,则任何人也不能保存自己。——〔法〕霍尔巴赫:《天神论与道德相容吗》
3、少年时过于节制会造成老年时的放荡毫无疑问,一个人放弃已曾经历的东西比放弃想象的东西更为容易。——〔法〕纪德:《日记》
节俭的事例有如下:
苏东坡: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由他发明的。
但是喜欢美食不一定要铺张浪费,东坡先生好吃,但吃得很节制。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窘迫。他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每月初一,取出这个月的生活费,把它们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挑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有剩余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是这样节俭度日,苏轼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因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
范仲淹: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一位同窗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婉拒:“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到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经济相当宽裕了,但是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立即把他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其节俭的家风可见一斑。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品味。
1、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2. 雍正任用李卫
李卫并无显赫的家庭背景,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不过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雍正为了整治康熙晚年以来风气日下、弊政日生、吏治日坏的社会环境,裁汰冗员,提倡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的官员,试图矫正不良官风。
非科举出身的李卫通过捐资入仕,却得到雍正的赏识和重用,原因在于李卫干事雷厉风行、行而有效,这一特征切中了雍正整顿和改革吏治的初衷。
李卫为雍正实行实政作出巨大贡献,亦成为一代名臣。君臣际遇且宏图大展的成效来源于对李卫的赏识,“知卫才”,这里的“知”是对李卫工作能力优长的了解与洞悉。
然而,李卫并非完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失。他对上级官员粗率无礼,对属下又比较刻薄。
雍正知其长处而发扬光大,明其短处而进行批评教诲,使得其短处受到节制甚至得以改正。雍正“察卫尚气,屡教诫之”。
当雍正得知李卫在云南做官,李卫令人制作“钦用”牌子挂在仪仗队中示众,过于张扬,雍正对其进行教诲:“尔其谨慎,毋忽!”“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李卫在雍正的教诲下,短处得以节制或改正,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
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2.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因没有钱,就赶写了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换取了10元稿酬,买了这部书。但他对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在与老师的信中说:“在暑假中仓促草成,本不想发表,因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一时凑不齐钱,所以只能送与本校周刊,拿到了10块钱,大概可买一部了。”这件事吴晗深引以为疚,第二年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进一步为这篇文章匡正与补缺,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
关于自律的名言: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唐 吴叔达。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意大利 但丁。
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古希腊 柏拉图。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英国 莎士比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 王安石。
一个人一旦明白事理,首先就要做到诚实而有节制——法国 德拉克罗瓦。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北宋 朱熹。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沈从文。
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自律的事例: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杨震在担任荆州刺使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
自律:
怎样自律: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在校的学生,处在向迈进社会过渡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自律行动:
制订出你做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按这个顺序去做。
把自律的生活方式当成目标
向你的借口挑战
工作完成之前,先把奖励挪开
把目光注视在结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