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主要是用来火力压制,杀伤2000M以内有生目标,如果让弹头飞上四千米,即使是12.7mm弹头也会失去大量动能,杀伤力大大减少。曲射的话,由于子弹弹头质量远远小于榴弹,炮弹,受各种自然力的影响,散布会相当大,说白了就是浪费资源,对敌步兵等进行威慑的话,还不如用迫击炮开两炮。
重机枪主要是用来火力压制,杀伤2000M以内有生目标,如果让弹头飞上四千米,即使是12.7mm弹头也会失去大量动能,杀伤力大大减少。曲射的话,由于子弹弹头质量远远小于榴弹,炮弹,受各种自然力的影响,散布会相当大,说白了就是浪费资源,对敌步兵等进行威慑的话,还不如用迫击炮开两炮。
战争初期美军的主要装备是1903春田步枪,也属于手动步枪,但是美军的轻重机枪配备数量是远远超过日本的,而且美国有数量充足的迫击炮、发生近战时又有汤姆森冲锋枪和霰弹枪,加之美国后勤保障充足,所以一旦日军端起刺刀准备“万岁冲锋”,美军的弹雨就招呼过去,基本就是屠杀。到战争中后期,美国装备的更先进的M1珈蓝德、卡宾枪、M3冲锋枪、M2重机枪等新式速射武器,日军就更加难以招架了,一个美国兵一把冲锋枪,就可以压制住一个小队的日军。还有一点,美军发现自己的拼刺技术不如日军,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配备手枪,大口径的M1911手枪在近距离遭遇战时是很管用的,拼刺技术再好也是不如手枪有效的。
这个恐怕不行,自动榴弹发射器目前可以说是补充了步兵连队中曲射武器的不足,而且相对迫击炮来说,弹药相对携带的比较多一点。
但是自动榴弹发射器目前还无法取代重机枪,特别是7.62毫米的重机枪,榴弹发射器的携弹量和机枪特别是7.62机枪相比还是太少了,长时间的火力压制任务,榴弹发射器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像这种左轮式的榴弹发射器,有效射程也就是500米左右,而且这种低速榴弹受到风力的影响非常大。
象这些使用弹鼓或者弹链供弹的榴弹发射器的确是可以起到类似于重机枪的射程,但是这些榴弹发射器太重了,象美国的MK-19榴弹发射器重达50公斤,俄国的稍微轻一点,但是也是很重,而且它的弹种只有杀伤榴弹,如果要是碰上拆墙什么的,这种活,俄国的还真搞不了。
中国的这种的确是轻,能够跟上步兵的运动,但是携弹量都是很少,只有4~9发,这个对于压制火力来说太少了一点。
像7.62口径的机枪现在对于步兵部队来说还是不能抛弃,尤其在一些缺乏机动车辆的地区,它能够提供的压制火力其他武器现在还给不了。 重机枪相对来说射程远、射速高,在长程火力打击、压制这些方面都是榴弹发射器不具备的。榴弹因为口径大,要想做到像重机枪一样的射程的话,后坐力会十分巨大,人员根本扛不住。所以自动榴弹发射器还取代不了重机枪,它们可以互相补充。
日军掷弹筒到太平洋战场上也是很有用的!美军见了掷弹筒,也是很头疼。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非常实用。日军装备掷弹筒,主要是为了弥补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掷弹筒虽然没有瞄准器,主要靠技术和经验。往地上一蹲,用肉眼直接完成测距瞄准和射击。不过,日军比较“轴”,真就把自己练成了神射手,命中率非常高。而且,日军因为是在视距内炮击,所以,日军就算第一发打偏了,第二发也会马上修正过来。
而且,掷弹筒射速高,其射程也不错。八九式掷弹筒可以达到500-700米。在缺少重武器(重机枪和迫击炮)的中国战场,日军可以在这个距离非常安全的瞄准射击。也是因此,我军的机枪阵地一开火,就会遭到掷弹筒火力压制。
再看迫击炮,太贵,后勤太麻烦,至少需要一个班伺候。而且,日军迫击炮都是中队才有的,数量也少。而掷弹筒价格便宜,重量轻、体积小。比步枪还轻,只需要两个人就行了,拎起来就炮。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完全够支援一个小队作战了。“穿山越岭,如履平地”!需要加基数,找小队士兵帮忙背几枚炮弹就行了。
总之,掷弹筒大都是在前沿阵地提供“视距内”的火力支援。这可比其他类型的炮火支援更灵活,更及时。
也是因为掷弹筒这么实用。国民政府也进行了大量仿制。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共计仿制了4万多具掷弹筒。
掷弹筒在太平洋战场上也很有用,让美军吃了很多亏,令美军非常头痛。八九式掷弹筒的威力,美军是领教过的。美军对其也是赞不绝口。
在太平洋战争上,因为美军掌握了制空权,并有强大的炮火支援。日军的重炮因为无法及时移动,很容易被美军点名。所以,日军开始依赖机动灵活的掷弹筒,作为火力支援的主力。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利用地形,使用掷弹筒曲线射击(不用露头),打击美军。而美军对于这种神出鬼没的炮击,基本没啥办法。因为,日本在太平洋岛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坑道,美军根本不知道炮击会从哪里发出来。也无法预防和及时还击。当美军刚要还击,日军早就拎着掷弹筒钻坑道跑了。真是“打完了就走”!
总之,在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绝对可以说是最让美军头痛的武器。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E9%87%8D%E6%9C%BA%E6%9E%AA%E6%9B%B2%E5%B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