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出自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宣帝纪·制曰》。
原文: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创作背景:
《晋书·宣帝纪》,是司马懿的传记。《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的意思是说: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这句话出自于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宣帝纪》,是一部关于司马懿一生的传记。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正统意识
《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为《晋书·载记》提供基本史料之外,也启发了《晋书·载记》的正统观。一方面,《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以东晋为正统;另一方面,二书都对十六国的地位有所认同,前者不废其年号,后者称僭主为王。《晋书·载记》虽未沿袭后两条书法,但对十六国历史的认同,是有二书之影响在内的。
唐朝时已然华夷一体、天下为家,宽广胸襟的唐人多少还是把十六国历史载入正史之中,撰写正史《晋书》更创造性地采用本纪、列传与载记并列的形式,将十六国时的政权列入了正史而不是对立的霸史,赋予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适当的历史地位,尽管仍称僭伪,其实已经淡化了华夷观念下的正统意识,显示出唐人对十六国史较为开明的态度。
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出处: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李世民《晋宣帝总论》)
原典节选: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
——〔唐〕房玄龄《晋书·宣帝纪·制曰》
释义:
晋宣帝,即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其祖父司马懿为晋宣帝。《晋书》为房玄龄等撰,其中唐太宗所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称制旨。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扩展资料: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唐太宗君臣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从民欲、顺民心、使民安乐的政策和措施。并且带头崇尚节约,杜绝奢靡。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措施,“贞观之治”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盛世的高峰。
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经过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后继位皇帝。唐太宗不仅在军事上武功卓著,在治国理政上也颇有成就,开创了“贞观之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意思为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重的治国理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百度百科——李世民
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经过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后继位皇帝。唐太宗不仅在军事上武功卓著,在治国理政上也颇有成就,开创了“贞观之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意思为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重的治国理念。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执政施策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先,我们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