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填词技巧
【研究要诀法】
词以空灵为主,而不入于粗豪;以婉约为宗,而不流于柔曼。音旨绵邈,音节和谐,乐府之正轨也。不善学之,则循其声调,袭其皮毛。笔不能转,则意浅,浅则薄;句不能炼,则意卑,卑则靡。
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方妙。
词之章法,不外相靡相荡。如奇正实空、抑扬开合、工易宽紧之类是也。词之承接转换,大抵不外纡徐斗健,交相为用。所贵融会章法,接脉理节拍而出之。
空中荡漾,是词家妙诀。上意本可接入下意,却偏不入而于其间传神写照,乃愈使下意栩栩欲动。
词要不亢不卑,不触不悖,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则得之矣。
白描之句,不可近俗;修饰之句,不可太文。生香活色,当在即离之间。
僻词作者少,宜浑脱乃近自然;常调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动。
小令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停匀,忌平板;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之妙。
词有叠字三字者易,两字者难,要安顿生动;词有对句四字者易,七字者难,要流转圆惬。
词中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换头多偷声,须和缓,和缓则句长节短,可容攒簇;煞尾多减字,须劲峭,劲峭则字过音留,可供摇曳。
词之押韵,不必尽有出处,但不可杜撰。若只用出处押韵,却恐窒塞。
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五字至六七八字者,若一味堆垛实字,势必读之不通,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却又、那堪之类,三字如莫不是、最无端、又早是之类,此等虚字要皆用得其当。若一词之中,两三次用之,便觉不好,谓之空头字,不若径用一静字,顶上道下来,句法又健,然亦不可多用。
填词必先选料,大约用古人之事,则取其新僻,而去其陈因;用古人之语,则取其清隽,而去其平实;用古人之字,则取其鲜丽,而去其浅俗。
填词之难,难于上不似诗,下不类曲。立于二者之中,致空疏者填词,无意肖曲而不觉仿佛乎曲。有学问人填词,尽力避诗而究竟不离于诗。一则迫于舍此实无,一则苦于习久难变。欲去此二弊,当于浅深高下之间悉心研究也。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2.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3.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3.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
填写好宋词,要根据词牌格律来填写;个人建议首先对词牌格律要认真推敲,每个词牌都有其产生渊源,以及主要情感特点。比如 “钗头凤”,一般“声情凄紧”;再如“小重山”往往“调悲”,歌词抒情,是最重要的。
填词时,首先要构思整首词的内容情感;平仄只是形式,一般唐宋词,虽说每首词都有具体的平仄要求,但平仄毕竟是为内容服务,形式是为了表达情感。很多宋词在平仄方面,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讲,也是尽量讲求,不求完全合仄合韵,毕竟在写作时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毕竟“诗余”。
比如“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句“金”、“重”,后句“绮”“愁”一般不要求平仄,韵字是“空”。与对联的上下联对仄有一定区别。
开始练习就是要严格遵循这个格式,然后再要求意境等等。另外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先学对联。因为无论格近体诗还是词,都会碰到对偶句,没有对联的功底是写不了诗词的。
作诗词,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如果你对事自然环境对生活对情感等等没有一个深刻的感悟,一种共鸣,也就写不出好诗词来, 有了这种感悟和共鸣后能够用诗词的语言表达出来别人也能够感受到就是好的诗词作品,这个完全靠学也不好说就能学到,只能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关于用什么韵?本人是反对再用平水韵的,因为现在有几个人会读呢!诗词的韵律目的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虽然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是按照诗词的规律按照普通话韵仍然能够感受它的作用,如果你用平水韵,却用普通话读出来,反而没有了,难道不正是背离了词韵律要求的初衷!。
词: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可看看这里: http://www.eeqi.com/03wx/cipai/ http://ziyexing.nease.net/files-2/cpgs-4.htm。
其实这个问题和怎样写好诗,怎样写好散文,怎样写好求职简历是一样的。
你得先弄清楚宋词是什么文体,风格怎么样,然后再进行仿写,和人交流,学习提高,最终掌握写作技巧。
至于写得怎么样,那就要看个人悟性,也就是说作者的词心如何了,这和如何写好格律诗是一样的,规矩呢,就那么多。学会规矩了,修行在于各人。
词牌,始于唐,昌于宋,作为两宋最辉煌、最流行的文体,被冠以“宋”为名,我们从宋词的发展来看它和诗及散曲有什么不同。
现存最早的词应该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始于贩夫走卒,歌妓嫽娼,纯粹就是民间胡乐入侵中原后配乐演唱的小曲,又称“曲子词”。中唐诗人结合乐府歌行,地方音乐(比如竹枝词),渐渐发展出一种和诗有区别的文学形式来。正因为格律诗的格式固定,古体诗古朴沉重,这种轻快而专门为格律演唱的小调正好弥补了宴乐的需求。所以“词”一开始都是以歌女口吻自叙的,不过中唐的词经过诗人们雅化,风格明快,感情热烈,和唐诗风格类似,只是“歌女体”,并在句子中增添各种助词、副词方便演唱得百转千回。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李白的《清平调》,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这方面的先锋之作。
五代十国,词在晚唐经过温庭筠、韦庄对女子宴乐精细描写的改造,基本上成为了靡靡之音,而在南唐冯延巳、李煜的手上,词不但优美华丽、闲情别致,在破国之后词风突变,开始不再借助歌女,而是从自身感情去抒发,改变了词的表达方向,让词成为和诗一样直接表达个人情绪的工具。但是,词风更加悲伤婉约了。
进入宋朝后,由于政通人和,经济发展,作为娱乐行业最需要的歌唱行业,词牌创作飞速发展起来。有承接后主风格的“晏欧派”: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有专业填词,拓宽长调,打开词牌文体格局的柳永;有写万事万物,以诗为词,豪放不羁的苏轼;有整饬所有格律,在技巧上臻于化境的周邦彦;有打通豪放婉约两派的词中之龙辛弃疾。宋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么如何写好一首词呢?首先还是立意,要写什么,从哪个方向写,如果你自己不清楚这一点,那就不要写,什么都不写。
词牌创作与近体诗又别有不同。词牌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依谱填词,所以我们作诗成为“写诗”,而作词成为“填词”。《钦定词谱》中词牌尽千个,每一个词牌的字数,句式长短,押几个什么韵,都是已经订好了的,是固定的。
找到你想创作的词牌,或者说你心中已经有了极好的句子,那就去看看那个词牌能用上,能和上格律,再继续后面的依谱填词。填词的格式虽然极其严格,但是押韵的《词林正韵》比格律诗要灵活。这些每个词牌的要求都不一样,但是相对来说,词是比格律诗宽松的,在长短句中无意义的助词的存在也是允许的。像诗就基本上不允许,因为字数太少,不能浪费。而另外一种格式“曲”,则更加随意。
总的来说,从格律诗到词到曲,再到近代流行歌词,格式的限制是越来越松的。
个人建议,要填词牌,不妨从流行歌词入手。写得一手好歌词,同时学习词牌格律,进行填词也就不是难事了。
词牌和所有问题一样,关键是想说什么,先做好一篇韵文,再去套词牌吧。就算找不到词牌相对,也无所谓啊。就算你自创的嘛,反正词牌不也是前人创建规定的?你不说自己的是“宋词”就好了。说句老实话,谁能写出真正的“宋词”?2019了,谁也不行。
关键是写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