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新啦,最新2021秋季版:
新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着眼于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注重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订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二、班级情况简析
进入五年级,学生两极分化逐步明显。我所任教的五年级1班,共有学生44人,多数孩子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基础牢固,习作能力强,热爱阅读,书写美观;但也有部分学困生在语文的学习上较为吃力,有的甚至将课文读通顺都有点困难。本学期,针对这种现象,我将采取“分层次教学”,抓牢基础的同时,培养全班同学的良好习惯,在全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建立后进生档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高。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新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继续按照单元主题进行编排,共编排八个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分别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我爱阅读”“民间故事”“热爱祖国”“学习说明文”“父母之爱”“四时景物的动静态美”“书山有路勤为径”。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1篇、略读课文6篇。这些课文,按照从精读到略读两个层次编排,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20个字。其中,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全册书的末尾安排有“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以供复习、检测之用。其中,“识字表”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写字表”是要求会写的字,220个;“词语表”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与前面八册相比,本册教材在结构与思路上有一定的继承性,既体现出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专题的形式组单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3.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4.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了语文学习资源,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单元分析及课文内容分析
……
更多详细内容word打印版,请见百度文库:2021秋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码字不易,如有帮助,请予采纳。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精品导学案(1-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1《白鹭》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行诗句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绝句》中的名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古诗。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出示白鹭图片:白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它们天生丽质,身体修长,身形矫健、轻盈,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等地区,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
3.出示杜牧的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你们读后有何感受?4.一花一鸟总关情。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白鹭》,看看作者借助白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板书课题---①白鹭lù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认读“鹭、嫌”等6个生字,学会书写“宜、鹤”等10个生字。积累“精巧、配合、身段、形象化、美中不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感悟文中描绘的三幅图画,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4.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初读、精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朗读中体味、感受作者情感。2.在阅读实践中,理解作者是怎样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写出对白鹭的感受,表达对鸟的喜爱之情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作者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中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提升审美情趣,丰富人生内涵。 三、字词运用(一)认读本课生字新词。1.要求会认的字:
鹭lù嫌xián黛dài嵌qiàn匣xiá嗜shì2.要求会写的字:宜 鹤 嫌 朱 嵌 框 匣 哨 恩 韵3.要会读会写的词语:精巧 配合 身段 适宜 生硬 寻常 忘却 流线型 镜匣 清晨 孤独 安稳 悠然 嗜好 黄昏 恩惠 清澄 形象化 美中不足(
二)词语解释。生硬:指外形缺乏优美线条和色彩变化不柔和。本课中指白鹤的外形缺乏优美线条和色彩变化不柔和。流线型: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像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阻力最小。本课中指白鹭的身体呈流线型结构。长喙:喙,嘴,特指鸟兽的嘴。长喙,指白鹤的尖而长的嘴。镜匣:盛妇女梳妆用品的匣子,里面装有可以支起来的镜子。本课指作者把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捉鱼的情景想象成一副“白鹭钓鱼图”,而这块清水田及四周的田埂就成了这幅画的镜框。望哨:指在固定岗位执行守卫警戒任务或巡查警戒。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嗜好:指特别爱好。恩惠:他人给予的或给予他人的好处。清澄:指水清明、澄澈。与“浑浊”相对。铿锵:形容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
三)形近字比较。嫌(嫌弃) 恩(恩惠) 哨(放哨) 澄(清澄)赚(赚钱) 思(思想) 消(消息 ) 橙(橙黄)(
四)近义词。精巧——精致 适宜——适合 寻常——平常忘却——忘记 悠然——悠闲 清澄——清澈(
五)反义词。精巧——粗劣 生硬——自然寻常——特别 清澄——浑浊(6)多音字。chéng(清 澄)澄dēng (黄澄澄)
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1)你能找出文中作者从总体上描写白鹭独特美的句子吗?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体现白鹭之美?2.学习提示:(1)自由读文,找出描写白鹭独特美的句子,批注自己的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2)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①说一说“精巧”和“诗”在句中的意思。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②这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首句用一个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给这篇散文定下了基调,通篇文字充满了诗性的感悟和表现力。比喻新奇、贴切。总结句与首句呼应,强调“实在是一首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之美,让人刻骨铭心,不可忘却。(3)再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展现白鹭之美?(4)用简洁的语言勾画画面,并说说这些画面分别是哪些自然段所呈现出来的。白鹭形象图(第5自然段) 白鹭垂钓图(第6自然段)白鹭望哨图(第7自然段) 白鹭晚飞图(第8自然段)(5)说说这些画面留给你的大致印象。3.梳理小结:文中从总体上描写白鹭独特美的句子有“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通过对白鹭“形象图”“垂钓图”“望哨图”“晚飞图”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白鹭是诗情画意的美,是让人刻骨铭心、不可忘却的美。
六、精读领悟(
一)对比中感悟白鹭形态上精巧的美1.问题引领;(1)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写了白鹭的形态?(2)你从白鹭的形态上感受到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吗?2.学习提示:(1)找出写白鹭形态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感悟。(2)师生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白鹭美之所在,以及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3)小组交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形态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①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色素美: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色素的配合”很适宜)②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身段美: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4)理解作者对比描写的作用。白鹤、朱鹭、苍鹭与白鹭相比有什么不同?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5)根据词语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白鹭“流线型”结构的好处。(6)交流对白鹭形态上精巧美的感受:天生自然,天性自然;因为常见,被人忘却;色素身段,都很适宜;小巧别致,诗意之美。(7)再次朗读课文,读出白鹭的美,读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3.梳理小结:作者通过写白鹭的“色素美”“身段美”,描绘了白鹭的形态之美,再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体现出了白鹭的小巧别致,呈现出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从三幅动态图画中感悟白鹭精巧的美1.问题引领:(1)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材料分别描绘三幅图画的?(2)从这三幅图画中,你感受到了白鹭怎样的美?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2.学习提示:(1)自由朗读6—8自然段。(2)自主探究: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材料把画面活化、美化?(3)师生交流,理解图画,体会情感。①白鹭垂钓图: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白鹭实际是在清水里捉鱼,而作者说是“钓鱼”,“田”却成了画的“镜框”,在画里,白鹭带给清水田以美丽,清水田又使白鹭更美。②白鹭望哨图:这是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写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上的“嗜好”。通过“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的细节,通过与“别的鸟”的对比,表现白鹭“嗜好”的独特。将“望哨”一词用在白鹭上,是把它拟人化了。可是作者却提了一个问题:白鹭真的在“望哨”吗?并不作回答,留给人们想像:说是“望哨”,又那么悠然,毫无戒备防范之意;说不是“望哨”,又“像不是安稳”,这不是在“望哨”,又是在干什么呢?③白鹭晚飞图:这是一幅动中有静的情景。黄昏低飞的白鹭,居然成了“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是因为它为乡居生活带来“清澄”和“生命”。(4)通过对这三幅图画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
白鹭会垂钓,镶嵌在画中——人格化,诗意美。白鹭能望哨,悠然在绝顶——形象化,别样美。 白鹭晚低飞,活跃在乡居——生灵化,心灵美。与众不同的美——精巧的诗。(5)朗读6—8自然段,体会美之所在,情之所及。3.梳理小结:作者在这三幅图中,通过拟人化修辞的运用,形象化的描述,写实与虚幻的结合,赋予白鹭恬静自然的神情、动静交互的姿态、恩泽于乡居的心灵。白鹭的美,有它独到的意义——恩惠人们,给予生命的活力。(
三)合作探究,深化认知1.问题引领:(1)“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白鹭在望哨吗?为什么? (2)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你是怎么理解的?(3)《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2.学习提示:(1)在小组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可以不追求统一答案,但要有合理的见解。(2)指名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基础上加深理解,深化认知。①“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鹭白在望哨吗?为什么?作者不这样认为。因为“望哨”给人紧张的、“不是安稳”的感觉,而作者却感受到的是白鹭的悠然。鸟与人类,鸟与自然,人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友好,哪里还需要通过“望哨”来戒备与巡视呢?这是白鹭的一种“嗜好”,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②白鹭不会唱歌,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你是怎么理解的?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感受。每当人们看到白鹭的身影,听到它的叫声,就享受到了大自然的恩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白鹭的身影、行为、心灵正如一首无声的歌,只是它的歌声更响亮,节奏更明快,有催人奋勇向上之势。③《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实质在歌颂什么?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④从这个感悟中,我们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呢?
环卫工——城市保洁员,园丁——城市美容师。默默低头工作是他们的身影;汗水和着灰尘流淌是他们的装扮;人们还在温暖的梦乡里甜蜜酣睡,他们已经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3.梳理小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一只小小的白鹭,就美得如同“一首精巧的的诗”,而且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更何况中华大地那充满灵气和智慧的人与景呢!
七、巩固提高(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画“√”。黛(dài√ hēi) 匣(jiá xiá√)嫌(xián√ jiān) 喙(hèi huì√)(
二)看拼音写词语。shìhào qīngchéng jīngqiǎo ēn huì(嗜 好) (清 澄) (精 巧) (恩 惠)yōurán qīngchén shì yí gū dú(悠 然) (清 晨) (适 宜) (孤 独)(
三)把加点词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白鹤太大而嫌生硬(自然),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特别)。(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A )A 比喻句 B 拟人句 C 感叹句 D 夸张句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C )A 举例子 B 作比较 C 对比的写法 D 反衬的运用3.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B )A 设问句 B 疑问句 C 反问句 D 否定句4.或许有人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个句子强调的意思是( D )A 白鹭会唱歌B 白鹭不会唱歌C 白鹭本身就不是一首很优美的歌。
¥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精品导学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精品导学案。
(1-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1《白鹭》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行诗句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绝句》中的名句,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古诗。
绝句
[唐]杜甫
第 1 页
两
反义词:俯冲——爬升、摆脱——依附、关掉——打开、静止——运动。近义词:奋力——努力、摆脱——挣脱、立刻——马上、大约——大概。
摆脱 [ bǎi tuō ]
释义:撇开;脱离。
引证释义:唐·韩偓《送人弃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元·汪元亨《沉醉东风·归田》曲:“着意来寻安乐窝,摆脱了名韁利锁。”
近义词
脱离 [ tuō lí ]
释义:离开;断绝。
引证释义: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脱离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倒大来好幽哉快活也啊!”《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汝欲脱离苦厄吗?’上前把手一指,那枷杻纷纷自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教案# 导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明智,编排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围绕着这样的人文主题和这样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以及一系列的专题栏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谦虚、求实、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忆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3个生字。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多音字。 2.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3个生字。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书) 2.我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生畅所欲言 师: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冰心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忆读书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 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在默读的时候思考,把握全文的结构。 生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师巡回指导。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出示课件5)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教师小结(出示课件6)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掌握生字词。 继续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好处,以及自己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2.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的快乐”的情感。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回顾并回答 二、进一步感知课文:(出示课件8)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出示课件9) 文中提到了作者读到的哪些书?从读书中,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课文,总结 归纳: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等。 通过读书,作者感受到了的快乐,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板书: 读书获得快乐 明白大道理(出示课件12)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等词语。 三、细读赏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齐读课文第1段: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出示课件13) 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出示课件14) 2.默读课文第2―13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的?)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全文第二、四、六、七、九自然段写的是“多读书”,并且,在写多读书的同时,也简略地写出了每次读书的不同感受。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归纳后明确: 板书: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 四、默读课文,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6)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出示课件17) 明确: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的情形并和《荡寇志》进行了比较;回忆了读《红楼梦》的感受;回忆了自己如何选择书等。 作者认为那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那些课文渗透法制教育。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要提高数学教师的法律素养,增强教师的法律知识,让教师熟练的掌握了常见的法律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