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monites

问题描述:菊石是什么?请各位漂亮姐姐和帅气哥哥作答吧!急用!!! 大家好,小编为大家解答ammonites怎么读的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ammonites 图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哪个纪元最古老

Ammonites的相关图片

其实菊石很弱智的,根本不可怕,只是他的化石样子比较怪异。他们比恐龙更古老,是比较小的软体动物,很早就灭绝了,

菊石因其旋绕的形状而有“阿蒙角”之称,巫师们利用它使“沉睡的神灵显圣”。中世纪的人们把菊石称为“蛇石”,说它们是被7世纪的圣女希尔达砍了头的小蛇。为了符合传说,拣到菊石出售的人,会在其上刻一个蛇头,使它们“恢复原样。

菊石的化石被人们赋予了可怕的意义而以。

状如蜷曲公羊角的菊石(Ammonites)

菊石因其旋绕的形状,而有「阿蒙角」之称,这是因为一位埃及的神只阿蒙(Ammon),长有卷曲的羊角。巫师利用菊石,使「沉睡的神灵显圣」。中世纪时,人们视菊石如盘曲无头的蛇,尾巴在当中。菊石在英国和德国都称为蛇石。英国约克郡的怀特比城(Whitby)有则传说,说菊石在古代是小蛇,7世纪的圣女希尔达(Hilda)砍了它们的头。为了符合传说,捡到菊石出售的人,曾在其上列一个蛇头,使它们「恢复原样」。

西藏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菊石的相关图片

西藏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菊石

纪元的顺序:泥盆纪-三叠纪-白垩纪-侏罗纪。

泥盆纪(Devonian Period),古生代的第四个纪。距今4亿年至3.5亿年,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Devon)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意译(现称德文郡,Devonshire)。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和默奇森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泥盆纪亦分为早、中、晚三个世。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离现在1.35亿年到6500万年,约持续了6000万年。因该地层富含白垩(chalk)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于1822年创用。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代表符号为“K”。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的动物类群。

侏罗纪

侏罗纪(约二亿八百万到一亿四千四百万前)属于中生代中期。超级陆块盘古代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裂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确移向亚洲。这时候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为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为数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在他们的上空飞翔最早的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龙演化而来。海洋则是由大型、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所共享。

~~由此可见应选 D.泥盆纪~~。

藏南聂拉木地区中侏罗统(上巴通阶) 铁质鲕粒砂岩组沉积时代和成因讨论的相关图片

藏南聂拉木地区中侏罗统(上巴通阶) 铁质鲕粒砂岩组沉积时代和成因讨论

色哇地区的中侏罗世泥页岩由文世宣 ( 1979) 命名,称之为色哇组。色哇组业已报道的菊石有 Calliphylloceras sp. ,Zetoceras sp. Oppelia sp. Dorsetensia sp. ,Witchellia sp. 等( 文世宣,1984) ,除此之外,很少再有新的发现。此后,关于羌塘地区中侏罗统的生物地层论文中只是反复引用上述菊石名称 ( 吴瑞忠等,1985; 胡承祖等,1985; 王思恩等,1985; 赵政璋等,2001 ) 。 上述菊石名单被最终确认并描述的只有 Sonninia sp. 和Dorsetensia cf. romani ( Westermann and Wang,1988) ,其时代属于早巴柔期晚期。

2003 年,伊海生在安多地区岗尼乡色哇组剖面采集了不少中侏罗世菊石化石。这些标本经他人鉴定后,其结果 被报道和图示 ( 伊海生等,2005) 。2009 年笔者承蒙伊海生教授热情相邀,对这一批标本重新检查,此文即是在这批化石复检的基础上写成的。

1 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剖面及菊石化石。

安多县岗尼乡色哇组剖面位于兹格唐错以北约 60 km,地理坐标东经 91°03',北纬32°26'。岗尼乡剖面的色哇组底部为背斜的核部,故未见底,顶部为第四纪沉积覆盖,整条剖面均为色哇组组成,厚度约 385 m,共分为 10 层,除了第 5 层以外,每一层都有菊石发现,共计80 余块菊石标本,被鉴定为以下 9 个属: Witchellia,Sonninia,Stephanoceras,Dorsetensia,Phylloceras,Cadomites,Macrocephalites,Erycites,Bouleiceras ; 12 个种: Stepha-noceras humphriesianum, S. blagdeni, S. bronggniarti, Dorsetensia haydeni, D. xizangensis,D. cf. edouardiaca,D. cf. regrediens,Witchellia tibetica,W. sayni,W. parimentaria,Sonnia sow-erbyi,S. aff. dominans 。值得注意 的是,所 有的 这些种 在 剖面 中 出 现的 历程都 很 长,如S. aff. dominans 出现在剖面的 1 层,6 层,8 层,10 层; Dorsetensia haydeni 出现在 2 层,3 层,4 层,6 层,7 层,Dosetensia cf. regrediens 出现在 1 层,4 层,10 层; Witchellia tibetica 出现在 3 层,4 层,7 层,9 层。这些属种最后的时代被认为是早巴柔期晚期。

然而,这一鉴定结果和化石名单存在一些疑问。首先是属的时代相互冲突,例如,Cadomites 和 Macrocephalites 不可能出现在早巴柔期地层,也不可能与 Bouleiceras 共生。其次是 出现了太多西藏喜马拉雅地区的地方种,如 Dorsetensia haydeni,D. xizangensis,Witchellia tibetica 。此外,按照现代生物学理论,同一生态环境下的一个属不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种,这种理论运用到古生物学中则被解释为同一层位的同属生物种不会出现两个以上。尽管这种理论运用到古生物学中还需要化石埋藏学和沉积学的分析,但是在业已出现的岗尼乡化石名单中,Stephanoceras,Witchellia 和 Dorsetensia 在每一层都有 3 个以上的种,且逐层反复出现,这一现象也不免令人生疑。

经过对这些化石标本的复检,笔者鉴定到以下的属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Pusch,1837) ,Lytoceras sp.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 1892,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 1892,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 1967。它们与原先的鉴定结果的对比见表 1。

表 1 岗尼乡色哇组菊石鉴定的修订。

岗尼乡发现的巴柔期菊石面貌与原先在色哇组发现的巴柔期菊石 Sonninia sp. 与Dorsetensia cf. romani 并不相同。Sonninia sp. 和 Dorsetensia cf. romani 这 2 块标本原先由王义刚 ( 1976,519 页,图版 4,图 17 - 18) 分别鉴定为 Witchellia sp. 和 Dorsetensia xizan-gensis,后由 Westermann & Wang ( 1988) 修订。Dorsetensia romani 是欧洲早巴柔期晚期的种,时代为 Humphriesianum 带。

岗尼乡色哇组的菊石动物群面貌与色哇地区色哇组的不同是,这里没有出现早巴柔期晚期的常见属 Witchellia 和 Dorsetensia,而是一些国内首次报道的属种。如 Ptychophyllo-ceras,Haplopleuroceras 等。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是 国内首次 报道。它原 见 于 匈牙利( Geczy,1967) ,Ptychophylloceras 在匈牙利 Csernye 地区的首现层位是在阿林阶。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大量出现在上阿林阶和下巴柔阶,这个属最常见于深水相沉积,例如在波兰南部的 Tatras 地区。Lytoceras sp. 是一块气壳的断环,显示了叶菊石型缝合线。岗尼乡色哇组出现的叶菊石类型 Lytoceras 和 Ptychophylloceras 通常能够作为深水环境的指相化石。岗尼乡标本中最多的类型是年轻菊石类 ( sonninid) 中的 Euhoploceras。它也是欧洲早巴柔期地层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 Euhoploceras 壳饰变化很大,其壳饰的变化可以从壳面完全光滑到具有非常发育的肋脊和瘤结的类型,还包括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过渡类型,所以种一级的鉴定一度非常混乱。近年来,对英格兰中侏罗统下鲕粒岩 ( Inferior Oolite) 以及欧洲大陆地区与其相当地层中的年轻菊石类的研究较好地改善了这一局面。Sandoval and Chandler ( 2000) 对晚阿林期到早巴柔期年轻菊石类的种重新进行了修订。他们归纳出年轻菊石的 3 个伟壳 ( macroconch) 种,这 3 个种的代表是: Sonninia ( Euhoploceras)acanthodes,其壳饰具有最发达的侧瘤和强大的肋脊;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的壳饰的肋脊强度中等,瘤结只限于发育在最内部的旋环;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ode-sta 的壳几乎光滑得没有瘤结。在岗尼乡剖面出现的是和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十分相似的类型。在欧洲,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种群的层位是下巴柔阶底部 Discites 菊石带。岗尼乡色哇组另外一个重要的类型是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Haplopleuroceras 这个属以前没有在国内发现和报道。Haplopleuroceras 与 Dorsentsia,Witchellia 差别较大,Haplopleuroceras 壳型更加外卷、扁薄,有更加密集、直长、整齐的横肋,缝合线也有区别。Linares & Sandoval ( 1996) 对 Haplopleuroceras 做了详细讨论,根据大量标本的研究,他们认为,在同一层位发现的 Haplopleuroceras 属的不同种,应该归纳到一个古生物种 ( palaeobiospecies) 。在西班牙的 Andalucia 地区,Haplopleuroceras mundum出现在阿林阶顶部至巴柔阶 Discites 菊石带下部。王冠菊石 ( Stephanoceras) 是岗尼乡色哇组下部的重要分子。Stephanoceras 这些标本的形态特征表明其属于王冠菊石属的早期类型,显示了英格兰 Concavum 和 Discites 菊石带期间 Stephanoceras telegdirothi Geczy 的种群特征。它们分布范围多属于外陆棚环境,例如英格兰南部的 Dorset。

岗尼乡产出的菊石动物群提供了羌塘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精确的菊石年代地层学对比的基础,它们可以从种一级的程度上与视为国际标准的西特提斯地区早巴柔期的最早的菊石带Discites 带比较。帕度错和岗尼乡的菊石动物群都属于相同面貌的深水类型,表明早巴柔期南羌塘盆地发生显著的沉积坳陷,有助于深化对于羌塘地区盆地演化的认识 ( 插图1) 。

插图 1 岗尼乡色哇组剖面地理位置及羌塘地块早巴柔期沉积环境。

2 古生物学系统描述

菊石目 Ammonoidea Zittel,1884。

叶菊石亚目 Phylloceratida Arkell,1950。

叶菊石超科 Phyllocerataceae Zittel,1884。

叶菊石科 Phylloceratidae Zittel,1884。

折叶菊石属 Ptychophylloceras Spath ,1925。

属型种 Ammonites infundibulum d'Orbigny,1841.。

塔翠折叶菊石( 比较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 Pusch,1837)。

( 图版 1,图 1a—b)

1967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 Pusch) - Geczy,p. 47,pl. 13,figs. 4,5.。

材料 1 块保存完整的壳体,缝合线在标本上能观察到。

讨论 依据以下特征现有标本与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比较接近: ①所有标本的壳径均相对较小; ②内圈旋环相对鼓凸,并具有纵卵圆形旋环断面; ③壳面光滑; ④成年壳旋环 ( 住室) 的壳饰是由多组 S 形弯曲的收缩沟及突起的肋脊组成。Ptychophylloceras 属内有许多这样的种,其中 Ptychophylloceras tatricum 是最早确立的。在匈牙利 Csernye 地区,Ptychophylloceras 大量出现在上阿林阶和下巴柔阶 ( Geczy,1967) ,这个属最常见于深水相沉积,例如在波兰南部的 Tatras 地区。岗尼乡的这些标本和帕度错剖面的同类标本一样,作为 P. tatricum 的比较种。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弛菊石亚目 Lytoceratina Hyatt,1889。

弛菊石超科 Lytoceratoidea Neumayr,1875。

弛菊石科 Lytoceratidae Neumayr,1875。

弛菊石属 Lytoceras Suess,1865。

属型种 Ammonites fimbriatus J. Sowerby,1817.。

弛菊石( 未定种) Lytoceras sp. B。

( 图版 1,图 3)

材料 1 块气壳标本。

讨论 这块标本显示了叶菊石型缝合线,Lytoceras 时代延续较长,在全球范围内,它最早出现于辛涅缪尔阶,一直延续到上白垩统。Lytoceras 通常能够作为深水环境的指相化石。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希尔达菊石超科 Hildocerataceae Hyatt,1867。

年轻菊石科 Sonniniidae Buckman,1892。

正工具菊石属 Euhoploceras Buckman,1913。

属型种 Sonninia acanthodes Buckman,1889.。

边缘正工具菊石(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 图版 1,图 2; 图版 3,图 1,3; 图版 4,图 1 ~ 5)。

cf. 1892 Sonninia modesta ,Buckman,p. 321,pl. 62HT; pl. 63,fig. 2; pl. 64; pl. 65,figs. 1 ~ 2; pl. 96,fig. 6.。

cf. Euhoploceras marginatum Buckman,Sandoval et al. ,pl. 1,fig. 2.。

cf. 2000 Euhoploceras marginatum Buckman, Sandoval & Chandler, p. 512, pl. 5, fig. 2; pl. 6, figs. 1 ~ 4; pl. 8,figs. 1 ~ 4.。

? 2005 Dorsetensia cf. regrediens ( Haug) ,Yi et al. ,pl. 1,fig. 10.。

材料 13 块标本,全部标本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变形,且缺乏完整的壳体标本。

讨论 岗尼乡的年轻菊石类 ( Sonniniid) 和帕度错的是同一个类群。壳饰的肋脊强度中等,瘤结只限于发育在最内部的旋环,符合 Sonninia (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的特征。伊海生等 ( 见同义名表) 图示的标本具有不规则的横肋,很有可能是该种的中圈旋环标本。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上部。

色哇正工具菊石( 新种) Euhoploceras sewense n. sp.。

( 图版 2; 图版 3,图 2; 图版 4,图 6)。

命名缘由 色哇是羌塘地区最早发现巴柔期菊石的地方。

鉴定特征 脐孔小,脐径和壳径之比为 0. 33,壳体相当变薄,腹尖棱状。

2005 Stephanoceras sp. Yi et al. ,pl. 1,fig. 2.。

2005 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Yi et al. ,pl. 1,fig. 6.。

材料 6 块标本,包括较完整具有住室旋环的标本。

描述 具有住室旋环的壳体直径变化在 12 ~16 cm 之间,壳体呈较薄的圆扁状,壳体显著内卷,旋环侧面平整,旋环高度及旋环宽度的总体比值约为 4∶3,即旋环高度显著大于旋环宽度。脐径大,约为壳径的 ( 38/115; 23/83) ,脐壁直,脐缘缓圆,光滑无射肋,腹缘平缓,腹部突圆,中部具有一条稍微突起的中腹线,内环和中环均具有较为细致整齐的射肋,射肋在接近旋环外侧约 1/4 处向前弯曲直至腹部中线; 住室旋环的射肋强度变得不规整,射肋之间的间隔较大,或是出现分叉的次级肋,其稀,或是出现个别粗壮的肋瘤,个别标本的外环光滑无射肋。

讨论 与纳入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的标本比较,纳入 Euhoploceras cf. modesta 的标本具有扁圆的旋环断面,而前者的旋环断面轮廓接近正圆形,其次是这些标本不像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那样具有瘤结,即便是在最内旋环上也没有发现瘤粒或瘤结,两者容易区分。由于所有两个 ( 比较) 种的西藏标本在野外采集时没有能够标示具体的采集层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地层空间位置不清楚。根据欧洲 Sonninia 种的谱系演化研究,Euhoploceras modesta 在 Discites 菊石带出现得要比 Euhoploceras marginata 稍为晚一些。伊海生等 ( 见同义名表) 图示的标本分别为本文图版 3 图 2a 和图版 2,图 1a,不像 Stepha-noceras 那样外卷和具有整齐密集的线状横肋,也不像 Dorsetensia 那样具有中腹脊和整齐的横肋。很显然,它们既不属于 Stephanoceras,也不是 Dorsetensia。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中上部。

捆绑菊石亚科 Hammatoceratinae Buckman,1887。

单肋菊石属 Haplopleuroceras Buckman,1892。

属型种 Amaltheus subspinatus Buckman,1881.。

摩登单肋菊石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

( 图版 5,图 1 - 5)。

2005 Witchellia sayni ( Haug) ,Yi et al. ,pl. 1,fig. 1.。

2005 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Yi et al. ,pl. 1,fig. 4,8.。

2005 Witchellia tibetica Arkell,Yi et al. ,pl. 1,figs. 5 - 7.。

材料 10 块标本。

描述 壳体平而扁,相当外卷,脐孔甚大,具有腹中脊和颇为整齐的射肋。旋环高度明显大于旋环的宽度,旋环侧面很平坦,腹缘和脐缘呈近乎直角的转折,故旋环断面呈长方形轮廓。射肋多为一级肋,每半个旋环的射肋数目为 30 ~32 根,射肋从脐壁中部开始出现,向外发射初始稍有弯曲,然后直指腹缘,射肋细锐,偶有分叉的二级肋,肋间距要比射肋本身大,射肋在腹缘向前转折,转折处通常形成细小的瘤粒,而后抵达腹中脊两侧的中槽。腹面平坦,具有细而直的中脊和中槽,中脊两侧为光滑的耳细长的中槽。呈较为典型的具中脊和两侧中槽装饰的腹部 ( tablute carinate - bisulcate venter) 。

讨论 Linares & Sandoval ( 1996) 对 Haplopleuroceras 属做了详细讨论,根据大量标本的研究,他们认为原本从一个地层层位发现的 Haplopleuroceras 属的不同种,实际上应该归纳到一个古生物种 ( palaeobiospecies)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射肋数目的变化。目前的西藏标本和他们图示的一些种可以很好地对比,特别是腹缘处具有瘤粒这一特点。如H. eximium,H. mundum ,或者 H. subspinatum 等均有此特点。在西班牙的 Andalucia 地区Haplopleuroceras mundum 的层位从阿林阶顶部至巴柔阶 Discites 菊石带下部,它们分布在西特提斯的地中海相区相对水体较深环境。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

王冠菊石超科 Stephanoceratoidae Neumayr,1875。

王冠菊石科 Stephanoceratidae Neumayr,1875。

王冠菊石属 Stephanoceras Waagen,1869。

属型种 Ammonites humphriesianus J de C. Sowerby,1825.。

泰氏王冠菊石( 比较种) 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 图版 5,图 6 ~ 9)。

2005 Stephanoceras humphriesianum ( Sowerby) ,Yi et al. ,pl. 1,fig. 3.。

材料 21 块标本,其中带有住室旋环的标本有 10 块。

描述 壳体呈现厚实的圆扁形态,适度外卷,内侧旋环被相邻旋环叠覆的范围约相当于旋环高度的 2/5,旋环侧面圆凸,腹缘缓圆,腹部凸圆,旋环高度与旋环宽度比较接近。

讨论 岗尼乡这些王冠菊石标本的普遍特征是个体相对较小,壳径在 120 ~ 150 mm之间,这些标本相对内卷,内环鼓凸浑圆,外环逐渐呈外卷,住室的长度可以达到一个半完整旋圈。壳饰为很细小、密集的肋线,从脐缘开始,并在旋环下部形成更加密集的二次肋线,没有多余的皱肋和壳刺等装饰。在成年壳体住室旋环这些肋线消失殆尽,只在腹部保存少许初级肋线。

产地和层位 安多县岗尼乡; 色哇组下部。

参 考 文 献

文世宣. 1979. 西藏北部地层新资料. 地层学杂志,3 ( 2) : 150 ~156。

文世宣,章炳高,王义刚,孙东立 . 1984. 西藏地层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伊海生,林金辉,赵兵,李勇,石和,朱利东. 2003. 藏北羌塘地区地层新资料. 地质论评,49 ( 1) : 59 ~65。

伊海生,王成善,林金辉,时志强,陈兰,伍新和,魏钦廉,张小青. 2005.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 地质通报,24 ( 1) : 41 ~47。

赵政璋,李永铁,罗建宁,卢辉楠,徐文凯,童箴言,吴瑞忠 . 2001. 青藏高原地层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赵金科 . 1976. 珠穆朗玛峰地区侏罗纪、白垩纪菊石 .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 1966 ~ 1968) ,古生物,3分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Bremer,H. 1966. Ammoniten aus dem unteren Bajocium und unteren Bathonium in der Umgebung von Ankara ( Türkei) .-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ontologie,Abhandlungen,125: 155 ~ 169,pls.。

Buckman,S. S. 1919 - 27. Type Ammonites,vols. 3 ~ 7. Wheldon & Wesley,London。

Callomon,J. H. 1995. Time from fossils: S. S. Buckman and Jurassic high - resolution geochronology. - Geological Society,London,Memoir 16: 127 ~ 150。

Callomon,J. H. & Chandler,R. B. 1990. A review of the ammonite horizons of the Aalenian - Lower Bajocian Stages in theMiddle Jurassic of southern England. - Memorie Descrittiva della Carte geologica d'Italia,40: 85 ~ 111,pls. 1 ~ 4。

Callomon,J. H. ,Pavia,G. & Cresta,S. 1994. A revision of the classical Aalenian success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anVigilio,Lake Garda,northern Italy. - Geobios,Mémoire spécial,17: 103 ~ 110。

Dietze,V. ,Chandler,R. B. ,Schweigert,G. & Auer,W. 2001. New Stephanoceratids ( Ammontina) from the LowerBajocian of Bruton ( Somerset,S England) and Achdorf ( Wutach area,SW Germany) . - Suttgarter Beitrge zur Naturkunde,B 312,21 p。

Geczy,B. 1966. Ammonoidés Jurassiques de Csernye,Montagne Bakony,Hongrie - Part I. ( Hammatoceratidae) . -Geologica Hungarica,34: 1 ~ 276,pls. 1 ~ 44。

Geczy,B. 1967. Ammonoidés Jurassiques de Csernye,Montagne Bakony,Hongrie - Part II, ( excl. Hammatoceratidae). - Geologica Hungarica,35: 1 ~ 413,pls. 1 ~ 65。

Linares,A. & Sandoval,J. 1996. The genus Haplopleuroceras ( Erycitidae,Ammonitina) in the Betic Cordillera,southernSpain. - Geobios,29: 287 ~ 305,pls. 35 ~ 38。

Seyed - Emami,K. 1971. The Jurassic Badamu Formation in the Kerman region,with remarks on the Jurassic stratigraphy ofIran. -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 Report,19: 5 ~ 79,pls. 1 ~ 15。

Westermann,G. E. G. 1964. Sexual - Dimorphismus bei Ammonoideen und seine Bedeutung für die Taxonomie der Otoitidae( einschliesslich Sphaeroceratinae; Ammonitina,M. Jura) . – Palaeontographica,A124: 33 ~ 73,pls. 1 ~ 4。

Westermann,G. E. G. & Wang,Yi - gang. 1988.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of Tibet and the age of the lower Spiti Shales.- Palaeontology,31: 295 ~ 339,pls. 20 ~ 25。

Westermann,G. E. G. 1995. Mid - Jurassic Ammonitina from the Central Ranges of Irian Jaya and the origin of the stepha-noceratids. - Hantkeniana,1: 105 ~ 118,pls. 1 ~ 3。

Early Bajocian (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from the Sewa Formation at Gangni Village ofAmdo County,Tibet。

Abstract Ammonites sampled from the Sewa Formation near the Gangni village of Amdo County,Tibet,werepreviously referred to Witchellia,Sonninia,Stephanoceras,Dorsetensia,Phylloceras,Cadomites,Macrocepha-lites,Erycites,and Bouleiceras. Re-examination of the ammonites showed that they range from the Aalenian Con-cavum Zone to the Lower Bajocian Discites Zone. The ammonit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Pusch,1837) ,Lytoceras sp.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 ,1892,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A new species,Euhoploceras sewense n. sp. ,has beenerected. Palaeoecological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ammonites indicate that the area from Paducuothrough Sewa,to the 114 road maintenance represents an elongated depression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from the late Early Jurassic to the early Middle Jurassic.。

Keywords Ammonites, Aalenian, Concavum Zone, Bajocian, Discites Zone, Sewa Formation, NorthernTibet。

图 版 说 明

图 版 1

1. 塔翠折叶菊石 ( 比较种) Ptychophylloceras cf. tatricum ( Pusch,1837) ,

1a. 完整壳体,侧视,1b. 缝合线图示 × 2,登记号 A2010CUGB070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断环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0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 弛菊石 ( 未定种) Lytoceras sp.。

断环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0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2

1 ~ 6 .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1a. 正型标本,壳体左侧视,1b. 气壳旋环腹视,1c. 壳体右侧视,1d. 住室腹视,1e. 内圈旋环放大,登记号 A2010CUGB0708,色 哇 组 ( 下 巴 柔 阶) ; 2. 壳 体 侧 视,副 型 标 本,登 记 号A2010CUGB070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 壳体侧视,副型标本,登记号 A2010CUGB0710,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3

1,3.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1. 壳体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住室旋环 侧视,3b. 住室旋环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2,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2a. 部 分 住 室 旋 环 及 气 室 旋 环 侧 视, 2b. 腹 视, 2c. 住 室 腹 视, 副 型 标 本, 登 记 号A2010CUGB0713 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4

1 ~ 5. 边缘正工具菊石 ( 比较种) Euhoploceras cf. marginata Buckman,1892。

1.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内旋环,显示瘤结,3b. 壳体侧视,3c.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7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4.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18,色哇组 ( 下巴柔阶) ,5. 侧视,登记号A2010CUGB071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6. 色哇正工具菊石 ( 新种) Euhoploceras sewaense n. sp.。

6a. 气壳侧视,6b. 气壳腹视,副型标本,登记号 A2010CUGB072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5

1 ~ 5. 摩登单肋菊石 Haplopleuroceras mundum Buckman,1892。

1a. 侧视,1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5,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2a. 侧视,2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6,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3a. 断环侧视,3b. 腹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7,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4.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5a. 侧视,5b.旋环侧面局部放大,登记号 A2010CUGB0728,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6 ~ 9. 泰氏王冠菊石 ( 比较种) Stephanoceras cf. telegdirothi Geczy,1967。

6.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29,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7.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31,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8. 侧视,登记号 A2010CUGB0732,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9. 侧视,登记号A2010CUGB0733,色哇组 ( 下巴柔阶) 。

图 版 1

图 版 2

图 版 3

图 版 4

图 版 5

The Fools的《Alibi》 歌词的相关图片

The Fools的《Alibi》 歌词

1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生物地层学。

插图 1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交通位置图。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 ( 插图 1) 位于中尼公路的 5264 km 里程碑处路东侧大萨久沟内,东行约 1. 5 km 处,可见含有铁质砂岩组形成的红色小山包上的 “铁帽”,地形上颇为醒目 ( 插图 2) 。本文沿用徐钰林等人 ( 1990) 对该剖面的命名,即拉弄拉剖面,该剖面经作者 1999 年测量,建立了较为详细的菊石层序,并命名铁质鲕粒砂岩组 ( Yin et al. ,2000) 。拉弄拉剖面自下而上分别为拉弄拉组 ( 中侏罗世早巴柔期) 、铁质鲕粒岩组 ( 晚巴通期)和门卡敦组 ( 早卡洛夫期至提塘期) 。拉弄拉组和上巴通阶铁质鲕粒砂岩组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跨度约为 8 Ma 的沉积缺失 ( Yin et al. ,2000) 。而上巴通阶铁质鲕粒砂岩组与上覆门卡敦组底部为整合接触。由于沉积构造仅见于铁质鲕粒砂岩组,兹将该组岩性,化石和层序描述如下。

插图 2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景观。

上覆地层 门卡敦组的黑色泥页岩,黑色泥岩夹有再沉积的土黄色厚层状铁质鲕粒砂岩团块;。

含菊石: Macrocephalites gucuoi ( Westermann et Wang) ,Homoeoplanulites balinensis ( Neumayr)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Macrocephalites bifurcates ( Westermann et Callomon) ,Jean-neticeras cf. anomalum Elmi, Khaiceras cf. devauxi ( Gross ) 和 Bomburites cf. microstoma( d'Orbigny) 等。

——整合——

铁质鲕粒砂岩组 由新到老依次为:。

7. 土黄色厚层铁质鲕粒砂岩或泥质砂岩,富含 菊石,如 Phylloceras sp. ,Oxycerites cf. orbis ( Giebel) ,Cadomites sp. ,Procerites sp.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Choffatia ( Grossouvria) cf. bathonica ( Mangold) 约 1. 3 m。

6. 紫红色含钙质薄层状铁质叠层石砂岩: 下部为波状黑红色铁质层和土黄色砂质层互层; 上部可见为成管柱状的叠层石砂岩个体,不含其它化石 约 0. 5 ~0. 8 m。

5. 薄层灰岩层,向上过渡到薄层铁质砂岩,偶含菊石化石 ( macrocephalit-id) ,缺少其它底栖类生物化石 约0. 3 m。

4. 薄层灰岩透镜体,在剖面上向东延伸约 20 米逐渐尖灭,未见化石 0. 5 m。

3. 灰绿色粉砂岩透镜体,在剖面上向东延伸约 20 米逐渐尖灭,未见化石 0. 2 m。

2. 厚层状砂质灰岩,富含箭石化石 Belemnopsis 约 0. 45 m。

1. 灰绿色薄层粉砂岩,未见化石 约 0. 15 m。

- - - - 沉积缺失 ( 假整合) - - - -。

下伏地层 聂聂雄拉组生物碎屑灰岩; 含有晚巴柔期菊石 Chondroceras evolves-cense ( Waagen) ,Chondroceras cf. crassicostatum ( Westermann) ,Dorsetensia cf. ed-ouardiana ( d'Orbigny) ,Dorsetensia cf. liostraca ( Buckman) ,和 Stephanoceras sp. ,以及腕足类和双壳类 >60 m。

2 拉弄拉剖面铁质砂岩沉积组合时代和成因分析。

拉弄拉剖面拉弄拉组生物碎屑灰岩产出菊石 Chondroceras evolvescense ( Waagen) ,Chon-droceras cf. crassicostatum Westermann,Dorsetensia cf. edouardiana,以及 Stephanoceras sp. 指示其时代为下巴柔阶 Humphriesianum 菊石带。铁质鲕粒砂岩组上部的铁质鲕粒砂岩层中含有丰富的菊石,其中有 Phylloceras sp. ,Oxycerites cf. orbis ( Giebel) ,Cadomites sp. ,Proceritessp. ,Macrocephalites gucuoi ( Westermann and Wang) ,Macrocephalites cf. jaquoti ( Douvillé) ,Choffatia ( Grossouvria) cf. bathonica ( Mangold) 。其中,Oxycerites orbis ( Giebel) 是西北欧上巴通阶 Orbis 菊石带的带化石。这层铁质鲕粒砂岩层向上逐渐过渡到黑色泥岩,后者含有菊石 Macrocephalites cf. jacquoti ( Douvillé) ,Homoeoplanulites cf. evolutum Sandoval et Gabaron 和Homoeoplanulites balinensis ( Neumayr) 指示西北欧上巴通阶 Discus 菊石带。这层含菊石的黑色泥岩向上过渡到灰黑色含泥质结核页岩层,后者含有丰富的早卡洛夫期的菊石化石,例如Macrocephalites bifurcatus; M. guocuoi Jeanneticeras cf. anomalum,Khaiceras cf. devauxi,Bom-burites cf. microstoma 和 Neuqueniceras ( Frickites) tibeticum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剖面迄今尚未发现晚卡洛夫期的菊石代表,晚卡洛夫期很有可能是缺失的 ( 插图3,插图4) 。

插图 3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近观。

插图 4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剖面地层和菊石带。

Rioult 等 ( 1991) 将铁质砂岩按照铁质沉积物的大小,区分为平行成层的 ( stromato-lite pavement) ,厘米级的圆形的铁质鲕球 ( oncoids) ,以及分选很好的铁质鲕粒 ( ooids) 。早期对于英格兰南部早侏罗世的铁质沉积岩被解释为是由于生物 ( 藻类) 和非生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而近年来,Palmer 等则提出新的观点,认为这种铁质结核的形成与非光合作用的铁质氧化细菌的作用有关。特别是 Préat 等人 ( 1998,1999,2000) 通过对于欧洲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含铁沉积岩的研究揭示了铁质结核 ( 鲕粒) 沉积组合的成因,他们认为大部分铁质都是来源于细菌活动。这是一种与 Beggiatoaceae ( 贝氏硫化细菌超科) 有关的丝状细菌类 ( filamentous bacteria) ,它们通常在水深超过 50m 至上百米水深的海相静水环境中繁衍,即最有可能在透光带以下的深度生存,在这种通常为缺氧和低氧状态的环境下,铁质成分的可溶性呈相对较低的状态。在西藏拉弄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组的沉积构造包括平行成层的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 ( stromatolitic pavement) ( 图版 1,图 8) ,或是由数厘米大小圆形的铁质鲕球 ( oncoids) ( 图版 1,图 2,3) ,以及分选很好的铁质鲕粒砂岩层 ( oolids) 组成,它们构成一套和 Rioult 等 ( 1991) 描述所相同的铁质砂岩沉积序列。从宏观上看,拉弄拉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中的化石缺少底栖类型很有可能和沉积基底介于缺氧或无氧状态有关。因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中的箭石类和菊石类均属于积极的游泳类型动物,其生存水体的深度估计大于 100 m ( 阴家润、万晓樵,1996) 。从总体上来看,拉弄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组与其上覆的门布组是一套在晚巴通期开始的海侵背景下的沉积序列,对于拉弄拉剖面含藻灰质砂岩的铁质砂岩组合、化石古生态和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这套沉积序列的水体逐渐加深,是一个连续的环境变化过程 ( 插图5) 。

插图 5 拉弄拉剖面中侏罗统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环境图解。

拉弄拉地区早巴柔期以前的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碎屑灰岩和泥灰岩的总体厚度超过 100 m,但由于区域性构造运动,自早巴柔期晚期直至中巴通期,本区上升成为剥蚀区。随着全球性晚巴通期海平面迅速升高,原本经历长期剥蚀的拉弄拉地区由于海侵形成新的沉积区,整个铁质叠层石砂岩组合的沉积过程可以识别出以下三个阶段:。

( 1) 海侵初期,由于海平面的迅速上升,成为可以容纳狭盐度的箭石动物 Belemnop-sis 生存的正常盐度海相环境。根据对箭石类动物的气壳裂限深度的计算,侏罗纪箭石Belemnopsis 最适宜的生存环境的水深多在 100 m 左右 ( Westermann,1973; 1990) 。尽管地层记录中的箭石也通常发现于浅水区沉积相 ( 20 ~50m) ,但是如果生物组合中缺乏其他底栖生物,完全是由箭石动物组成的,则更有可能表明其生态环境水深接近 100 m 左右。一般而言,水深接近100 m 的海底属于低能环境。但是保存箭石化石的地层底面凹凸不平,显示为高能水流侵蚀的冲刷面,箭石壳体在此冲刷面以上颇为稠密,表现为经过高能水流改造而再沉积的壳体密度较大的箭石壳层。在箭石壳层上覆的岩层中,箭石壳体数量骤然减少,零星分布在围岩中,显示出水流改造的能力明显降低。所以这套含箭石化石的沉积序列和受风暴控制的介壳沉积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比较。这一阶段的沉积以钙质成分为主,兼有粉砂质沉积,但是并没有铁质成分,证明早期风化剥蚀的沉积基底和陆源碎屑物供给区并没有能够成为铁质成分沉积的来源。换言之,传统的铁质沉积来源于风化剥蚀的解释不适用于本区。

( 2) 海平面持续上升,导致沉积环境水体深度加大,良好发育的铁质砂岩的成层构造需要在水动力很小的静水环境和缺乏底栖生物的破坏作用下方能形成。铁质砂岩的沉积构造组合主要由厚数毫米的褐红色薄层富含铁质砂岩和灰黄色薄层砂岩交替组成,其组合层序和 Préat 等描述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巴柔期的铁质砂岩组合几乎一致: 底部由大体和沉积基底接近平行的层理过渡到中部为鼓包状的丘状层理 ( 即所谓的 stromatolitic pave-ment) ,上部多直径为 5 ~ 6 cm 的球状层理 ( 即所谓的 oncoid) 和圆柱状叠层石砂岩沉积构造,最上部是铁质鲕粒砂岩 ( 即所谓分选良好的 oolids) 。考虑到本区在铁质砂岩沉积之前的含箭石钙质砂岩沉积的水深已在透光带之下,铁质鲕粒砂岩中所含的菊石也指示着深水沉积环境,诸如菊石个体较大,以叶菊石科和大头菊石科分子为主体。叶菊石科多在外陆坡深水环境生存,大头菊石科多在外陆棚和近陆坡的相对的深水环境繁衍 ( 阴家润,等 1996) 。所以,这些不同形态的铁质成层构造成因很有可能来源于较深水环境的细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随着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铁质叠层石砂岩势必在更深的水体沉积。显然,那些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是不可能在这样的深度生存的,只有那些依靠非光合作用的细菌和藻类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形成铁质叠层石砂岩,这一类异养性质的细菌和藻类捕获铁质的机理应该如同 Préat 等 ( 1998,1999,2000) 所描述的那样,铁质层和砂岩层的交替可能与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和沉积物的相互作用有关。

我们知道,现代海洋中以藻类进行光合作用的水体深度多在0 ~15 m 之间。但是从拉弄拉剖面的古生态学研究中已经知道当时的古环境水深远远大于 15m。此外,对于生物沉淀和砂岩层的交替,曹瑞骥等 ( 2001) 从元古宙似锥藻灰质砂岩的层理的形成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矿物的沉积速率之间达到一种振动–平衡状态下形成的。

( 3) 早卡洛夫期初期海平面持续上升。晚巴通期的铁质鲕粒砂岩层过渡为早卡洛夫期初期富含泥质结核的黑色泥岩和黑灰色页岩。页岩中产出的菊石动物群生物分异度较高。以大头菊石科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其生存水体深度介于 150 ~300 m 之间,为陆坡环境。大量泥质结核的产生与底流水的强烈扰动有关,因此有可能作为不利于铁质细菌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页岩中的富有机质成分可能代表强还原环境,是导致铁质成分消失的另一个原因。

3 讨论

奥陶纪和侏罗纪是全球范围内铁质鲕粒砂岩沉积的两个主要时期。侏罗纪时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主要发育在早—中侏罗世。在中生代泛大陆裂解以前,早侏罗世的铁质鲕粒岩沉积集中在西北欧地区; 中侏罗世铁质鲕粒岩沉积在欧洲地区的分布相对于早侏罗世大大减少,但是在欧洲以外的其他大陆分布较广。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侏罗统铁质鲕粒砂岩的沉积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于西特提斯和东特提斯南缘,自西北欧的英国,经德国、法国、阿拉伯半岛、至巴基斯坦 Zanskar 和 Sipiti 地区、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尼泊尔的塔克霍拉地区和中国西藏聂拉木县的拉弄拉地区; 但是在各处其时代并不完全相同,介于巴柔期、巴通期和早卡洛夫期之间变化 ( Jansa,1991) 。中侏罗世的铁质鲕粒砂岩之所以能够从西欧向东沿着特提斯海南缘呈长达数万千米的条带状分布,可能和当时古海岸位置的变化和偏移有密切的联系。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如巴基斯坦的 Zanskar,印巴交界处的 Sipiti 地区,中侏罗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的上覆地层通常是含丰富泥质结核和大头菊石科分子,因此其时代被认为是早卡洛夫期。尼泊尔中部的塔克霍拉地区的铁质鲕粒砂岩层有晚巴通期菊石 ( Cariou et al. ,1994) 。西藏聂拉木县拉弄拉侏罗纪地层剖面曾先后经有多人研究,由于缺乏系统的化石采集和菊石层序的资料,无论是对该剖面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层的上覆及下伏地层,还是对铁质砂岩沉积本身的时代的确定都存在着谬误,铁质鲕粒砂岩沉积成因也缺乏确切的解释。Westermann 等 ( 1988) 根据铁质砂岩沉积层上覆灰黑色页岩中的大头菊石科化石,将铁质砂岩作为该区 “斯匹提页岩”的底部而将其纳入下卡洛夫阶。徐钰林等则根据黄亚平 ( 1982) 未发表硕士论文的化石鉴定结果将其定为卡洛夫阶。聂拉木县拉弄拉剖面的出现的两层铁质砂岩是由于构造作用错断而形成的,菊石层序也充分证明了地层重复 ( Yin et al. ,2000) 。但是在近年的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拉弄拉剖面原本为同一层的铁质鲕粒砂岩却被作为时代不同的两段沉积,并被解释为两套古风化壳,成为卡洛夫期 “超级层序”上、下层序界面 ( Shi et al. ,1996; Shi 2000) 。Houten ( 1985) 认为,中侏罗世的铁质鲕粒岩沉积和冈瓦纳大陆主裂解期相关联,它也是海平面上升和海侵的标志 ( Houten,1985; Hallam,1992,2001) 。以西藏聂拉木的拉弄拉剖面为例,晚巴通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虽然发生在海侵早期,但是它们是在沉积环境的水深达到相当深度以后才得以形成的。目前我们所看到的 “铁帽”地貌是在现代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在喜马拉雅特提斯地区,晚巴通期至早卡洛夫期的铁质鲕粒砂岩沉积代表了显著的海平面上升期 ( Jansa,1991; Garzanti E. 1999) ,而不是海退期以后遭受剥蚀的 “古风化壳”。显而易见,将同一层铁质鲕粒岩划分为时代不同的两段沉积,并进而将其解释为卡洛夫期的 “超级层序”上、下层序界面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对于鲕粒沉积岩相的解释,国内以往都倾向于浅水成因,例如最近完成的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报告 ( 朱同兴,2004. ) ,也是将这套铁质鲕粒砂岩视为潮坪和内陆棚浅水环境下的沉积。近年来,国际上对于铁质砂岩层中的 “叠层石砂岩状”沉积构造和铁质鲕粒的沉积成因的解释更加趋向于细菌的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 Palmer and Wilson,1990; Préatet al. ,1998; 1999,2000) 。与对于叠层石砂岩成因的传统解释所不同的是,铁质砂岩的叠层石结构是在水动力强度不大,非透光带的深水环境下形成的。如前所述,西藏聂拉木地区侏罗系的这套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沉积组合,其时代和成因一直缺乏合理的解释。在特提斯喜马拉雅范围内,中侏罗世铁质叠层石结构砂岩层层虽然厚度一般仅为 3 ~ 5 m,但是分布广泛,其上覆地层是富含有机质的黑色 “斯匹提页岩相”沉积。通过对西藏聂拉木地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砂岩沉积组合宏观的相分析和古生态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初步结论: ①西藏聂拉木地区拉弄拉剖面的铁质砂岩沉积是在海平面迅速上升的地质背景形成的。这是一套全球性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高海平面下的海侵期的沉积记录; 而不是所谓的早卡洛夫期和晚卡洛夫期的古风化壳层。②这套铁质沉积主要发生在近陆坡的较深水环境,处于非透光带,因此,细菌或藻类产生的铁质沉淀和光合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③这套铁质砂岩沉积组合中的铁质成分不是来源于陆源碎屑供给区的早期风化剥蚀,而最有可能与持续上升的海平面所造成的深水环境下细菌或藻类产生的生物化学沉淀作用有关。

参 考 文 献

曹瑞骥,袁训来,肖书海 . 2001. 论锥藻灰质砂岩群 ( Conophyton) 的形态发生 . 古生物学报,40 ( 3) : 318 ~329。

史晓颖 . 2000. 藏南中—新生代层序地层学和海平面变化. 王鸿祯主编 . 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 . 297 ~316 页,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Shi X. 2000.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s in southern Xizang ( Tibet) . Inwang et al. ( eds. ) ,Research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China.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ress of Guangdong,Guangzhou,p. 297 ~ 31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徐钰林,万晓樵,苟宗海,张启华 . 1990. 西藏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级生物地层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4 页 . Xu Y Wan X Gou Z Zhang Q. 1990. Biostratigraphy of Xizang ( Tibet) in the Jurassic,Cretaceous and Tertiary peri-od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Wuhan,144pp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阴家润,史晓颖,苟金,雷振宇 . 1992. 唐古拉山中侏罗统缅甸光牡蛎壳层的事件沉积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 现代地质,6 ( 3) : 254 ~266。Yin J Sh X Gou J Lei Z. 1992. Middle Jurassic oyster - shell beds ( Liostrea burmanica Reed) fromTanggula Maintains,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Geosciences,63: 254 ~ 266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阴家润,万晓樵 . 1996. 侏罗纪菊石形态作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水深标志 . 古生物学报,35 ( 1) : 72 ~ 79. Yin JWan X. 1996. Jurassic ammonite morphotypes as water - depth indicator og Tethyan Himalayan sea.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35 ( 1) : 72 ~ 79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朱同兴,周铭魁,邹光富,李建忠,冯心涛,庄忠海,贾保江 . 2004. 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 地质通报,23 ( 5/6) : 433 ~437。Zhu T Zhou M Zou G Li J Feng X Zhuang Z Jia B. 2004. New results and main progress in geo-logical survey of Nyalam County Sheet. Geological Bullentin of China,23 ( 5 /6) : 433 ~ 437 (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i R Yuan X Xiao S. 2001. On morphogenesis of Conophyton Stromatolites – Analyses of a Conophyton – like specimen from Neoproterozoic Jiudingshan Formation in N. Jiangsu province,China. Acta Palaeontologica Sinica,40 ( 3) : 318 ~ 329 ( in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riou,E. Enay,R. & Bassollet,J - P Colchen,M. 1994. Biochronologie du Jurassique moyen de la Thakkhola ( Nepal central) et biogeographie du domaine himalayen. C. R. Acad. Sci. Paris,t. 318,ser. II,93 ~ 99。

Garzanti,E. 1999.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history of the Nepal Tethys Himalaya passive margin. Journal of Asian EarthSciences. 17 ( 1999) : 805 ~ 827。

Gatrall,M. Jenkyns,H. C. & Parsons,C F. 1972. Limonitic concretions from the European Jurassic,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 Snuff - Boxes”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18: 79 ~ 103。

Hallam,A. 1992. Phaneroic sea - level chang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Hallam,A. 2001. A review of the broad patterns of Jurassic sea level changes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in the light of currentknowledge.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167 ( 2001) ,23 ~ 37。

Houten Van F B. 1985. Oolitic ironstones and contrasting Ordovician and Jurassic Paleogeography. Geology 13: 722 ~ 724。

Jansa,L . F. 1991. Processes affecting paleogeography,with examples from the Tethys. Paleogeography,Paleoclimatology,Paleoecology,87 ( 1991) : 345 ~ 371。

Palmer T J Wilson M. 1990. Growth of ferruginous oncoliths in the Bajocian ( Middle Jurassic) of Europe. Terra Nova 2,142~ 147。

Préat,A Mamet B & Devleeschouwer X. 1998. Sedimentologie du stratotype de la limite Frasnien - Famennien ( Coumiac,Montagne Noire,France) . Bull. Soc. Geol. France 169 ( 3) : 331 ~ 342。

Préat A Mamet B Bernard A Gillan D. 1999. Bacterial mediation, red matrices diagenesis, Devonian, Montagne Noire( southern France) . Sedimentary Geology,126 ( 1 /4) : 223 ~ 243。

Préat A Mamet B D Ridder C Boulvain F Gillan D. 2000. Iron bacterial and fungal mats,Bajocian stratotype ( Mid - Juras-sic,northern Normandy,France) ,Sedimentary Geology,137 ( 3) : 107 ~ 126。

Rioult M Dugue O Jan du Chene R Ponsot C,Fily G Noron J M Vail R. 1991. Outcrop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Anglo -Paris Basin,Middle to Upper Jurassic ( Normandy,Maine,Dorset) . Bull. Centres Rech. Explor. – Prod. Elf Aquitaine 15 /1:101 ~ 194。

Shi X Yin J Jia C. 1996. Mesozoic to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 level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Himalayas,Southern Tibet,China. Newsl. Stratigr. 33: 15 ~ 61。

Westermann G E G. 1973. Strength of concave septa and depth limits of fossil cephalopods. Lethaia 6: 383 ~ 403。

Westermann G E G Wang Y. 1988. Middle Jurassic ammonites of Tibet and the age of the Lower Spiti Shales. Paleontology,31: 295 ~ 339。

Westermann G E G. 1990. New developments in ecology of Jurassic - Cretaceous ammonoids. In: Pallini G Cecca F Cresta SSantantonio M. ( eds. ) ,Atti del secondo convegno internazionale,fossili,evoluzione,ambiente,Pergola,25 ~ 30 Ottobre1987,Tectnostampa,Osta Vetere,Italy. pp. 459 ~ 478。

Yin J. 1996. Neuqueniceras ( Frickites ) tibeticum: an Andean ammonite in the Middle Jurassic of South Tibet. NeusJb. Geol. Palaont. 1996,H9,517 ~ 526。

Yin J Callomon J H Enay R. 2000. A hiatus of 8 My duration in the Middle Jurassic with ammonite succession in the TethyanHimalayas ( South Tibet) Geobios. 33 ( 2) : 210 ~ 210。

Age and Sedimentation History of the LateBathonian ( Middle Jurassic) FerruginousStromatolite-bearing Sandstone Beds from the Nyalam Area,Southern Tibet。

Abstract The late Bathonian Ferruginous Stromatolite Sandstone Formation un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Early Ba-jocian Nieniexiongla Formation. This has been recently documented by the ammonite succession in the Nyalamarea,South Tibet. The base and the lower beds of the formation are less ferruginous,indicating that iron-precipita- tion in the formation likel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any previous erosion process. Ammonites and belemnites,as well as the facies succession suggest sub- or aphotic environments with waterdepths fluctuating between 100-300 m as result of a rapid sea-level rise. The ferruginous stromatolites are thought to be the product of biochemical sedi-mentation by bacteria and fungi,and a response of the global sea-level rise that took place during late Bathonian to early Callovian times.。

Keywords Tibet,Middle Jurassic,ammonites,Ferruginous Stromatolite Sandstone Formation。

1—拉弄拉剖面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组合露头景观,其中含有 5 ~ 8 cm 大小的球状构造; 2—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球状构造 ( 直径 6 ~9 cm) ; 3—箭石层,图中约 1 cm 大小的白色圆点为箭石壳横断面,示成层的箭石壳体; 4—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圆柱状构造的横切面所显示的同心圆状层理 ( 手标本光面,直径5 cm) ; 5—拉弄拉剖面铁质砂岩沉积组合的非铁质沉积层: a. 下伏巴柔期生物碎屑灰岩; b. 薄层粉砂岩; c,d. 箭石灰岩,箭石灰岩之间夹有) 薄层粉砂岩; e. 铁质叠层石砂岩; 6—铁质叠层石砂岩露头景观,铁质砂岩层和下伏灰岩层为正地形,铁质砂岩层的上覆黑色页岩往往形成负地形 ( 图右侧深色部位) ; 7—箭石灰岩层中的箭石不定向排列; 8—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平行层理 ( stromatolitic pavement,手标本光面,宽 6 cm) ; 9—拉弄拉剖面铁质叠层石砂岩沉积 ( 图上部深色为铁质砂岩层) 和下伏的早巴柔期生物碎屑灰岩与泥灰岩互层; 10—铁质叠层石砂岩层的圆柱状构造纵向 ( 生长方向) 层理( 手标本光面,高 7 cm) ; 11—拉弄拉剖面层露头景观; 12—铁质叠层石砂岩层 ( 地质锤所指处)。

地球的历史共分为几个时期?

歌曲名:Alibi

歌手:The Fools

专辑:Sold Out / Heavy Mental。

Stone blind alibi。

I will eat the lie。

Find the word

Could break any spell that binds you。

Prayers like ammonites。

Curl beneath the lights。

How I long to

Bite any hand that feeds you more。

Where d'it all go wrong。

My 小猫 night enfant。

Where d'it all go wrong。

My 小猫 night enfant。

All night busz on a line。

It's only blood on the rime。

Wrecks my head every time。

It leads me on

Where d'it all go wrong。

My 小猫 night enfant。

Where d'it all go wrong。

My 小猫 night enfant。

Tonight tonight。

Tonight I'm running wild I'm running。

Tonight I'm running wild I'm running。

Tonight I'm running wild I'm running。

Tonight I'm running wild I'm running。

Tonight I'm running wild。

http://music.baidu.com/song/8122873。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Ammonites.html

lw/红斑天疱疮图片,红斑型天疱疮临床表现

lw/红斑天疱疮图片,红斑型天疱疮临床表现

九年级上册英语重点单词短语,九年级上册英语重点单词短语及主要句型

九年级上册英语重点单词短语,九年级上册英语重点单词短语及主要句型

cc/在家里熬中药的图片,在家里熬中药最好的方法

cc/在家里熬中药的图片,在家里熬中药最好的方法

v2ray配置成功但连不上-40,v2ray配置成功但连不上2021yiyo

v2ray配置成功但连不上-40,v2ray配置成功但连不上2021yiyo

lw/炫彩微信状态背景动图,微信状态背景动态背景图

lw/炫彩微信状态背景动图,微信状态背景动态背景图

奇异果tv广告屏蔽,奇异果tv去广告最新版本

奇异果tv广告屏蔽,奇异果tv去广告最新版本

cc/蚊子咬红包的图片大全,蚊子咬的包很红很大很硬图片

cc/蚊子咬红包的图片大全,蚊子咬的包很红很大很硬图片

cc/下沉式广场设计平面图,下沉式广场平面图手绘

cc/下沉式广场设计平面图,下沉式广场平面图手绘

516火车时刻表,516次列车途经站点

516火车时刻表,516次列车途经站点

cc/核酸检测阳性报告截屏,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的截屏

cc/核酸检测阳性报告截屏,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的截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