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5日:
第四章 怎么才叫活得舒服 。
一、不纠缠过去,不幻想未来——“志闲而少欲”:
1、“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对过去的记忆。比如,写日志,就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每个县都有“县志”,也是记载这个县的风土人情。所以,“志”的第一个含义叫“记忆”,中医的五行理论讲“肾主志”,就是说肾对人的记忆力起作用。
“志”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对将来的图谋,比如说“志向”,就是指你将来要干什么事情,这个“志”不是指当下。
所谓“志闲”,就是让你把对过去那种沉重的记忆放一放,不要老纠缠于过去,特别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很牛的事情,正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因此,《黄帝内经》告诫大家,想身心健康,活得愉快一些,就要把过去和将来的东西都放一放,认真面对现在的生活。
“少欲”就是“恬淡虚无”的“淡”。如果人没有七情六欲,会活得不像个人,但是欲望是可以在控制范围内的。可是现在很多人,放纵自己的性欲、食欲、放纵自己追求刺激快乐的欲望,把自己闹得很崩溃。
二、心安是最好的活法——“心安而不惧”:
1、“安”,就是把弱女子保护起来。对于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庇护场所,中医叫做“心包”,亦称“心主”,它负责守卫心神的安全。“心包”把“心神”保护好了,人就没有任何害怕的东西了,就“不惧”了。这个时候,人就处在了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心包”这个词在西方叫做pericardium,是指包裹着心脏周围的那些脂肪或者是这种膜类的东西。
2、肉质的跳动的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里面寄居的精神层面上的“心神”,也可以称为“心”,所以那些带“心”字边、“心”字底等的汉字,都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想活动。
那么,“心神”的“心”到底在哪里呢?“神”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胸腔正中。这个地方两侧各有三个穴,分别叫做“神封”、“神藏”和“灵墟”。当我们碰到陌生人觉得不安全,会不由自主地把两个胳膊交叉护在胸口,为什么?就是保护自己的“心神”不受伤害。而当我们碰到自己相信的、亲爱的人就会张开怀抱,这叫“心安”。
我们熟悉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有它繁杂的逻辑,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自然会给我们一种方法和程序,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
三、如何才能做再多事也不“倦”——“形劳而不倦”:
1、“厌”和“倦”不一样。“厌”是太过分了、腻了的意思。“天厌之”的意思是“老天爷会对我不满,会惩罚我。”
“倦”,肌肉开始痉挛收缩,卷起来了就叫“倦”。
“形”,我们的肉体,包括四肢,当其用力、工作的时候不要超过极限。这种极限的表现就是抽筋。
“劳”的繁体字为“劳”,上面是两个“火”。正常的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如果你晚上还加班加点,点灯熬油继续用力的话,那就叫“劳”了。
“形劳而不倦”的意思就是说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因为晚上是睡觉的时候;另外,不要累得抽筋。但是,现在很多人倦了以后并不休养,而是吃兴奋剂壮阳剂再去“劳”,最后就太累了。
四、想要健康,一要有力气,二要通畅——“气从以顺”:
1、什么叫“顺”?比如,吃东西是往下咽的,食物经过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最后通过直肠拍出来,这就叫“顺”。但是,一吃东西就噎得慌,咽不下去,这就叫“逆”;吃进去打嗝,不舒服,“哗”一下全吐了,这也叫“逆”,中医也称“倒仓”;还有某些女孩子来例假的日期,出现的“倒经”(从鼻子出血),也是“逆”。
气血“逆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四肢厥逆”,就是跟人一握手,对方发现你手冰凉,俗称“鬼手”。这种“逆”,也是由于气血到不了末梢肢节造成的,这种人就是属于“不健”、“不康”。
“不健”就是没有力量,没有气,走不了那么远;“不康”是说气在往末梢走的过程中被堵住了。好比冬天的暖气,没有好好烧属于没有气,叫“不健”;好好烧了,但是暖气管中间堵住了,这叫“不康”,不通畅。因此,“健康”一是要有力气,二是要通畅。
2、何为“健康”的企业?首先,执行到位、执行力强就是“健”;其次,内部沟通的顺畅就是“康”。所以,健康的企业就是指具有执行力,并且能够上传下达、左通右通。
3、“气从以顺”讲的就是:第一,要有气;第二,气要顺。要让气顺着经络走,而不是戗着走的;如果走不通了,要帮它一把,而不是往回推。
五、我们现在的痛苦都来源于“意淫”——“各从所欲”:
1、“各从所欲”是道家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因为每个人有天赋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气血,有各个发自内心的不同想法,所以,不是大家追求某一个共同的欲望。而“各从所欲”是有前提的,就是“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发自内心的那种欲望,才会“皆得所愿”,即得到满足,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
最人性的生活是首先要尊重现有的欲望,然后用后天的意识去满足它。
2、我们现在都是意淫,想自己理想的东西,然后强加于别人。人家本来不想要这个东西,很痛苦;你却觉得别人不接受你,也很痛苦,最后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六、“欲”是本能的需要,“愿”是精神上的追求——“皆得所愿”:
1、“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欲”字没有心,它是身体的一种本能需要,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是本能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动没动心没有关系。我们常常说要满足人的温饱,其实就是满足最基本的欲望。
“愿”的层次就高了,它里面含“心”,它脱离了物质层面,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比如宗教中“皈依”这种“愿”,就是普度众生,以天下为公,层次更高一些。任何上层建筑,都要有物质基础。
七、吃什么不要紧,吃饭的心境和环境最重要——“美其食”:
1、“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几句话就是道家或中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类似老子强调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过着自己追求的那种幸福生活,也不会互相干扰。
2、“美其食”,是一种主观感觉,就是吃美了。这种主观感觉会因时因地而不同,强调的是最后人和食物合二为一产生的效果,所以吃的时候要讲究心境和环境。但是,现在很多人吃饭已经不是吃饭,而是机械地往嘴里面塞东西。
八、只有把内衣穿好了,人才能真正舒服——“任其服”:
1、“任其服”的“服”是穿着打扮的意思,“任”是穿着随意的意思。“任其服”就是指穿的衣服要自己觉得合体合身,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
“衣”和“服”不一样,“衣”是外衣,“服”是内衣。人们常说你服不服,其实古意是说你穿的内衣贴不贴身,因为只有把内衣穿好了,人才能真正舒服。
2、很多人问什么叫好老婆?好老婆就像一件贴身的内衣,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但是却很舒服。如果什么时候你感觉到内衣的存在了,就是出问题了,因为不服了。
九、入乡不随俗,注定会倒霉——“乐其俗”:
1、 “俗”,就是当地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要了解人家的风俗,遵照当地的生活习惯。如果破坏了这种习惯,就会要倒霉。
2、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放烟花、炮竹的,是用来做喜庆事儿的,这就是我们的“俗”。而现在过年没有了鞭炮声,也就少了很多喜庆的气氛。
十、各吃各的饭,人就舒坦了——“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1、“高下不相慕”,首先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的区别;第二,就算树立了高下的标准,我也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
道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道家认为人跟人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但是,儒家会提出一个标准,分出圣、贤、聪明或者愚笨,用于衡量人。这样做其实是抹杀了人的天性和本性,湮没了很多人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
“其民故曰朴”的状态就是返璞归真、朴实自然的状态。
十一、气场弱的人都喜欢裸露:
1、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家,在古代将贴身的衣服叫“服”,外穿在上面的叫“衣”,下面的叫“裳”,即上衣下裳。而现在很多人将内衣外穿,不仅是把传统文化丢掉了,也让思维和习惯都混乱了。
2、气强的人,也就是感染力比较强的人,一般都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因为他的那种感染力是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那些气场弱的人,会通过裸露的方法,比如穿低腰裤来吸引别人的目的,其实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第四章的感受及问题:
怎么才叫活得舒服?
在《娱乐至死》中有一段讲到:“任何传统的宗教仪式都要求,举行仪式的地方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神圣性……一些行为规范是必须遵守的,例如,在这些地方不能吃东西或闲聊,必须戴上无檐便帽或在适当的时候跪下,按要求无声地静默。但在看电视宗教节目时,我们通常不会遵守这些规范……我们吃东西、聊天、上厕所、做俯卧撑或做其他习惯做的任何事情。”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从小一定要立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被教育说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饭就要好好吃饭,其实这背后孕育的含义应该是说:一个懂得守规则的人,也会是一个有公德心、有素质、有教养的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会有很清晰的认知和评判标准。而一旦人的内心没有了规矩这个概念,那么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就会肆无忌惮地释放出来,如果人人都不想遵守规则,混乱的局面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得舒服,就要懂得学会给自己设限,比如看到好吃的东西,依然要能够克制住内心的欲望,否则,当你把裤带放松到最大限度,看似是获得了口福的舒服,但是接下来你可能就丧失了走路的自由……因此,当你懂得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的时候,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活得更心安、更通透。
爱心 ,心脏 ,心情,心愿,心疼,伤心,心有灵犀 ,心心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