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心中的英雄刘胡兰
我心中的英雄是刘胡兰,她小小年纪,不怕牺牲,不怕威胁。毛主席为了让后面的人们永远记住她,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32年10月8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举办的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后,就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工作,并成为了中共候补备党员。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前,刘胡兰不为所动,最后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此时,她尚未满15岁。
刘胡兰虽然牺牲了,但是她的英雄事迹,她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总爱听故事或读故事。妈妈特地为我买了很多故事书,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告诉我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抗日英雄王二小》舍身与敌人周旋,多么令人敬佩;《人民英雄董存瑞》冲锋陷阵,取得革命的胜利;《刘胡兰》视死如归,让人肃然起敬;《宁死不屈的夏明翰》就义时的大义凛然……一段故事就是一段历史,一位英雄就是一支可歌可泣的赞歌。
记得有个叫《丰碑》的故事。讲了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大雪似乎要吞没这支军队,将军的马已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在前开路,忽然队伍停了下来,有人说:“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一听,快步走去,看见前面一个老战士,靠在树干旁一动也不动,将军一看,脸神严肃了起来,说:“叫军需长来。”后边有人告诉他,他就是军需长,将军愣住了,脱下帽子,行了个军礼,最后,雪把军需长埋了,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我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触很深。这个军需长为了让别人穿的暖,吃得饱,自己却只穿着一件单衣。这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告诉我们要懂的帮助别人,要为他人着想,在别人集训帮助的时候,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人。
上个星期二中午,张老师给我们默写,要求用钢笔默写。可就在这时,陶然着急地找着钢笔,嘴里还嘀咕着:“哎呀,一定是忘带了,怎么办呢?”我想:我不是带了两支钢笔吗,何不借给她一支?可是这是姨妈送我的十岁生日礼物,我带在身边是为了以防万一。到底借不借呢?这时,军需长那座丰碑在我脑海中晃过。对,军需张为了其他战士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这支钢笔在这个时候能帮助别人,它的作用岂不是大很多?“给,陶然。你快写吧!”我把崭新的钢笔递给陶然。她接过笔,感激地笑了笑,我也笑了。真的感谢这个故事,让我品尝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红色经典故事,就是一盏明灯,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携手经典,是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灿烂。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内容:
提起革命圣地,大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老区等,但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也有一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照金。
为了寻找红色足迹,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驱车去往照金。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个年代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打仗?陕甘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样子……
来到照金革命纪念馆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宏伟雕像,他们分别是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进入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的兵器:刀、矛、土炮、土枪、土地雷以及他们生前简朴的生活用品:鞋子、毛笔、墨水、背包、帽子……
我认真地聆听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终于明白了先烈们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打仗,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人民革命行动。
而当时陕甘革命的负责人正是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和新中国的解放战争中,他们以热血与生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通过此次照金之旅,使我明白了革命先烈不是为了财富、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革命信仰和解救大众于水深火热、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甚至为之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奋斗!
传承红色基因征文结尾的时候可以运用升华文章主题的方式,再次点明文章的中心和标题,具体如下:
开头:
红色,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温暖,象征着力量,象征着未来。当我们坐在宽阔的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些关于战争年代的课文,当我们坐在火炉旁,听爷爷奶奶讲战争的故事,于是,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正文:
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的五星红旗永不褪色。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信念要坚持下去,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就必须在思想和学习上拧紧螺丝,自觉做理想信念的继承者。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它孕育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先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不畏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用信仰和决心,写下了人类史上的壮美诗篇。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牢记“爱国”两字。
从前爱国是:不当汉奸,英勇奋战,带兵打仗。而现在不同,现在的爱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国家发明更先进的武器。或者锻炼好身体,扛起边防战士肩上的枪支,保卫我们的国家。
虽然中国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还是有许多地方战争频发,有许多人还在用生命来保卫祖国。但有人不懂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仍旧窝在被窝里打暴力游戏。这跟吸毒有什么两样?难道还想背上“东亚病夫”的称号?
结尾:
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我的红色革命记忆
今年的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似乎又看到了苦命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奋战疆场的情景。有英名长存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力堵枪眼、刘胡兰英勇屠刀下,还有我们学习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中的没能留名老班长和《丰碑》中的军需处长等等先烈。是呀,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次秘密会议,宣告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往无前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此后28年间,近2000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那是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是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是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是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腔腔热血、铮铮铁骨、首首绝唱,谱写出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
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我认为这是一条相对真理。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尽管缺了衣食住行生活就无从说起,但人类的生活在本质上确实是精神的。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在基本生理要求得到保证之后,人活的就是一口气。这就是精神,就是追求,就是思想境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坚守某种精神。要争一口气。这气不是别的,是浩然正气之“气”。人类从蒙昧蛮荒时代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之外,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一种正气的引导。尽管历经曲折,人类社会朝向最终的合理目标的步伐不可阻挡。正气左右规律,规律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精神的支柱就是一股正气。
有人说,改革以后之所以呈现经济繁荣景象,主要原因是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运用利益杠杆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它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利益固然重要,信念和精神追求往往更为重要。辩证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否则无法解释当年人们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土窑洞效力的现象。成千上万的青年,其中不乏富家子弟、名人之后,辗转几千里,历尽艰辛来到延安,那里没有个人利益,没有享受,没有高薪,他们却坚定不移,虽九死而不悔。
这些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这就是《永远的丰碑》和“追忆课文里的红色记忆”还能够感动我们的原因。曾经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仍将激励我们前进,并不因时移世易而稍有改变。这也是《永远的丰碑》和“追忆课文里的红色记忆”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试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青少年,享受的先辈们用血肉开创的基业,沐浴着前辈血泪建设的和平小康生活,我们又承载起了多少责任呢?每次班级值日都有人溜号,学习中不交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尊敬师长,不体贴家长,过着呼风唤雨的“小皇帝”生活,我们又如何面对先烈们的鲜血和遗愿呢?清明节唤起的红色记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一定将取得更大的,让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