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um-90

问题描述:前人对致密油的定义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具有一定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加拿大Cardium致密油地层

cardium-90的相关图片

在常规的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储层中,油气可以在孔隙以及天然裂缝等空间中流动。但是在致密的储层中,孔隙空间的数量、孔隙的大小以及孔隙的连通性都明显低于常规储层,生产油气更加困难。常规油气藏中,油气水是独立存在的,由于浮力作用油气层位于水层上方。致密油类似于致密气、页岩气以及煤层气,它们被分散在很宽的区域内而不存在底水,所以致密油有时被称为“连续的”油藏,在一些连续的非常规储层中含有大量的油气,可达到每平方英里上百万桶。通过对加拿大53 个致密储层进行统计发现,赋存于泥页岩、砂岩与粉砂岩、碳酸盐岩3类储层中的致密油占90%以上,其中,仅泥页岩就占约50%(图2-1)。

图2-1 加拿大53个致密油储层中不同岩性所占比例。

(据IHS,2013)

通过对比Bakken、Eagleford、Cardium这3个致密油地层的储层特点可以发现,致密油储层主要是大面积分布的物性极差的储层(孔隙度低于10%、基质覆压渗透率极小);成熟优质的生油层广覆式分布(Ⅰ型或Ⅱ干酪根,TOC含量平均大于1%,R o为0.6%~1.3%);生油层与连续性分布的致密储层紧密联系,无明显圈闭边界,无油“藏”的概念;致密油品质成熟,油质较轻,密度小于0.8251g/cm3 (或大于40°API);需要利用水平井和多级压裂等资金密集型技术才能实现经济开采(表2-1)。从空间角度来看,致密油通常赋存在地层深部致密沉积岩中(图2-2)。

表2-1 北美地区三大致密油产层地质特征及资源量。

①1ft=0.3048m;②1mile=1609.344m。

图2-2 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及煤层气分布图。

(据EBN,2011)

基于上述特点,不同的机构和学者先后从不同角度对致密油进行了描述或定义,如表2-2所示。

表2-2 当前国内外与致密油相关的定义及相关描述。

续表

表2-2表明,当前致密油定义并未统一,且容易和页岩油混淆,这就给资源评价和对比带来一定的困难。分析可知,上述学者或研究机构主要是从致密油地质特征与开发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含义描述,而地质特征又包括储层和岩性两个角度。因此,辨别前人对致密油的定义,关键在于搞清前人是从哪个角度对致密油进行理解的。如果从开发的角度来理解,那么致密油就应该是通过水平钻井和多段水力压裂技术从致密岩层中开发出来的石油资源,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的认识比较统一;如果从储层的角度定义(这里的储层是“层系”的概念),那么这样的致密油就是“致密储层油”的简称,应该包括致密页岩储层油、致密碳酸盐岩储层油、致密砂岩储层油、致密火山岩储层油等;如果仅从岩性的角度理解,那么致密油仅指致密砂岩中的石油,而页岩油仅指页岩中的石油,碳酸盐岩油也就仅代表碳酸盐岩中的石油。此外,从物性的角度来看,对页岩油渗透率的认识也不一致(如储层空气渗透率的上限是1×10 -3μm2 还是2×10 -3μm2)。总的来看,当前致密油定义争论的焦点在于“什么是致密油”、致密油是否包括“页岩油”,对这些问题的准确认识是区分页岩油和致密油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页岩油”的定义进行探讨。页岩油除用于指通过油页岩加工获得的石油外,其含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页岩油:泛指蕴藏在具有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致密含油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发需要使用与页岩气类似的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

2)狭义页岩油:与页岩气对应,专指来自作为源岩的泥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资源,其特点是源岩与储层同层。即有效生烃泥页岩层系中具有勘探开发意义并以液态为主的烃类,主要以游离态、吸附态及溶解态等方式赋存于泥页岩基质孔隙、裂缝以及砂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等夹层中。

相比之下,致密油也应该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1)广义致密油:是泛指蕴藏在具有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致密含油层中的石油资源,其开发需要使用与页岩气类似的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与广义页岩油一致。

2)狭义致密油:与致密气对应,是指来自除页岩之外的致密储层(如粉砂岩、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等)的石油资源,它不包括广义致密油中的狭义页岩油那部分。

由此可见,广义致密油和广义页岩油一致,都是从储层角度定义,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相比之下,广义致密油更为符合储层的实际内涵;狭义页岩油并不完全是从岩性角度定义(单从页岩中产出的石油),因为它也强调了页岩“层系”,这就包括了薄的砂岩、碳酸盐岩等致密岩石的夹层或邻层,实际上是“页岩储层油”,而狭义致密油则通过岩性排除了狭义页岩油部分。所以,认为页岩油就是从纯页岩中产出的石油是片面的,其只是致密油的一种,亦不是狭义页岩油的定义。这说明,从储层的角度来理解致密油才是最为符合实际内涵的。

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上限的相关图片

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上限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位于美洲大陆北部、落基山以东,是目前全球已知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沉积盆地之一。该盆地由两个次级盆地组成,包括西部的艾伯塔盆地和东南部的威利斯顿盆地(图1-27)。Cardium地层位于艾伯塔盆地中部,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油气是通过垂直钻井进行开采的。经近60余年的开发,Cardium地层常规油藏预测可采储量仅剩不到19MB,且单井产量低,开采成本高。在传统开采手段意义下常规资源已近枯竭。2008年,Cardium地层第一口多段压裂水平井完钻,产量十分惊人,平均约123B/d,而且不产水,标志着Cardium地层的油气勘探开始从常规资源向非常规资源转型。2009年又钻了12口井。目前已有水平井300多口(图1-28 ),投产第一年单井日产量最高值在230 B左右。2010年底,Cardium地层已产出石油1.5BB。

图1-27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致密油产区分布。

(据NEB,2011;Clarkson and Pedersen,2011)

图1-28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Cardium地层Pembina油田的生产井分布。

(红色代表2005年以后Cardium地层Pembina油田的水平井,绿色代表该区老的井位)

(据Clarkson et al.,2011)

目前,针对Cardium地层的非常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已知常规砂岩储集层周边或常规油藏之间的致密岩性中,有别于Bakken页岩中段“三明治”夹层式非常规油藏,这类非常规致密油藏在西加拿大盆地被称为裙边油藏(Halo oil)。勘探开发资料表明,Cardium地层中离散且具独立边界的常规油藏与连续大面积分布的致密油藏共存,裙边油藏与常规油藏上下叠置,侧向上互呈过渡关系、无明显边界,在空间上难以区分。

1.Cardium致密油开发历史。

尽管西加拿大盆地很早就发现了轻质油(如1914年在特纳河谷发现,1920年在Norman Wells发现)与重油(1923年在 Wainwright发现),但是1947年在Leduc的重大发现真正标志着西加拿大盆地石油时代的开始。常规石油产量的增长在1973年达到顶峰(约1.5MB/d)。

在1973年到2007年间,西加拿大沉积盆地的常规轻质油产量每年下降约3%。从2002年开始,迅速增长的油砂产量已超过传统的轻质油产量(图1-29)。约从2005年起,石油价格上涨激励各公司开始探索开发历史上无法商业化开采的含油地层。已被成功应用到页岩气生产的水平钻井和多级水力压裂技术,同样被应用于致密油地层,给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中低产以及没有产能的石油储层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是扭转产量长期呈下降趋势的常规原油的途径,2010年底产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了9%(图1-30 )。

图1-29 西加拿大盆地原油生产历史。

(据EBN,2011)

图1-30 西加拿大盆地各省的轻质原油生产情况。

(据EBN,2011)

图1-31 西加拿大盆地致密油活跃地区。

(据EBN,2011)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致密油开发始于2005年萨斯喀彻温省东南以及马尼托巴省西南的Bakken地层,2010年致密油开发已经延伸到盆地的其他储层。艾伯塔地区之所以目前领导着西加拿大致密油工业(图1-31),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极为密集的钻井程度。2008年各公司为了获得Bakken地层的开采权向萨斯喀彻温政府投入了超过11亿美元的资金,创下一项纪录。此外,致密油的开发也使西加拿大盆地钻井性质发生了变化。2005年,约28%的钻井具有水平段,到2011年初已增加至约80%。这一阶段内,为开发致密油而完钻的水平井数量从10口增加至140口。图1-32为4个主要致密油生产区的生产情况,尽管初始产量很高,但是,不久之后致密油产量就急剧下降,约9~12个月以后,产量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图1-32 西加拿大盆地4个产区致密油产量变化。

(据EBN,2011)

2.Cardium地层构造与沉积特征。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垂向上由两大套地层组成,下部主要为一套沉积在稳定地台上的古生界碳酸盐岩,上部为一套前陆中—新生界碎屑岩。盆地沉积地层为一西厚东薄的沉积楔状体,地层厚度在西部落基山山前最大,近19700ft,向东逐渐变薄,尖灭在加拿大地盾之上(图1-33 )。

图1-33 过西加拿大盆地A—A′区域的地质剖面。

(据Wright et al.,1994)

盆地的上构造层(包括侏罗系—古新统)沉积于侏罗纪—古新世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派生的前陆盆地中,两板块在北美板块西部边缘相撞,形成了一系列叠瓦状逆冲断层,以加积的形式堆积在古生界地台之上,成为科罗拉多构造带的一部分。在白垩纪,该前陆盆地为一近乎南北向的大海槽,南自墨西哥湾,北至北极圈。科罗拉多群是该前陆盆地最大海平面阶段沉积的一套以海相页岩为主的地层(图1-34),由多个次级海进-海退沉积旋回组成,岩性为大套泥页岩夹薄层砂岩、泥质砂岩及粉砂岩。其底部、中部和顶部各发育一套富含有机质的海相泥页岩,依次为 Fish Scale 页岩、Second White Specks页岩和First White Specks页岩,是科罗拉多群含油气系统的3套主力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分布范围广(从西部的艾伯塔盆地到东部的威利斯顿盆地均有分布),有机质丰度高(TOC值平均为2.5%左右,最高可达12%),干酪根以Ⅱ类为主,氢指数(HI)在460 mg/g左右,最大可达600 mg/g。科罗拉多群其他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也在2%~3%之间,HI可达300mg/g,亦是较好的烃源岩。由于地层埋藏深度不同,从西部前陆盆地边缘向东,烃源岩依次经生气窗口、生油窗口过渡到艾伯塔省东部的未熟地带。科罗拉多群中的夹层砂岩、粉砂岩层段(如Cardium和Viking地层)则成为西加拿大盆地主要的油气产层。据地球化学分析和含油气系统研究,Second White Specks页岩是Cardium地层油藏的主力烃源岩。

图1-34 西加拿大盆地上构造层地层柱状图及科罗拉多群含油气系统特征。

(据Chen and Osadetz,2013)

作为当前西加拿大盆地致密砂岩轻质油勘探的五大热点层段之一,上白垩统科罗拉多群Cardium地层致密油藏在西加拿大沉积盆地很有代表性。Cardium地层为一套夹在科罗拉多群泥页岩中,以细砂、粉砂为主的砂岩,砂体呈席状、条带状或透镜状,为滨、浅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西加拿大前陆盆地西部,从前陆盆地的最西端向东延伸,至艾伯塔中部后,向东逐渐过渡为泥页岩(图1-35)。上覆Wapiabi地层和下伏Blackstone地层均为泥页岩。除前陆盆地山前带以外,Cardium地层中的油气藏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Cardium地层被解释为滨海相沉积。每隔一段时间海平面下降,沿岸泥质海底上沉积砾岩和砂岩(称为常规油气储层)。因此,砾岩周围由低渗透性的泥质砂岩组成的边缘区域成为勘探目标。

图1-35 Cardium页岩沉积背景图。

(据EBN,2011)

3.储层物性

Cardium地层目标储层由向上变粗的近岸海泥质砂岩组成,多为斑点状具生物扰动的岩石。尽管砂岩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是其不连续的特征以及其包裹的泥岩具有低孔隙度(5%~12%)和低渗透率((0.1~10)×10 -3μm2 )。远岸的泥质砂岩被一套海侵砾岩覆盖,为泥质格架,所以具有较低的储层物性。但是海侵砾岩带或者具有砂质机构的区域有较高的渗透率,是加拿大重要的致密油富集区。

4.储量及产量特征

Cardium地层是一套以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在常规油气藏边缘或油气藏之间发育的非常规致密油资源,又被称为裙边油。Cardium地层沉积于晚白垩世,由砂岩、页岩和砾岩组成,几乎覆盖了艾伯塔西部地区。艾伯塔的Cardium地层约有10.6BB 石油,其中Pembina油田占9.4BB,由于Pembina 非常规部分正处于生产和开发早期,采收率低于17%。但一项预测表明砾岩周围由低渗透性的泥岩、砂岩组成的边缘区域可能额外含有1~3BB的石油。目前各公司公开报告的Cardium地层探明及预测储量为0.13BB。

此外,应用基于地质模型的随机模拟方法对Cardium地层致密油储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Cardium地层石油地质储量为3285.7MB,待发现的致密油地质储量为2071.4MB,目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采储量为78.6MB,不到待发现地质储量的4%,约占Cardium地层总可采储量的38%,可见在勘探程度很高的西加拿大沉积盆地致密油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芒康-思茅地层区的相关图片

芒康-思茅地层区

前人通常认为,致密油储层渗透率在基质覆压状态下应当小于0.1×10 -3μm2 ,空气渗透率小于1×10 -3μm2。然而,通过对比北美几个致密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发现,Cardium、部分Bakken致密油储层覆压渗透率高于0.1×10-3μm2。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为美国Niobrara地层,该地层的致密油储层覆压渗透率能够达到1×10-3μm2 (最低渗透率大于0.1×10 -3μm2 )。但是,其他地层的覆压渗透率通常都小于0.1×10 -3μm2 ,孔隙度一般不超过12%(表2-5 )。

表2-5 几个致密油地层数据对比。

(据Richard Baker,2013)

将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投影到半对数坐标图上,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情况下,致密储层孔隙度(φ)均低于10%,覆压渗透率(k)小于0.1×10 -3μm2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储层覆压渗透率大于0.1×10 -3μm2、孔隙度大于10%(图2-3)。以Bakken为例,其覆压渗透率不超过0.5×10 -3μm2 ,孔隙度不超过8%(图2-4)。

在不同地层或同一地层的不同油田中,室内岩心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渗透率与孔隙度在垂向上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是总的来看,除个别储层的孔隙度高于10%、空气渗透率高于1×10 -3μm2以外,其他储层的空气渗透率均低于1×10 -3μm2 ,孔隙度低于10%(图2-5)。

图2-3 致密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图。

(据Sonnenberg and Pramudito,2010)

图2-4 Bakken致密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图。

(据Sonnenberg and Pramudito,2010)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研究认为,将致密油储层覆压状态下渗透率定为0.1×10 -3μm2、孔隙度定为10%并不完全合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包括计算致密油储量时,仍然将一部分基质覆压渗透率大于0.1×10 -3μm2、孔隙度大于10%的储层计算在内(图2-5,椭圆圈出部分)。因此,建议在评价致密油储层、进行储量计算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致密油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的上限进行调整,从而更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致密油储层及储量。

图2-5 Bakken地层与Niobrara地层致密油井垂向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图。

(据Sonnenberg and Pramudito,2010)

L为Lodgepole地层;UBS为Bakken地层上段;MB为Bakken地层中段;TF为Three Fork地层;FB为False Bakken地层。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相关图片

地层划分与对比

上古生界与三叠系同等发育,泥盆系出露零星,石炭系与下二叠统全区比较一致,中上二叠统侧向变化较大。三叠系非常发育,相变大,同时代地层单位多,结隆群和结扎群分布于唐古拉地区,汉台山群、巴塘群和苟鲁山克错组分布在北部的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上。

1.拉竹龙组(Dl)

出露于可可西里的移山湖、山口河及还东河一带,为碎屑岩系。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炭质板岩、土黄色凝灰岩、硅质岩。发育平行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沉积环境比较稳定。

产放射虫化石Entactinids(内射虫),时代为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同时见有晚泥盆世辉绿岩墙群侵入。拉竹龙组的时代为泥盆纪。

2.杂多群碎屑岩组(C1Z1)

出露于唐古拉山北坡呈带状或片状。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夹砂岩,夹炭质板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灰岩及中酸性火山岩,局部地段见石膏薄层。扎曲河北侧炭质板岩明显增加,部分地段有薄层煤产出。直根尕卡西恰山一带,泥岩、灰岩增多,砂岩减少,未见煤层。总体是以海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未见底,厚1152 m。

产腕足类 Gigantoproductus cf.giganteus,Pustula altaica,Eomarginifera cf.viseeniana,Crurithyris suluensis;珊瑚 Kueichouphyllum sp.,Lithostrotion pingtangense,Yuanophyllum sp.,Dibunophyllum sp.;菊石Muensteroceras nandanse等。均系早石炭世维宪期的常见分子。杂多群碎屑岩组的时代为早石炭世。

3.杂多群碳酸盐岩组(C1Z2)

出露范围同前。岩性以生物灰岩、灰岩为主,夹有角砾灰岩、鲕粒灰岩、团粒灰岩、泥灰岩及细粒石英砂岩和泥岩。岩性比较稳定,横向上变化不大。与下伏碎屑岩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503 m。

形成于浅海环境,其中角砾灰岩、鲕粒灰岩反映出水体处于高能带,为台地浅海-浅滩相。

产腕足 Striatifera strata,Gigantoproductus semiglobosus,Eomarginifera viseenina,Echi-noconchus punctaus,Linoproductus cf.corrugatus;珊瑚 Lithostrotion irregulare,Palaeosmilia murchisoni,Clisiophyllum hunanense,Diphyphyllum platiforme;苔藓虫Polypora sp.,其组合为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杂多群碳酸盐岩组的时代为早石炭世。

4.加麦弄群碎屑岩组(C2J1)

出露于唐古拉北坡。以细粒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石英质粉砂岩、千枚岩、灰岩及炭质板岩。部分地区炭质板岩含量增高,形成煤线,一些地段达到可采厚度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与下伏杂多群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390 m。以滨浅海相为主,底部有海陆交互相的近岸滨海沼泽沉积。炭质板岩中产丰富的植物化石,为温暖潮湿环境。

产 腕 足 类 Choristites cf.trautscholdi,Dictyoclostus cf.weiningensis,Neospirifer cf.orientalis,Linoproductus cf.planata;苔 藓 Fenestella sp.;植 物 Archaeocalamites cf.scrobiaulatus,Lepidodendron aolungpylukense,Neuropteris ovata,Rhodea hsianghsiangensis等。腕足类中Choristites的大量出现是晚石炭世的标志;植物化石也以晚石炭世为主。加麦弄群碎屑岩组的时代为晚石炭世。

5.加麦弄群碳酸盐岩组(C2-P1J2)

出露范围同前。以灰色厚层状微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细粒石英砂岩、泥灰岩、板岩及白云岩化灰岩。与下伏碎屑岩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664 m。为水体能量较高的浅海相沉积。

产腕足类化石 Alexenia cf.mucronata,Avonia cf.subtubereulotus,Choristites cf.pavlovi,Linoproductus cora linealus,L.sinensis;珊 瑚 Syrigopora sp.,Lophophyllidium sp.;

Pseudoschwagerina sp.,Triticites sp.,Rugosofusulina sp.,均以晚石炭世为主,其中。

化石Pseudoschwagerina是我国华南早二叠世底部的带化石。本组时代以晚石炭世为主,顶部包括一部分早二叠世地层。

6.开心岭群(P1-2K)

自下而上包括扎日根组、诺日巴尕日保组和九十道班组,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

(1)扎日根组(P1-2z)

出露于唐古拉山北坡,下部为浅灰色厚层-块状泥晶、亮晶含砾屑砂屑生物屑灰岩,粉细晶泥晶含砂屑生物屑灰岩;中部为暗红色中薄层状含钙质水云母微晶白云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含水云母含菱铁矿细粒岩屑砂岩;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粉晶化泥晶灰岩、苔藓虫骨架灰岩,夹弱硅化亮晶含生物屑砾屑灰岩、暗红色薄层含放射虫水云母赤铁矿泥晶硅质岩。未见底,厚度大于698 m。属开阔台地相、边滩相、礁相及深水盆地相。

产中二叠世栖霞早中期Misellina。

类组合带分子,时代属中二叠世栖霞期。曲柔尕卡地区,

类化石中尚有晚石炭世的分子Fusulinella obesa,Triticites等。这一带层序不太清楚,层位可能偏低,包括一部分晚石炭世地层在内。

(2)诺日巴尕日保组(P2n)

出露范围同前。为碎屑岩组合,以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砾岩、岩屑砂岩、钙质粉砂岩、泥钙质板岩和薄层状生物灰岩、灰岩,并夹中酸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局部夹薄层石膏。未见底,厚度大于2944 m。以滨海相为主,局部有潟湖相沉积。

、珊瑚等化石。

化石仍属Misellina带,主要分子有M.sphaerica,M.claudiae,Schubertella rara,Dunbarula sp.,Parafusulina splendens等。属中二叠世栖霞期,与华南相当层位的。

类组合可以对比。

珊瑚化石属Wentzellophyllum-Szechuanophyllum组合,亦属于中二叠世栖霞期,与川西、藏东、西秦岭、长江三峡以及贵州南部等地的栖霞期珊瑚组合均可对比。

(3)九十道班组(P2j)

出露范围同前。由碳酸盐岩夹少许碎屑岩组成,有灰色厚层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礁粘结灰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粉砂岩。灰岩中多见硅质条带或结核,局部发育礁灰岩。含大量。

、腕足、海百合茎碎片,发育生物介壳滩,为温暖、清澈透明的浅海环境。有粘结灰岩以及反映水体为高能带的内碎屑灰岩、粉晶粒屑灰岩等,其沉积相应为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

产大量

化石。底部为Pseudofusulina-Parafasulina带,主要有Parafusulina cf.rothi,P.gigantea,Pseudofusulina vulgris,Pseudofusulina fusiformis,Schwagerina sp.等,为中二叠世祥播阶早期。下部。

类化石建Cancellina cf.houchangensis带,主要分子尚有Schubertella simplex,Dunbarula sp.,Chusenella schwagerinaeformis 等;本 带 以 Cancellina cf.houchangensis的始现与结束为划分标志,并以其大量繁盛为特征,时代置于祥播期晚期。中上部层位可建 Afghanella schencki- Neoschuagerina craticulifera 带,主要分子还有Sumateina annae,Schubertella simplex,Dunbarula sp.,Toriyamaia cf.laxiseptata等,属茅口早、中期。其中Afghanella schencki始现层位都是茅口阶底部,属华南地区Neoschwagerina带的典型分子,又是特提斯区分布较为广泛的属种,西秦岭中二叠统杨家河组上部、贵州茅口组中部、青海玛沁、杂多、都兰以及西藏芒康等地茅口阶中均可见及。

7.尕笛考组(P2gd)

出露于唐古拉山北坡。由火山岩夹灰岩及碎屑岩组成。岩性为灰绿色凝灰岩夹灰岩、火山凝灰质细粒砂岩、硅质泥岩、硅质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质晶屑火山角砾岩,块状火山集块岩、安山质岩屑火山角砾岩、块状亮泥晶砂粉屑核形石灰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顶部见少量深红色泥岩。以火山岩的大量出现与消失作为底、顶界的划分标志。未见底,最大厚度2432 m。

产丰富的

类化石,主要有 Misellina claudiae,Schubertella giraudi,S.simplex,Yangchienia sp.Schwagerina sp.,Pseudofusulina vulgaris等,属中二叠世栖霞期Misellina带,与诺日巴尕日保组的时代大体一致,为同期异相产物。尕笛考组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栖霞期。

8.晚二叠世火山岩组(P3va)

出露于杂多特龙赛、然者尕哇切吉-吉拉涌一带。以中基性火山熔岩为主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具陆相火山岩特征。岩性为灰绿、灰紫色玄武岩、安山岩及中基性火山角砾岩、角砾凝灰岩夹少量流纹岩。与下伏诺日巴尕日保组不整合接触,其上被三叠纪结扎群不整合覆盖,厚度大于1500 m。底部有厚45 m 的紫色复成分砾岩,具明显的底砾岩性质。

本组被上下两个不整合界面所限定,时代在中二叠世与三叠纪之间,定为晚二叠世。分布局限,横向延伸情况不太清楚,有待进一步工作。

9.乌丽群(P3Wl)

包括下部的那益雄组和上部的拉卜查日组,二者整合接触。与下伏开心岭群平行不整合接触。

(1)那益雄组(P3n)

出露于唐古拉山北坡。为含煤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及火山岩。岩性下部为灰绿、灰黄色长石石英砂岩与灰黑色粉砂岩及泥岩构成的韵律层,夹灰绿色蚀变安山岩及煤层;上部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岩与炭质板岩组成的韵律和大套的蚀变安山岩、灰褐色安山质晶屑岩屑凝灰岩互为夹层。温泉兵站地区,与下伏九十道班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有厚大于40 m的底砾岩,有紫红色砾岩、含砾砂岩。厚度大于1224 m。为海陆交互相-浅海相沉积。

含大量腕足类化石,主要有Neoplicatifera huangi,Spinomarginifera kueichowensis,Old-hamina anshunensis,O.grandis等;

类Reichelina sp.;属晚二叠世长兴阶早期。

(2)拉卜查日组(P3l)

出露范围同前。由灰、深灰色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及煤层组成。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铁微晶砾屑灰岩及生物屑砂砾屑灰岩不等厚互层;中上部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含泥质生物碎屑灰岩及海绵礁灰岩。曲柔尕卡地区夹有晶屑岩屑沉凝灰岩。与下伏那益雄组整合接触,厚大于945 m。为浅水碳酸盐缓坡相沉积,局部含海岸平原湿地相沉积。

产丰富的腕足类化石,有Oldhamina anshunensis,Neoplicatifera huangi,Spinomarginif-era sp.,S.kueichowensis 等,为 晚 二 叠 世 晚 期。

Codonofusiella sp,Rechelina cf.changhsingensis;以及非。

有孔虫等,时代亦为晚二叠世晚期,其中 Rechelina cf.changhsingensis是我国喜马拉雅区二叠纪长兴期晚期的带化石。拉卜查日组的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10.汉台山群(P3-T1H)

出露于可可西里蛇形沟、玉树可君一带。岩性下部为不等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石英岩屑砂岩夹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局部夹砂质灰岩,底部有2~5m厚的砾岩层;上部以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角砾状灰岩、灰质角砾岩。不整合于通天河蛇绿混杂岩之上,玉树地区不整合于下泥盆统依吉组之上,视厚度约1700 m。

产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晚期两组生物群。晚二叠世生物群有Reichelina changhsingen-sis,R.cribroseptata,Dunbarula palaeofusulinaeformis,Codonofusiella lui,C.cf.pseudolui;有孔虫 Glomospira vulgaris,Tuberitina collosa 等。早三叠世生物群有双壳类 Palaeoneilo cf.oviformis,Mytilus praecursor,Leptochondria virgalensis等;牙形刺Neogondolella cf.jubata,Neospathodus timorensis,Neospathodus waageni。汉台山群的时代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

11.结隆群(T2J)

零星出露于玉树麦龙涌-格陇一带,呈断块状分布。岩性为灰色粉砂质板岩、千枚状粉砂质板岩、砂质灰岩、泥晶灰岩、灰绿色变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与巴塘群及结扎群断层接触,视厚度为1432 m。含黄铁矿晶体,化石较少,以半浮游型的头足类为主,化石多发现在层面上,具异地埋藏特征。属还原低能的次深海沉积环境。

产 头 足 类 化 石 Paraceratites sp.,Japonites yushuensis,Balatonites gracilis,B.disparicostatus,B.xizangensis,Acrochordiceras cf.carolinaei;双壳类Halobia sp.常见于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青海南部等地的Anisian-Ladinian期地层中,但多见于Anisian期。因此结隆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

12.巴塘群(T3B)

出露于西金乌兰湖至玉树地区。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泥钙质板岩、板岩及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沉积韵律明显,砂岩见粒序层理,发育鲍马序列,为深海次深海相浊流沉积;中部为泥晶灰岩、碎裂块状灰岩夹少量灰黑色薄层状灰岩、暗绿色安山岩、中基性熔岩、砂岩、板岩以及玄武岩、火山角砾岩、中酸性凝灰熔岩,为滨、浅海碳酸盐台地相-台地前缘斜坡相;上部为紫红色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片理化石英砂岩、片理化泥钙质石英粉砂岩。为滨浅海相沉积。未见底,厚度大于1902 m。

产大量化石,下部产双壳类Halobia pluriradiata,H.convexa,为Carnian期,菊石Pro-trachyceras sp.,亦为 Carnian 期。中部产双壳类 Halobia yandongensis,H.superbescens H.qinghaiensis,Cuneigervillia gigantean,显示 Carnian-Norian 期。上部产双壳类 Halobia baqingensis,H.superbescens,H.yunnanensis,Unionites aff.lutrariaeformis 等,均为晚三叠世诺利期。

上述双壳类动物群均见于云南、贵州、西藏和青海南部以及阿尔卑斯地区,为晚三叠世卡尼-诺利期的代表分子。巴塘群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

13.苟鲁山克错组(T3g)

出露于可可西里节约湖、明镜湖、寨冒拉昆,乌兰乌拉湖地区的塞日布米至八一湖一带以及沱沱河尹日记—苟鲁山克错一线,是西金乌兰-金沙江构造混杂岩带上叠盆地内的三叠纪地层。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不等粒变质钙质凝灰质长石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板岩,砂岩底层面发育槽模、沟模,普遍具正粒序层理,发育鲍马层序;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夹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顶部有复成分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未见底,厚度大于3047 m。

下部以陆缘斜坡海底扇环境为主,并伴有浅海碎屑岩沉积;上部沉积盆地处于较稳定、水动力较弱的陆棚沉积环境,顶部为滨、浅海相沉积环境。

产双壳类Halobia cf.parallela,H.talauana,Daonella sp.。多见于云南、四川、藏东、青海玉树地区上三叠统。前人曾在本组中采得植物化石Hyrcanopteris sinensis,为晚三叠世诺利期标准分子。同时还发现有牙形刺Epigondolella postera,E.abneptis spatulatus,均为晚三叠世Epigondolella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其中后者还分布于西藏聂拉木地区扎木热组(T3z)、达沙隆组(T3d)和曲龙共巴组(T3q)下部,时代为卡尼期至诺利期。苟鲁山克错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14.结扎群(T3J)

分为3个组,由下而上为甲丕拉组、波里拉组和巴贡组,三者间整合接触。与羌塘地区不同的是该区含有火山岩夹层。

(1)甲丕拉组(T3j)

主要出露于唐古拉山地区。岩性为灰紫色厚层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夹巨厚层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及微晶灰岩透镜体,局部夹中基性火山角砾岩。曲柔尕卡地区,上部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安山质集块岩。纵向上构成下粗上细的海进旋回;横向上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灰岩的比例各地不一,火山岩分布尤其不均,形成北西-南东向延伸的面状分布。底部为三角洲-滨浅海环境,向上转变为火山活动频繁的滨浅海-浅海环境。与下伏乌丽群不整合接触,厚度大于3026 m。

产 植 物 化 石 Equisetites rogersii,E.arenaceus,双 壳 类 Halobia talauana,H.yandongensis,H.superbescens,Myophorigonia gemaensis,时代属晚三叠世卡尼期。

(2)波里拉组(T3b)

主要出露于唐古拉山东北部,是结扎群中分布最广的地层。为深灰色含生物泥晶灰岩、亮晶灰岩、白云质生物灰岩、灰质白云岩夹紫红色岩屑长石砂岩,局部地段见石膏、安山岩及中基性凝灰岩。与下伏甲丕拉组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540 m。横向上变化不大,生物繁盛,为浅海相沉积环境。

产腕足类 Yidunella magna,Zeilleria elliptica,Mentzelia sp.,Oxycolpella oxycolpos,Timorhynchia nimassica,Septamphiclina qinghaiensis等。皆为晚三叠世晚期的化石组合。波里拉组的时代为晚三叠世。

与南羌塘区总体比较相近,不同的是该区含有凝灰岩并夹有薄层石膏。

(3)巴贡组(T3bg)

出露范围同前。为灰、灰黑色含煤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和火山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灰岩透镜体及煤层,产大量动植物化石。与下伏波里拉组整合接触,厚2234 m。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属滨海沼泽环境,局部为潮坪潟湖环境。

产双壳类Halobia sp.,Cardium sp.;植物化石Hyrcanopteris sevanensis,H.cf.sinensis,Pterophyllum cf.jaegeri,Otozamites sp.,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Anomozamites sp.,Ptero-phyllum minutum。双壳类为晚三叠世;植物化石属南方型的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组合,为晚三叠世诺利期。

与羌塘区同为碎屑岩沉积夹煤线,不同的是该区含有火山岩。

下-中更新统界线的一个候选剖面——意大利南部亚平宁前渊剖面

2.1.1 地层分区、划分与对比原则。

依据板块构造、古生物类群、沉积类型、地质发展史,将昌都地区三叠系自西而东划分为类乌齐分区、昌都分区、生达分区和江达分区(表2.1)。在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时,采用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的多重地层划分方法,结合板块构造边界性质与所处板块构造的位置、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特色的生物群落以及重要的地质事件,后者包括沉积事件、构造事件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因素,进行对比。分区是考虑到岩相古地理与基底情况,统的地层单位在岩相上可以完全对比。具体划分时除根据上述原则外,还主要参考《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地层》、《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和罗建宁等(1992)的划分与对比意见,并作些补充与修改。

表2.1 昌都地区三叠系分区与对比。

2.1.2 分区地层特征

如表2.1所列,本区三叠纪地层完整发育的地区要数江达分区,下面以江达分区地层特征为主线来展开论述,其他分区则进行简要的对比叙述。现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2.1.2.1 下三叠统

普水桥组:为紫红色砂岩、砾岩、粉砂岩、泥岩夹灰岩、英安岩、凝灰岩与凝灰质角砾岩。中上部含双壳类、腕足类与菊石化石,具Claraia clarai与Eumorphotis cf.multiformis-E.recticulata组合。厚300~1000 m。覆于海西期花岗岩之上,为残坡积至河流、滨浅海相陆源火山-沉积物。该组岩相类型多变,在生达分区与昌都分区称马拉松多组或夏牙村组。前者主要为陆相—滨浅海相的流纹质火山岩夹碎屑岩与少量碳酸盐岩沉积;后者则为陆相的安山质火山岩夹少量碎屑岩。在类乌齐分区未能直接见到下三叠统印度阶。

区侠弄组:主要为浅滩相的厚层状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核形石灰岩与微晶灰岩,产菊石、双壳类与牙形石,具菊石Owenites组合,厚14~330 m。该组分布局限,厚度变化快,在别的分区基本上缺失。

下三叠统普水桥组与下伏不同时代的老地层(P1、P2、C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1.2.2 中三叠统

色容寺组:主要为斜坡相的微晶灰岩、角砾状灰岩、砂岩、板岩及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与安山岩、玄武岩,厚513~1095 m。产菊石、双壳类化石等,双壳类有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Posidonia pannonica;Eumorphotis(Asoella)subillyrica-Eutolium discites组合,菊石有Japonites-Hollandites组合。

瓦拉寺组:下部为深灰色岩屑长石杂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与板岩夹砾岩;中部为杂砂岩、粉砂岩、板岩夹凝灰岩、安山岩与薄层灰岩、硅质岩,上部为灰色岩屑长石杂砂岩夹砾岩、粉砂岩、泥岩与安山岩,厚2209~2649 m,产丰富菊石和双壳类化石。为一套以陆源、火山源与内源为特色的复理石堆积与其他重力流沉积。区内相变快、岩石类型复杂,具双壳类Daonella indica-D.lommeli组合,及菊石类Paratrachyceras-Protrachycers组合。

中三叠统除在类乌齐区分布零星的由碎屑岩构成的塔雅组,及碰撞型火山岩组成的竹卡组外,在其他的分区缺失沉积。

2.1.2.3 上三叠统

东独组:为河流至滨浅海相的紫红色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夹中酸性火山岩与泥灰岩透镜体,厚377~869 m。产双壳类与腕足类化石。底部以复成分石英质砾岩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公也弄组:为结晶灰岩、泥灰岩、瘤状灰岩夹角砾状灰岩、硅质灰岩与安山岩、凝灰岩,厚854~1172 m。为碳酸盐台地至盆地相,富含双壳类与菊石化石,双壳类有Halobia austriaca-Halobia cf.pluriradiata组合,菊石类Trachyceras-Protrachyceras组合。

洞卡组:为滨浅海相的沉积。下部系紫红色砂砾岩、粉砂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与凝灰岩;中上部以凝灰质砂岩、英安岩、流纹岩与凝灰岩为主,厚351~2600 m;为活动陆缘火山弧沉积环境。上部含双壳类,部分含叶肢介与植物化石碎片。

上述三个组有人统称为“大甲丕拉”组。在生达分区、昌都分区与类乌齐分区的西侧分别被称为确志尕组、甲丕拉组和锅雪普组;后三者与“大甲丕拉”组相比,多不夹或少夹火山岩层,且不具有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特征。

波里拉组:在研究区内广泛分布且稳定,为台地或缓坡沉积的含燧石微晶灰岩、泥灰岩、瘤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砂岩,厚200~600 m,局部薄的地方仅53 m。产丰富的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珊瑚与海百合等化石。该组在其他分区叫娘肯组或乱泥巴组。

阿堵拉组:为滨浅海相的泥岩、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及煤层与煤线,下部含菱铁矿层及结核与透镜体,富含双壳类与植物化石碎片,厚428~1090 m。该组在昌都分区也叫阿堵拉组,在生达分区与类乌齐分区则分别称为菜俊卡组与桑多组,以细粒的碎屑岩为特征。

夺盖拉组:为滨浅海相的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煤层,含丰富植物化石与少量半咸水双壳类化石,厚713~1751 m,具双壳类Cardium(Tulongocardium)nepuam Utschamiella组合和菊石Pinacoceras metternichi组合。该组在其他分区分别叫巴马组与桑多组,以块状砂岩与煤层为突出特点。其上被下侏罗统整合覆盖或被下第三系角度不整合覆盖。

2.1.3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特征。

区内三叠系中含丰富的生物化石,计有双壳类、菊石、腕足类、头足类、腹足类、珊瑚、层孔虫、有孔虫、棘皮类、牙形石、放射虫、藻类和植物等13个门类;其中以双壳类分布最广,次为菊石类,它们是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主要依据。区内三叠系可划分出7个菊石类组合和7个双壳类组合(表2.2),以此为依据划分的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特征如下。

2.1.3.1 下三叠统

印度阶:岩石地层单位为普水桥组,生物地层单位为双壳类Charaia Wangi组合与Eumorphotis cf.multiformis-E.reticulata组合;前者为亲特提斯和亲太平洋混合型分子,后者为亲特提斯型分子。其层位与扬子区的飞仙关组可以对比,表明普水桥组应是印度期的沉积。在其他分区归入下三叠统下部的地层有夏牙村组和马拉松多组,与普水桥组一样,下界清楚并与下伏的二叠系(P1或P2)呈不整合接触;但顶部出露不全,被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或确志尕组不整合覆盖。夏牙村组未见生物化石,前人于夏牙村组下部的安山岩中获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250±25)Ma,相关系数R为0.98(四川区调队,1993)。马拉松多组岩石蚀变强烈,于流纹岩中获全岩K-Ar法年龄值为(68.9±9)Ma(四川区调队,1993),在同一沉降带上的马拉松多组地层,获有印度晚期至奥伦尼克期的双壳类化石。

奥伦尼克阶:岩石地层单位为区侠弄组,生物地层单位为菊石类Owentes-Procarnite组合,常见于阿尔卑斯与喜马拉雅山等地,属特提斯型分子。它与我国西南地区已知的奥伦尼克期生物组合(带)特征相似,其中与之共生的Neospathodustimorensis是国际奥伦尼克阶上部的带化石。区侠弄组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2.1.3.2 中三叠统

安尼阶:岩石地层为色容寺组,生物地层单位为菊石Balatonites-Hollandites组合,双壳类Eumorphotis(Asoella)Subillyrica-Eutolium discites组合与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Posidonia Pannonica组合;为亲特提斯型分子。与其共生的菊石类Japonites,Gymnites和Leiophyllites等都是中三叠世安尼期较原始的代表属,亦为我国西南地区安尼阶下部常见的最重要分子,大量产于贵州、云南等地的安尼期地层中,其层位与扬子区的雷口坡组、青岩组和三珠山组相当。据此,将色容寺组划归为安尼期的沉积。

表2.2 昌都三叠系年代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拉丁阶:岩石地层为瓦拉寺组,生物地层单位为亲特提斯型的菊石Paratrachyceras-Protrachyceras组合与双壳类Daonella indica-D.lommeli组合。菊石中以Protrachyceras占优势,为西南地区(饶荣标,1980)中三叠统和上三叠统卡尼阶下部的带化石,但富集层位在中三叠统上部,大量见于法郎组、边阳组中。其中的Daonella indica等在我国分布较广,层位稳定,是中三叠上部的重要化石分子;在西南地区见于法郎组、边阳组与易比组。由此看来,上述两组合分别对比着西南地区Protrachyceras dprati-Protrachyceras ladinum组合和Donella lommeli-Halobia kui组合。瓦拉寺组与上覆上三叠统呈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2.1.3.3 上三叠统

卡尼阶:岩石地层单位为“大甲丕拉”组或甲丕拉组。生物地层单位为亲特提斯型的菊石Trachyceras-Trachyceradite组合与双壳类Halobia austriaca-Halobia cf.pluriradiata组合。该组合内的Trachyceras占优势并大量出现,它的分布十分广泛,是欧洲与地中海卡尼克阶的最重要化石分子;在我国除个别种外,出现于卡尼阶,且丰度很高,产于扬子区的乌格组、舍木笼组、马鞍塘组与大路边组、云南的歪古村组和三合洞组,被确认为西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的带化石。同时,Halobia开始兴盛和繁荣也是此时期的重要特色。它完全可与西南地区的Gervillio(Aogustella)angusta-Halobia pluriadiata-Haolbia rugosa组合进行对比。在其他分区的确志尕组与锅雪普组中未获双壳与菊石化石,但从全区岩性与沉积相以及底部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看,可与甲丕拉组或大“甲丕拉”组进行对比。

诺利阶:岩石地层单位分别为下部波里拉组和上部阿堵拉组,生物地层为亲特提斯型的菊石Placites cf.oxyphyllas-Rhacophyllites debilis-Cladiscites cf.tornatus组合与Pinacoceras metternichi-Tropites组合。双壳类Burmesia lirata-Burmesia cf.lirata-Myophorian napengensis组合与Cardium(Tulongocardium)nepum-Utschamiella组合以及代表诺利克晚期的植物Neocalamites carrei-Pterophyllum minuthum组合。其中的Burmesia Lirata是广泛分布于上三叠统诺利阶中的标准分子之一,被确认为西南地区诺利克阶下部的带化石。同样地,菊石Rhacophyllites debilis和与之共生的Cyrtopleurites sp.都是比较典型的诺利克阶分子。诺利克阶可与扬子区的须家河组、小塘子组,珠峰等地的达沙隆组、曲龙共巴组和德日荣组等大致相当。其他分区的地层对比情况详见表2.1。

瑞替阶:岩石地层为夺盖拉组或巴马组或桑多组第四段,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局部见藻类和双壳类碎片。其中Neocalamites cf.carrei,N.cf.hoerensis,Taeniopteris cf.stenophylla,Pityophyllum cf.starats chini,Nilssonia cf.inouyei,N.complicatis,Sabinocladus gracilis,Dictyophyllum sp.,Ctenis sp.等多见于上三叠统的上部,在须家河组与川西的宝鼎组及喇嘛垭组中亦多有产出。据此,区内夺盖拉组的时代可以定为晚三叠世晚期,将其归属为瑞替期沉积,其层位大体与宝鼎组相当。

2.1.4 地层划分与对比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区内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综合成表2.1。现就表中若干地层问题简要论述如下。

2.1.4.1 夏牙村组的时代。

关于这一问题争论颇多(李璞,1959;四川地质局,1967;西藏地质局,1976;《三江地质志》,1986;饶靖国等,1987)。由于夏牙村组不整合覆于产出二叠纪最高化石Palaeofusulina带的妥坝组之上,又被上三叠统甲丕拉组不整合覆盖,这一现象在川西藏东地区屡见不鲜;而且夏牙村组底部安山岩的全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68 Ma和250 Ma,都成为将夏牙村组归入下三叠统的确切证据(四川区调队,1993)。前人在该组中所采零星的腕足类与孢粉化石以及获得的上二叠统碎屑灰岩岩块的时代均因火山作用影响都不足以为凭,它与区内的马拉松多组和普水桥组应是同期异相的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此外,在贡觉县波洛日迁玛剖面,马拉松多组流纹岩全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为245 Ma。

2.1.4.2 竹卡组与塔雅组时代。

澜沧江一带塔雅组(T2t)和竹卡组(T2z)的出露较完整的剖面要数竹卡地区,但其剖面仍见不到顶、底界。塔雅组主要为浅变质碎屑岩;竹卡组为一套碰撞型中酸性的火山岩,以偏酸性岩为主(莫宣学等,1993);岩石组合为流纹岩、英安岩夹少量安山岩与砂岩、板岩。处于同一带的T2z组延伸到德钦一带(云南区调队,1985),经测得其中的玄武岩全岩Rb-Sr法等时线年龄为239.9 Ma。鉴于此,将与其整合接触的塔雅组和竹卡组暂归入中三叠统。

2.1.4.3 关于东达村组的地层柱位置。

在左贡东达村附近位于吉塘群之上的一套厚882 m的石英质砾岩、粉砂岩、页岩与灰岩的沉积被认为是卡尼期(邹成敬,1985)或拉丁期—早卡尼期沉积(罗建宁等,1992),现在看来,这套以石英质底砾岩与下伏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向上为海侵形成的单调灰岩组成的东达村组应是卡尼期—诺利早期的沉积,可与甲丕拉组与波里拉组对比,建议将东达村组一名予以废弃。

2.1.4.4 关于哇曲组(T3w)与金古组(T3jn)的时代。

位于江达—阿中陆缘弧中部的阿中地区的这套地层,与江达分区的“大甲丕拉”组有着相似的特征和可对比性,它们都具有生物化石的混生特征。金古组下部为透镜体的河流相砾岩,并与下伏较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向上为海进形成的厚层砂屑、砾屑灰岩,再上则为海退沉积的陆源碎屑岩。从岩性和沉积相上看金古组可与北部江达分区的东独组与公也弄组对比。而哇曲组基本上为钙碱性弧火山岩夹碎屑岩与灰岩,据火山事件可将其与江达分区的高峰期弧火山活动形成的洞卡组对比。同时,在阿中地区被前人以角度不整合与下伏哇曲组接触的甲丕拉红层沉积,经实地考察后认为应是哇曲组的顶部沉积,其间的角度不整合系河流相的侧向加积所产生的正常沉积接触关系。

2.1.4.5 分区内波里拉组的等时性。

波里拉组在各分区内的岩性、岩相与厚度均较稳定,可作为区域性的对比标志层,但有穿时现象。例如,在江达分区的波里拉组所含化石代表的年代要比昌都、类乌齐等分区要早。

图2.1 昌都地区三叠系分布图。

就上三叠统来说,前人命名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据统计有30余个,对这些单元适当合并是允许的,并保留通用熟悉和有代表性的组名,详见表2.1与图2.1。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cardium-90.html

三年级下册热心肠作文,三年级下册热心肠作文怎么写

三年级下册热心肠作文,三年级下册热心肠作文怎么写

transcontinental,transcontinental怎么记

transcontinental,transcontinental怎么记

童年作品梗概作文500字,童年作品梗概作文500字怎么写

童年作品梗概作文500字,童年作品梗概作文500字怎么写

qualitative,qualitative data例子

qualitative,qualitative data例子

关于动物的作文600字初二,关于动物的作文600字初二上册

关于动物的作文600字初二,关于动物的作文600字初二上册

是ism

是ism

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以发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ProviderHook

ProviderHook

minority造句简单,the minority of造句

minority造句简单,the minority of造句

用show造句简单一点,show造句简单一点i做主语

用show造句简单一点,show造句简单一点i做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