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详细介绍: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 (吸热)。
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5,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凝华的实际现象举例:
1、用久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色,是在电灯泡工作时发热,而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遇冷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2、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晶;树枝上的“雾凇”;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又如自然界中“霜”的形成等等,都是凝华现象。
3、碘蒸气遇冷后,烧瓶内壁会出现碘微粒。
4、冬天叶片上出现的白边。
1、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色变成了黄色或红色,这与叶片所含的色素有关;
2、空气变干燥、多风,小动物开始准备越冬 迁徙动物开始搬家;
3、太阳直射南移(对北半球而言)所以白天渐短;
4、气候变冷、冷空气南下,气温冷热交替频繁。
扩展资料
变化规律: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城市里会开始清扫大量的落叶,山区则涌进不少观赏红叶的游客们。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会有以下些自然变化:
1、秋天的植物大多都会出现落叶现象,这是植物度过寒冷季节的一种适应。
2、在秋天,一些植物的叶子由绿色变成了黄色或红色,这与叶片所含的色素有关。
3、空气变干燥 多风 小动物开始准备越冬 迁徙动物开始搬家。
4、太阳直射南移(对北半球而言)所以白天渐短。
5、气候变冷 冷空气南下 气温冷热交替频繁。
6、秋天也是是收获的季节,果园和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总体特征: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现我国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可视为入秋,成为"简标";二是:连续5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一组滑动均温指当天均温加上前四天均温除以5,得出5天滑动平均气温,这是"滑标"。进入秋季,意味着炎热天气已过去,开始凉爽。
温度:一般气温会下降,气温在10度到22度之间。
植被:树木开始掉落叶子。
庄稼:田野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果园里果子熟了,就像一个大大的水果盘子,里面装着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枣、又大又红的苹果。
花园里,其他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开得正艳,桂花散发着很香的气味。山林里,树上的叶子都黄了,一片一片从树上落下来,就像花蝴蝶在跳舞。
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1、自然现象是指的自然界中,因为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而产生的各种状况,比如风雨雷电,下雪日食,月食结冰等等,自然现象是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的,比如月有阴晴圆缺,一年有四季的变化,气候有冷暖,会有白天黑夜等等,还有流星、极光等这些现象,所以自然现象是地球上不能为人所控制的事物。
2、自然现象指的就是刮风、下雨、雷电、下雨、下雪、下冰雹、流星、极光等等,还有就是海边的涨潮落潮,还有地震海啸等等都算是自然现象,当然还有各位不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这些只要是不为人为控制的都算是自然现象。另外就是海啸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火山爆发也是自然现象。总之,自然现象就是不为人所控制的现象,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比如地震,至今科技这么发达都无法提前预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