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际飞行器
以下的列表只列出了一系列与行星际科学研究有关的飞行器,离完整飞行器列表差得远了。
过去的任务
Luna 2 月球2号
于1959年撞上月球 (苏联) 。
Luna 3 月球3号
于1959年首次获得月球远端照片 (苏联) 。
Mariner 2 水手2号 。
于1962年12月成为第一艘成功低空飞越金星的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证明金星是个炽热的星体(华氏800度,现在修正为900度),且被厚云似的二氧化碳大气覆盖。
Mariner 3 水手3号 。
1964年11月5日升空,在进入行星际空间后因保护性覆盖物无法弹出导致失踪。由于无法用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探测器不久也因电池用尽而失效,至今它还在绕太阳公转。它本来是为了同水手4号一同飞越火星而发射的。
Mariner 4 水手4号 。
水手3号的姐妹探测器,于1965年到达火星,在路过的途中拍摄了火星表面22张近距照。探测器发现了那里是个环形山世界,大气层比预计的稀薄得多。科学家由此总结出火星无论是从地质学还是生物学角度看,都是一颗“死”星。
Mariner 9 水手9号 。
发射失败的水手8号的姐妹探测器,于1971年成为第一艘绕火星公转的飞行器,第一次传回了大星有关这颗红色星球的信息,包括火星表面的巨火山,大峡谷体系,及水曾在该星球上流动的证据。这艘探测器也给火星的两颗小卫星Phobos和Deimos拍了几张近距照。
Apollo 阿波罗号
6个人造登月机,并在1969-72年间采回了月球样本。
Luna 16 月球16号
于1970年将月球样本自动采回地球(苏联) 。
Pioneer 10 和 Pioneer 11 先锋10号与11号 。
先锋10号于1973年成为第一艘飞越木星的飞行器,紧接着是先锋11号于1974年。然后,它们于1979年相继成为第一批研究土星的探测器。先锋们也是用来测试通过小行星带与木星巨磁场的生存率的。事实看来,小行星带实在是小菜一碟,但它们却差点被木星磁场中的离子炸裂。这个情报使得后来的旅行者计划的形势十分严峻。
先锋11号的RTG动力系统损坏,它与地球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在1995年11月。先锋10号尚且工作正常(但也快了),但由财政预算的减少,已无法对它进行常规的跟踪。最后一次从它那里获取数据是在1997年3月31日。它们将成为第一批进入星际空间的飞行器。
(先锋计划已于1997年3月31日正式终止,虽然美国方面仍不定时地与它进行联系。--译注)
当它俩离开太阳系时,将把带有的一幅6*9英寸的金匾弹出至飞行器主框架。
Mariner 10 水手10号 。
借金星之引力协助于1974年到达水星。该探测器率先以紫外线发回了金星大气近距照,揭示了许多早先未见过的云质覆盖物的细节,并发现整个云层系统每4个地球日绕行星一周。水手10号在能量用完之前,在1974到75年间作了三次飞越水星的飞行。飞行揭示了水星是个表面环形山密布的世界,质量比原先估计的大得多,看来它有一个占有它全部质量75%的铁质内核。
Venera 7
于1970年成为第一艘在另一个行星表面(金星)上发回数据的探测器。
Venera 9
1975年,在金星上进行了软着陆,发回了表面的图片(苏联)。是第一艘在另一个行星上着陆的飞行器。
Pioneer Venus 金星先锋号 。
轨道飞行器与四个大气探测器;于1978年制作了第一张金星表面高分辨率地图。
Viking 1 海盗1号
于1975年8月20日在佛罗里达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 3E-CENTAUR D1型火箭发射升空。探测器于1976年6月19日进入火星的轨道,着陆装置于1976年7月20日在Chryse平原斜坡着陆成功。接着,它立即投入了事先编好程序的寻找火星微生物的工作中去(人们仍在争论: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并发回了难以置信的周景全彩色图。科学家由此知道了原来火星的天空是略带桃粉色的,并非是他们原先所想的暗蓝色(天空是粉红色,因为稀薄大气中的红色尘粒反射太阳光所致)。着陆器在一片红色沙地上着陆,大圆石向四周延伸,使得它的照相范围最远。
Viking 2 海盗2号
于1975年9月9日发射,于1976年8月7日进入火星轨道,1976年9月3日触地于乌托邦平原。完成同它姐妹探测器一样的任务,意外地,地震检波器的正常工作使它记录了一次火星地震。
海盗着陆器1号于1982年11月11日作了最后一次数据传输,JPL的控制者们花了6个半月仍然无法同它恢复联系。全部任务于1983年5月21日结束。
趣记:海盗1号的着陆器命名为Thomas A. Mutch纪念站,用来纪念着陆器成像研究小组的已故领导人。华盛顿特区的国立气体与空间博物馆受托保管这个空间站,直至一支人类远征队与它会师。
Voyager 1 旅行者1号 。
旅行者1号(页首图)于1977年9月5日升空,于1979年3月5日飞越木星,1980年11月13日飞越土星。 旅行者2号于1977年8月20日升空(早于1号),1979年8月7日飞越木星,1981年8月26日飞越土星,1986年1月24日飞越天王星,1989年8月8日飞越海王星。外层行星每189年呈一弹弓形,旅行者2号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旅行者1号原则上也可以,不过JPL为了让它在路中接近土卫六泰坦,直接向冥王星飞去,
两次探测器活动之间,我们有关这四颗巨行星及它们卫星的知识大幅扩展。旅行者1及2号发现木星的大气动力结构、闪电、极光极复杂,还发现了三颗新卫星。2个最大的惊人点则在于:木星有光环,木卫一有活跃的硫火山,在朱庇特磁层中产生了重要效应。
当两艘探测器到达土星时,它们发现了1000多个小光环和7颗卫星,包括预计中存在的保证光环结构稳定的牧羊卫星。气候与木星的相比较相当稳定:宏大的喷射流很少有分叉(一个长达33年的白点/圆带被发现),土卫六的大气烟雾腾腾,土卫一的出现也很令人吃惊:一次剧烈的星球碰撞使它的外形像颗死星。大惊奇在于光环的奇怪外观:穗状、带状、轮辐状,出乎意料,无法解释。
Voyager 2 旅行者2号 。
由于英雄般的工程师与程序员的努力,使它得以继续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务。天王星外观为单色,奇怪的是它的磁场轴与它本已偏斜很大的自转轴之间的偏斜也很大,使得它的磁层很怪。天卫一上发现了冰海峡,天卫五则是一个奇怪地形的拼凑物。发现了10个卫星及多于1个的光环。
与天王星比较起来,海王星的气候十分活跃,云的形状多种多样。一个光环上的光环弧成为一个个亮片。另外又发现其他6颗卫星,2个光环。海王星的磁场轴也很倾斜。海卫一外观如有角的放大镜,看起来有不少喷泉。(想象一下38开下的液体是什么样的) 。
如果没有未预料的失败发生,我们将能在与它们保持联系,直到2030年。两架飞行器有大量的联氨燃料。旅行者1号的推进剂能使用到2040年,2号的能用到2034年。限制因素则在于RTG(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器)。到2000年前,UVS (紫外线分光计) 仪器的动力将耗尽。到2010年,剩余的动力使得所有的场与粒子仪器无法同时工作。这时,一个能源共享方案将被执行,使得场与粒子仪器中的一些与另一些轮流工作。飞行器能在这状态下持续工作约10年。到最后,能量可能太少,以致无法正常维持飞行器的工作。
Vega
国际计划 VENUS-HALLEY(金星-哈雷),于1984年发射,带有一个轨道飞行器和一个着陆器,做了一次接近哈雷彗星的飞行。
Phobos
1988年由苏联发射的两艘飞行器。一个没有迹像地失败了,在第二个失败前只发回了少量的图片。
Giotto
Giotto于1985年7月2日由ESA的Ariane-1发射升空, 于1986年3月13日到达距哈雷彗星内核仅540千米(上下误差40千米)处。飞行器带有10个仪器,包括一个多色照相机,传回了一点数据,不久便由于接近目的地而被关闭,连接暂时中断。由于高速中遭尘灰冲撞,飞行器损坏严重,进入预期位置并固定后不久便宣告进入冬眠状态。
1990年4月,Giotto重被激活。3个仪器仍可操作,4个被部分破坏但已无法使用,剩下的,包括那个照相机,已完全不可用了。1990年7月2日,Giotto邂逅了地球,于1992年7月10日被重定位于飞向Grigg-Skjellerup彗星。
Clementine 克莱门特号 。
弹道防卫组织(SDIO前身)与NASA的联合任务计划,为BMDO进行飞行测试Lawrence Livermore开发的传感器。飞行器由海军调查实验室制造,1994年1月25日升空,在月球上空进行为期2月的425千米到2950千米的公转,任务为制地图。飞行器上有UV和mid-IR制图机等仪器,还包括一个激光雷达制图机,用来获取月球的中纬度海拔数据。5月的早些时候,科学家打算让飞行器飞离月球轨道来飞过小行星1620 Geographos,但一个失败阻止了这个试图。
地面控制者恢复了对飞行器的控制,它的未来探索任务还在考虑中。
Mars Observer 火星观察者号 。
火星轨道飞行器,有一个分辨率为1.5米/点的摄像仪。1992年9月25日由Titan III/TOS助推器发射成功。当它于1993年8月21日正准备进入火星轨道的时候,联络中断。飞行器任务被近取消(事后分析)。火星全球堪探者号,一个替代任务完成了MO应完成的大部分科学任务,它于1996年11月升空。
Magellan
1989年5月发射,给金星表面98%的地方制作了地图,分辨率为300米,还给这颗行星做了95%的重力场图。它最近正在进行为期80天的空气制动工程,来降低公转高度与减缓公转速度。它已完成了雷达制图工作与重力数据收集。在1994年秋天,在它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器的预期寿命到来之前,它被故意发往金星大气,做进一步的空气制动研究,为今后的任何节约大部分燃料。
(更多的信息, 一个网页 和另一个 网页 来自 JPL; 现状报告 来自 NSSDC) 。
Mars 96 火星96号
一个大型的轨道飞行器,含有几个着陆机,原先被称为火星94号。1996年11月17日发射失败。(原来的96号令人注目了一会儿,直到不久后火星98号计划宣告取消。)(更多的信息 来自 MSSS 及 来自 IKI (俄罗斯)) 。
进行中的任务
Voyagers 1 和 2 旅行者1和2号 。
可在被操控下继续工作15年以上,在此期间在空间中穿梭直至飞出太阳系。普遍认为,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机失效前,旅行者们能工作至2015年。它们的飞行路线是冥王星外无行星的证据。它们下一步的科学发现在于找到太阳大气边缘的确切位置。太阳大气边缘的低频率放射现象能用来帮助旅行者确定它的位置。
旅行者们都使用它们的紫外线分光计来给太阳大气边界制图,并研究接受到的星际风。宇宙射线探测器监测到了来自太阳大气外发来的宇宙射线的能量光谱。
旅行者1号已超越了先锋10号飞行器,是目前人造物体中距地球最远的。
Galileo 伽利略号
木星的轨道飞行器及大气探测器,现正处于木星轨道上。它将对木星的卫星作进一步的探测。它现已进入木星的大气中,将提供我们有关这颗红色巨型气态星球的直接数据。
伽利略号在飞往木星的路上已发回了两颗小行星951 Gaspra和243 Ida的分解照片,它也在它独特的视角传回了撞击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照片。
展开高收益天线(HGA)的努力被放弃,低收益天线大约只能每秒传输10个位数据。JPL原先准备了一个备用计划,在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的飞船中使用增强型接收天线和高压缩率数据(类JPEG的图片压缩方法,一种用仪器达到的近无损压缩方式)。由于低收益天线的低速,伽利略号只完成了原先科学观察的70%。同时朱庇特气候影响强烈,使得它受折磨不少。
伽利略号日程表(UTC时间)
----------------。
10/18/89 - 从太空梭中发射。
02/09/90 - 飞过金星。
10/**/90 - 发回金星数据。
12/08/90 - 第一次飞过地球。
05/01/91 - 高收益天线打开失败。
07/91 - 06/92 - 第一次飞经小行星带。
10/29/91 - 飞过小行星Gaspra。
12/08/92 - 第二次飞过地球。
05/93 - 11/93 - 第二次飞经小行星带。
08/28/93 - 飞过小行星Ida。
07/13/95 - 探测器飞离。
07/20/95 - 轨道飞行器与预计偏离。
12/07/95 - 与木星会面。
06/27/96 06:30 - Ganymede-1。
09/06/96 19:01 - Ganymede-2。
11/04/96 13:30 - Callisto-3。
11/06/96 18:42 - Europa-3A (非预计会面,与Callisto在相同公转轨道上,与Callisto相距32000千米)。
12/19/96 06:56 - Europa-4。
01/20/97 01:13 - Europa-5A (在27400千米外飞过)。
02/20/97 17:03 - Europa-6。
04/04/97 06:00 - Europa-7A (非预计会面,距23200千米的Ganymede-7公转轨道上)。
04/05/97 07:11 - Ganymede-7。
05/06/97 12:12 - Callisto-8A (非预计会面,距33500千米的Ganymede-8公转轨道上)。
05/07/97 15:57 - Ganymede-8。
06/25/97 13:48 - Callisto-9。
06/26/97 17:20 - Ganymede-9A (非预计会面,距80000千米的Callisto-9公转轨道上)。
09/17/97 00:21 - Callisto-10。
11/06/97 21:47 - Europa-11 (更多的详细) 。
伽利略号的扩充任务已被通过,如果顺利的话,将在另两年内集中力量研究木卫二。
(Edu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 (有图片!); Galileo Home Page; Galileo Probe Home Page 和 more info 来自 JPL; newsletter; web page; NSSDC page; 初步的伽利略号探测器的结果 来自 JPL 和 ARC 及 LANL) 。
Hubble Space Telescope 哈博天文望远镜 。
1990年4月发射上空,1993年12月接受调整修理。哈博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供照片和光谱。这成为行星探索中获得更高分辩率数据的重要的另类因素。比如说,最近来自哈博的数据显示现在的火星比海盗号任务期间的更冷更干燥;哈博望远镜有关海王星的数据显示它的大气面貌变化迅速。
它是为了纪念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哈博而命名的。
在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哈博的信息和照片。哈博的最新图片经常有规律地被公布。(这是哈博太空望远镜计划的主要历史。JPL还有更多的哈博的信息。)
Ulysses
现在正在调查研究太阳两极地区(欧洲太空总署/NASA)。Ulysses是在1990年10月由发现号太空飞船发射升空的。在1992年2月,它受到木星引力的提升,而脱离了黄道平面。它现在已经完成了观测太阳两极这个主要任务。它的任务已经延伸到另一个范围,那就是观测在太阳黑子活动最大期中太阳的两极。它的远日点为5.2天文单位,令人惊奇的是,它的近日点大约是1.5天文单位--那就对了,一个研究太阳的飞行器一般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远。期待它能提供对研究太阳磁场和太阳风的更好的数据。
Wind
在1994年11月1日发射之后,NASA的Wind卫星将占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有利位置,给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极好的被认为是研究太阳风的巨大的能量和动量流动的机会。
这次任务的主要目标是测量由某种方式传递到地球外围空间的太阳风的质量,动量和能量。尽管以前的有关这巨大传递本质的太空计划已经使人了解到许多,但是在科学家理解行星大气层在太阳风下作出变化反应的方式前,从地球外围空间的一些关键区域搜集大量详细的信息还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发射也是第一次俄罗斯的仪器装在美国的太空飞行器里。这是由俄罗斯Ioffe协会提供的Konus Gamma射线分光仪。它是两部在Wind上的仪器之一。它是研究宇宙gamma射线的冲击,而不是太阳风。还有一个法国仪器也在飞船上。
起初,这颗卫星在月球引力场的帮助下将会绕着地球运行在一个8字形的轨道上。它离开地球的最远点将达到990000英里(1600000千米),它的最近点也至少要有18000英里(29000千米)。
任务拉下来就是Wind太空飞行器将从地球逆流而上插入太阳风的一个特别的晕环里,待在一个允许Wind在太阳和地球维持的特定距离。(大约是离地球930000到1050000英里,或者说是1500000到 1690000千米)。
NEAR
近地小行星会合计划(NEAR)保证能回答有关诸如木星和火星轨道间的小行星以及彗星等近地天体本质的基本问题。
在1996年2月17日NEAR太空飞行器装载在Delta 2火箭上发射升空,它应该在1999年的一月初抵达环绕小行星433 Eros的轨道上。它接着将在近15英里(24千米)高空对岩体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观测。Eros是运动轨道穿过地球路径的小行星中最大和最佳观测的小行星之一。这些小行星与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巨大的环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无数的“主带”小行星关系十分密切。
Mars Surveyor Program 火星勘探者计划 。
火星全球勘探者是新的为期十年的火星遥控探索计划的第一项任务。这被叫作火星探索计划。每26个月一系列活跃的轨道环绕器和降陆器将被发射升高,因为此时火星运行到与地球的一直线上。这项计划是担负得起的,每年化费1亿美元左右。向公众保证提供最新的火星全球的和特写的图片。随着前缘空间技术的发展,可得到更高的科学价值。
火星全球勘探者将成为环绕火星两极的太空飞行器。它被设计提供地表地形的全球地图,矿石的分布和全球气候的检测。
在1996年11月7日它同Delta II一次性火箭从Fla.的Canaveral海角发射升空。这个太空飞行在一个环绕火星的黄道轨道上。在那年,推进器点火和空中制动技术将被用来到达火星的极冠上空的近乎环型的预定运行轨道。空中制动,它是由Magellan计划开创的一项技术,利用大气阻力来使太空飞行器减速,使它到达最终的预定轨道。这将提供一个减小到达火星低空运行轨道所需燃料的方法。预订的操作期待从1999年3月开始。
这个飞行器每两小时环绕火星一周,保持一个“太阳同步”轨道,这会使每张图片中太阳与水平面的夹角是一个定值,让正午的阳光投射出的阴影使地表的地形特别醒目。这太空飞行器将载着一部分火星观察者仪表箱,用这些仪器在整整一个火星年里获取火星的数据。一个火星年相当于差不多两个地球年。这个太空飞行器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作为美国和国际降陆器的数据中继站和低空探测器。
Pathfinder 探路者号 。
火星探路者号(从前被称作是火星环境调查号或MESUR号或探路者号)是第二个NASA的低成本的行星发现任务。这项任务由一个固定着陆舱和一个像旅居者一样的地表漫游器组成。这项任务的最初目的是证明用低成本着陆和在火星表面探索的可行性。通过对漫游器和降陆器,降陆器与地球信息的测试,以及对图象设备和传感器的测试,这个目标就会达到。
它的科学目的包括进入大气层科学,远距离和近距离的地表图象。它载着为进一步探索而进行的火星环境的特点描绘的目标而前进。这个飞行器将不进入环绕行星轨道而进入火星的大气层并在火星上降陆。下降时它带着降落伞装置,火箭和空气袋,并进行 大气测量。在着陆前,太空器会被三个三角形的嵌板(花瓣)包围起来。它们在着陆后会展开到地面上。
火星探路者号在1996年12月4日发射升空,于1997年7月4日成功地着陆在火星上。
Cassini 卡西尼号
土星的公转轨道飞行器和土卫六的大气探测器。卡西尼号是NASA/ESA的联合项目。这项目是设计用它的卡西尼土星环绕器和惠更斯土卫六探测器完成对土星系统的探索。卡西尼号在1997年10月15日装在IV/Centaur上发射升空。在到达土星前,卡西尼号将经过二次金星引力加速,地球与木星各一次加速(一个“VVEJGA”轨迹(Venus Venus Earth Jupiter Gravity Acceleration))于2004年的7月1日到达土星。
Lunar Prospector 月球勘探者号 。
月球勘探者号,是近30年来到月球的第一项NASA项目。它在1998年6月6日发射升空,在一个月里,它将开始对有关月球和它的资源、结构、起源的长期困扰人的问题作出解答。(欢迎来月球, 月球勘探者号主页); 更多的信息 来自 NSSDC 。
未来的任务
Mars Surveyor '98 火星勘探者98号 。
火星勘探者98号是下一代送上火星的飞行器。 是由1998年12月10日发射的环绕器和1999年6月发射的着陆器组成。在火星全球勘探者号和火星探路者号任务得到的信息的基础上,火星98任务将使见识继续增长。1998年的探测者计划的科学主题是“挥发物和气候历史”。
1999年9月23日火星勘探者98号的公转轨道飞行器将到达火星,着陆器将在1999年12月3日降落。
在着陆器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得到的图象将确定降落地点地质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大气激光雷达实验器将确定着陆点上空的火星大气中的粉尘含量。
Stardust 星尘号
计划中于1999年2月发射,星尘号将飞得很靠近彗星并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彗尾中带回物质到地球,以供全世界范围的科学家进行分析。计划是在2004年飞经Wild-2彗星,并在2006年返回地球。
Europa Orbiter 欧罗巴公转器 。
作为NASA的冰火计划(Ice and Fire Preprojects)前奏的一部分,派一艘飞行器到欧罗巴木卫二的任务正开始安排。它是为了测量表面冰层的厚度,并去发现可能存在的隐藏着的液态大洋。运用一个名叫雷达测深器的仪器发出无线电波穿过冰层,木卫二环绕器的科学飞行器将能探测冰和水的分界面,可能在地表以下1千米处。其他的仪器将展现地表的细节和内部层次。这个任务将是派去“hydrobots”或是可以融化并穿过冰层去探索海底范围的潜水艇前的前期任何。
(主页; 参见木卫二Europa海洋探索) 。
Pluto-Kuiper Express 。
(即冥王星直达号或从前的冥王星快速飞越号)对至今从未访问过的冥王星进行短暂的、迅速的、成本相对较低的最初观察。如果1998年开始被许可批准,它可能在2001年发射升空。需要发射两个自重小于100千克的太空飞行器,在2001年用土卫六IV/Centaura或质子火箭推进器升空(可能需要额外的固体反冲平台),在2006年到2008年会遇到冥王星和Charon冥卫一(这得看路径的选择)。飞经时速度将达到12到18千米每秒,数据将在短暂的相遇时记录在探测器上,然后在下一年甚至以后慢慢传回地球(这是由于能量低,天线尺寸小和远距离造成)。俄罗斯的检查大气层的"Drop Zond"探测器也将包括在内。
科学目的包括绘制冥王星和Charon卫星的全球地质地貌。在每个天体的两边绘图,并描绘冥王星的大气层(当冥王星远离太阳时,大气层会凝结起来,所以很早发射并尽量减小飞行时间很苛刻就是为了这个目的)。7千克的食品装置可能包括一个CCD图象摄影机,IR绘图分光仪,紫外线分光仪,和无线电科学掩星实验器。
这个PFF飞行器是现代规格的外太空发射台的高度缩小的产物,打破了伽利略号和卡西尼号这类日益复杂、昂贵的探测器的趋势。
由设计者写的一篇有关PFF的文章 ,登在1994年9月和10月刊的《行星报道》上,这里是一份来自行星研究界每两月的新闻信件。
这个项目的资金要多少还不能确定。
(更多的信息 来自 NASA; 冥王星直达计划; 冥王星直达科学) 。
Muses-C
由日本管理的任务将从一个小行星上收集样本并带回地球。这个创新的任务将运用新的航天技术,包括太空电力推进器,为了把一个太空飞行器送上4660 Nereus小行星并释放一个JPL研究的漫游者到小行星的表面,它的大小同一个皮鞋盒的差不多。Muses-c飞行器也将点燃插入小行星的易爆物,收集从冲击中喷射出的样品,然后把样品装在一个容器中带回地球供实验室研究分析。这个任务预计在2002年发射上空。
Mercury Polar Flyby 飞越水星极点 。
作为对水星重新关注的结果,有两项相关计划在向可能的发现舱任务发展。发现号是NASA的以“更便宜、更好、更快”为宗旨的太阳系探索飞行器。这些任务的总共花费被控制在1.5亿美元。这两项水星计划的飞行器是飞近水星磁极的探测飞船(MPF)和Hermes(赫尔墨斯,水星环绕器)。MPF的仪器包括一台中子分光仪(水的探测)和复式极化雷达(岩层冰体的探测)及摄像机(拍摄水手10号不能拍摄的磁场和半球图象)。我们相信飞近天体进行探测的宇宙飞船计划是更便宜、更具技术性的可行性方案。MPF被设计只在远日点同水星相遇数次。在远日点一个飞行器只要承受相当于4倍的太阳与地球间的热量变迁。水星的轨道是偏心的以至于在近日点有11倍变迁。一个环绕器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条件,这需要精心的(昂贵的)冷热防护系统。Hermes是JPL和TRW共同奋斗的结果。如果这能被批准,它将在1999年发射升空。
(所有没有另外指出的任务都属于NASA)。
宇宙里所有的物体都是天体,例如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天文学家们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当它跑到太阳附近时,在太阳光和热的作用下,“脏雪球”外层的脏雪及凝固的气体和冰块迅速蒸发、气化、膨胀,并喷发出来,这时彗星的体积急剧地膨胀起来并明显地分成了两部分:彗头和彗尾。彗头中央最明亮的部分为彗核,它是“脏雪球”的本体;彗核表面气化、喷发出来的物质包在彗核周围,形成彗发。彗发外面还包着一层稀薄的氢云,称为彗云。拖在彗头后面的尾巴就是彗尾,它是由于彗头中的气体、尘埃等物质被太阳强大的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挤出来而形成的。所以,彗尾总是背向太阳,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
小行星是一些围绕太阳运转但因为太小而称不上行星的天体。小行星可大至如直径约1000公里的Ceres 小行星,小至与鹅卵石一般。有16颗小行星的直径超过 240公里。它们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到土星的轨道以外的空间中。而大多数小行星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里。有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有些小行星还曾与地球相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一种推测认为它们是一颗在很久以前一次巨大碰撞中被毁的行星的遗留物。然而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从未组成过单一行星的物质。事实上,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天体,它的直径还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仅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951 Gaspra小行星,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 Ida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 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S型小行星。
我们对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过分析坠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闯进我们的大气层,其表面因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且发出强光,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烧毁而落到地面,便称为陨星。 牋?经过对所有陨星的分析,其中 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岩石),5.7%是铁和镍,剩余部分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因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较难辨别。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测器与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访问由于NEAR探测器不是专门用来对其进行考察而成为唯一的一次访。NEAR是用于在1999年 1月对Eros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对于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 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 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1801年元旦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中同谷神星轨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天文照相术的引进和闪视比较仪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发现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已经有1564颗。其中,德国天文学家恩克和汉森因长于轨道计算,沃尔夫和赖因穆特在观测上有许多发现而贡献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权属于发现者。早期喜欢用女神的名字,后来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别著名,如脱罗央群,阿波罗群,伊卡鲁斯,爱神星,希达尔戈等。按轨道根数作统计分析,轨道倾角在约5 度和偏心率约0.17处的小行星数目最多。柯克伍德缝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离统计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征。小行星数N 与平均冲日星等m 之间有统计关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径d 同绝对星等g 之间满足统计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数随直径的分布在直径约30公里附近出现间断。
卫星很多,这里只介绍木卫1,木卫一由伽利略和Marius于1610年发现。
与外层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木卫二的组成与类地行星类似,主要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构成。最近从伽利略号上发回的数据表明,木卫一有一个半径至少为900千米的铁质内核(可能混有含铁硫化物)。
木卫一的表面与太阳系中其他星体孑然不同,这使得旅行者号的科学家在第一次接触时非常惊奇。他们原以为在类地星体上应布满了受撞击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然后以单位面积内留下的“弹坑”来估计星球外壳的年龄。但实际上木卫一的表面环形山太少,简直屈指可数。这样看来,该表面非常年轻。
除了环形山,旅行者1号发现了数百破火山口,其中的一些仍然活跃!羽毛状的喷出物高达300千米,这些惊人的照片由伽利略号(下图)与旅行者号(右图)传回。这可能是旅行者号任务中最重要的单一发现,这是类地星体内部炽热与活动的第一份实际证明。这些物质看来是以硫或二氧化硫的形式从火山口中的喷出。火山爆发相当迅速,只是在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4个月中先后到达的时间里,一些活动停止,另一些则又开始了。在喷口周围的堆积物同样有可见的变化。
最近从安放在夏威夷的Mauna Kea的NASA红外线望远镜设备获得的照片看来,木卫一有一次新的巨大的火山爆发(右图)。在Ra Patera地区的新情况已被哈博望远镜所看到。来自伽利略号的图片也显示了自旅行者号与其接触后其表面的一些变化。这些观察证明了木卫一的表面实在相当活跃。
木卫一有令人惊异的多种地形:有向下有数千米深的火山口,有炽热的硫湖(下右图),有很明显不过的非火山的连绵山脉(左图),流淌着数百千米长的粘稠的液体(硫的某种形式?),还有一些火山喷口。硫和其化合物的多种颜色使得木卫一表面的颜色多样化。
对旅行者号的图片分析使得科学家确信木卫一表面的熔岩流大多由炽热的硫的化合物组成。然而,接下去的基于地表的研究表明对那里温度过高,不会有液态硫。一个当前彩的说法是,木卫一的熔岩流是由炽热的硅酸盐岩石组成的。最近的哈博望远镜的观察表明那些物质中可能富含钠,或者说那里不同的地方物质有着不同的组成成份。
木卫一表面的最热点温度可达1500开,虽然它的平均温度只有大约130开。这些热点是木卫一损失其热量的主要原因。
它所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可能来自与它与木卫二,木卫三及木星之间的交互引潮力。这三颗卫星的共动关系固定,木卫一的公转周期是木卫二的两倍,后者是木卫三的两倍。虽然木卫一就像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般,只用固定的一面朝向其主星,由于木卫二与木卫三的作用使它有一点点不稳定。它使木卫一扭动、弯曲,大约有100米长(100的大潮!),并在复原扭曲的循环中产生能量。(月亮并不是由这种方式被地球加热,因为它缺少另一个星体扰乱它。)
木卫一同样切割木星的磁场线,生成电流。对于引潮力而言由此产生的能量不多,但电流的功率仍有1兆瓦特。它也剥去了一些木卫一的物质,并在木星周围产生强烈的凸起状辐射。在凸出面中脱离的粒子部分地造成了木星的巨大磁层。
来自伽利略号的最近数据显示木卫一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就像木卫三一样。
木卫一有稀薄的大气,由二氧化硫与其他气体组成。
不像其他伽利略发现的卫星,木卫一几乎没有水。这可能由于在太阳系进化过程的初期,木星太热,使得木卫一附近的可挥发性物质被蒸发,而它又并非过热而把所有水份榨干。
恒星
在地球上遥望夜空,宇宙是恒星的世界。
恒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诞生的那天起,它们就聚集成群,交映成辉,组成双星、星团、星系……
恒星是在熊熊燃烧着的星球。一般来说,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只是由于距离地球太遥远的缘故,星光才显得那么微弱。
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恒星在星空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给它起名“恒星”,意思是“永恒不变的星”。可是我们今天知道它们在不停地高速运动着,比如太阳就带着整个太阳系在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但别的恒星离我们实在太远了,以至我们难以觉察到它们位置的变动。
恒星发光的能力有强有弱。天文学上用“光度”来表示它。所谓“光度”,就是指从恒星表面以光的形式辐射出的功率。恒星表面的温度也有高有低。一般说来,恒星表面的温度越低,它的光越偏红;温度越高,光则越偏蓝。而表面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光度就越大。从恒星的颜色和光度,科学家能提取出许多有用信息来。
历史上,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哲学家罗素首先提出恒星分类与颜色和光度间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赫-罗图的”恒星演化关系,揭示了恒星演化的秘密。“赫-罗图”中,从左上方的高温和强光度区到右下的低温和弱光区是一个狭窄的恒星密集区,我们的太阳也在其中;这一序列被称为主星序,90%以上的恒星都集中于主星序内。在主星序区之上是巨星和超巨星区;左下为白矮星区。
恒星诞生于太空中的星际尘埃(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星云”或者“星际云”)。
恒星的“青年时代”是一生中最长的黄金阶段——主星序阶段,这一阶段占据了它整个寿命的90%。在这段时间,恒星以几乎不变的恒定光度发光发热,照亮周围的宇宙空间。
在此以后,恒星将变得动荡不安,变成一颗红巨星;然后,红巨星将在爆发中完成它的全部使命,把自己的大部分物质抛射回太空中,留下的残骸,也许是白矮星,也许是中子星,甚至黑洞……
就这样,恒星来之于星云,又归之于星云,走完它辉煌的一生。
绚丽的繁星,将永远是夜空中最美丽的一道景致。
星云则是恒星爆炸后的残骸.
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银河系
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一二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心的远近而不同。太阳距银心约2.3万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2.5亿年。
宇宙
宇宙中所有物质中的能量消耗殆尽之日,也就是物质宇宙死亡之时。宇宙中的全部物质分解为囚禁场(“阴”)和能量场(“阳”),此时的宇宙,温度最低;平均能量密度最低;宇宙扩展到最大;裸奇点黑洞彼此相聚最远;原引力的势能达到最大。此时的宇宙已是一片漆黑,宇宙膨胀到最大的环面上,环面上布满了数以十亿计的死亡星系蜕化变为的裸奇点囚禁场或暗星系。这就是物质宇宙末日的景象。
流星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在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内流星数量显著增加,有时甚至象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 星雨。将发生流星雨时观测到的流星的轨迹反向延长,它们都交于一点,这一点称辐射点。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亮星命名的,如“狮子座流星雨”。少数流星雨以与之有联系的彗星命名,如“比拉彗星流星雨”。发生流星雨时,流星的出现率通常是每小时十几个到几十个,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达每小时成千上万个,这称为流星暴。流星雨是一种周期现象,出现日期基本固定,但由于流星群内的流星体在轨道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所以流星雨中流星的数量每年不同,例如狮子座流星雨一般年份规模较小,而每隔33年,会出现一次程度不同的流星暴 。
陨石
陨石是来自地球之外的“客人”。根据陨石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铁陨石,也叫陨铁,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
2.石铁陨石,也叫陨铁石,这类陨石较少,其中 铁镍与硅酸盐大致各占一半;
3.石陨石,也叫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这种陨石的数目最多。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太阳系中,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体积小,从地球上肉眼不能看到的行星。大部分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古柏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 直径超过 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 16 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仅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951 Gaspra小行星,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 Ida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 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S型小行星。 我们对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过分析坠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闯进我们的大气层,其表面因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且发出强光,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烧毁而落到地面,便称为陨星。 经过对所有陨星的分析,其中 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岩石),5.7%是铁和镍,剩余部分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因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较难辨别。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测器与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访问由于NEAR探测器不是专门用来对其进行考察而成为唯一的一次访。NEAR是用于在1999年 1月对Eros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对于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 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 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1801年元旦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中同谷神星轨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天文照相术的引进和闪视比较仪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发现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已经有1564颗。其中,德国天文学家恩克和汉森因长于轨道计算,沃尔夫和赖因穆特在观测上有许多发现而贡献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权属于发现者。早期喜欢用女神的名字,后来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别著名,如脱罗央群,阿波罗群,伊卡鲁斯,爱神星,希达尔戈等。按轨道根数作统计分析,轨道倾角在约5 度和偏心率约0.17处的小行星数目最多。柯克伍德缝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离统计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征。小行星数N 与平均冲日星等m 之间有统计关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径d 同绝对星等g 之间满足统计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数随直径的分布在直径约30公里附近出现间断。 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体,是从宇宙空间落到某个地方的天然固体,也称“陨星”。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大多数陨石来自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陨石多半带有地球上没有或不常见的矿物组合,以及经过大气层高速燃烧的痕迹。至于太空人登上外星球,如月球,所带回来的则不叫陨石。而会称为月球矿石。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陨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间,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陨铁密度为 7.5~8.0,主要由铁、镍组成;陨铁石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密度在5.5~6.0间。陨星的形状各异,最大的陨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 号陨石,最大的陨铁是纳米比亚的戈巴陨铁 ,重约60吨;中国陨铁石之冠是新疆清河县发现的“银骆驼”,约重28吨 。陨石是来自地球以外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碎片,绝大多数来自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少数来自月球(40块)和火星(40块)。全世界已收集到4万多块陨石样品,它们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铁陨石(铁镍合金)、和石铁陨石(铁和硅酸盐混合物)。
小行星是宇宙中的一种天体,有自己的轨道。
当小行星(或宇宙中的其他岩石)掉到地面上时,便成了陨石。(如果在大气层中烧尽了,就不是陨石了,是流星。
在太阳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以外,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还有成千上万颗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沿着椭圆轨道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与八大行星相比,它们好像微不足道的碎石头。这些小天体就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小行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1801年科学家们在夜空中发现了一个闪光的小物体。起初他们以为这个名为"谷神星"的东西是颗行星,然而一年后又发现了一个同谷神星十分相像的物体。他们意识到行星不可能这么小,于是将其命名为~小行星~,意思是"象星星一样"。
直到1951年也只发现8颗小行星。而今天天文学家运用先进科技已经辨别出约5000颗小行星。
太阳系中成千上万颗小行星都没能积聚形成行星。它们的体积大小不等,有的与高尔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则相当于整个罗德艾兰州那么大。大多数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进行轨道运行。
大多数小行星沿着木星的路线进行规则的轨道运行。另外一些轨道则为偏心圆,远时靠近天王星,近时靠近地球。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有几百颗小行星穿过地球~轨道~,据估计还有成千上万颗小行星未被发现。
天文学家们根据~陨石~成份和光谱将大部分小行星分成三大类。"硅质"小行星含有一个石质硅层包围的铁镍内核。这种小行星约占15%。"金属质"小行星占10%,主要由铁和镍组成。"碳质"小行星数量最多,占了75%,它们含有丰富的碳。
有时小行星的轨道会对地球造成威胁。地球和受到撞击而布满~陨石坑~的月球一样,也是宇宙撞击的目标。我们这颗勤勉的星球通过填平、火山活动以及风化腐蚀抹去了那些暴力的痕迹,然而少数大的冲击遗留下来的陨石坑仍是过去创伤的见证。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围绕着太阳运转但体积太小而不能称之为行星的天体。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 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直径超过 240 公里的小行星约有 16 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的轨道外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有一种推测认为,它们可能是一颗神秘行星的残骸,这颗行星在远古时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毁。但从这些小行星的特征来看,它们并不像是曾经集结在一起。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我们对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从研究坠落到地球表面的陨石而来。那些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流星体高速飞入大气,其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极高的温度,随之汽化并发出强光,这就是流星。如果流星没有被完全烧毁而坠落到地面,就是陨星。
大约 92.8% 的陨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 是铁和镍,其他的陨石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因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一般较难辨别。
Gaspra 小行星 Ida 和 Dactyl 小行星。
Toutais 小行星 Castalia 小行星 。
Geographos 小行星 小行星 Ida 和。
Mathilde Gaspra 。
由于小行星是从早期太阳系残留下来的物质,科学家对它们的构成非常感兴趣。宇宙探测器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1991 年以前,人们都是通过地面观测以获得小行星的数据。1991 年 10 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 951 Gaspra 小行星,拍摄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 年 8 月,伽利略号又飞临 243 Ida 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Gaspra 和 Ida 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 S 型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NEAR 探测器与 253 Mathilde 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 型小行星。由于 NEAR 探测器并不是专用对其进行考察的,这次访问成为至今对它进行的唯一的一次访问。NEAR是用于在 1999年 1 月对 Eros 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 Toutais、Castalia、Vesta 和 Geographos 等。对于小行星 Toutatis、Castalia 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部分与中国有关的著名小行星
第一颗与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小行星:193 瑞华星(发现者J.C. Watson)
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1125 中华 (发现者张钰哲)
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张衡 。
第一颗以中国地名命名的小行星: 2045 北京 。
第一颗以中国县名命名的小行星: 3611 大埔 。
第一颗以中国台湾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2240 蔡(蔡章献) 。
第一颗以中国太空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杨利伟。
小行星在太阳系中别具一格。它们的体积甚小,直径多数只有几公里,为数众多,饶日公转的轨道几乎都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 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 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1801年元旦,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中同谷神星轨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天文照相术的引进和闪视比较仪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发现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已经有1564颗。其中,德国天文学家恩克和汉森因长于轨道计算,沃尔夫和赖因穆特在观测上有许多发现而贡献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权属于发现者。早期喜欢用女神的名字,后来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别著名,如脱罗央群,阿波罗群,伊卡鲁斯,爱神星,希达尔戈等。
按轨道根数作统计分析,轨道倾角在约5 度和偏心率约0.17处的小行星数目最多。柯克伍德缝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离统计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征。小行星数N 与平均冲日星等m 之间有统计关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径d 同绝对星等g 之间满足统计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数随直径的分布在直径约30公里附近出现间断。
——————————————————————————————
小行星
小行星是一些围绕太阳运转但因为太小而称不上行星的天体。小行星可大至如直径约1000公里的Ceres 小行星,小至与鹅卵石一般。有16颗小行星的直径超过 240公里。它们位于地球轨道以内到土星的轨道以外的空间中。而大多数小行星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里。有些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有些小行星还曾与地球相撞。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剩余物质。一种推测认为它们是一颗在很久以前一次巨大碰撞中被毁的行星的遗留物。然而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从未组成过单一行星的物质。事实上,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独的天体,它的直径还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径还小。
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份非常感兴趣。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在1991年以前所获的小行星数据仅通过基于地面的观测。1991年10月,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访问了951 Gaspra小行星,从而获得了第一张高分辨率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 Ida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 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S型小行星。
我们对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过分析坠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闯进我们的大气层,其表面因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且发出强光,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烧毁而落到地面,便称为陨星。 牋?经过对所有陨星的分析,其中 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岩石),5.7%是铁和镍,剩余部分是这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陨星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称为陨铁。因为陨石与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较难辨别。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测器与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访问由于NEAR探测器不是专门用来对其进行考察而成为唯一的一次访。NEAR是用于在1999年 1月对Eros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对于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的。
小行星的发现同提丢斯- 波得定则的提出有密切联系,根据该定则,在距太阳距离为2.8 天文单位处应有一颗行星,1801年元旦皮亚奇果真在该处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中同谷神星轨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继被发现。天文照相术的引进和闪视比较仪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发现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编号的小行星已经有1564颗。其中,德国天文学家恩克和汉森因长于轨道计算,沃尔夫和赖因穆特在观测上有许多发现而贡献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权属于发现者。早期喜欢用女神的名字,后来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机构名的首字母缩写词来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别著名,如脱罗央群,阿波罗群,伊卡鲁斯,爱神星,希达尔戈等。按轨道根数作统计分析,轨道倾角在约5 度和偏心率约0.17处的小行星数目最多。柯克伍德缝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离统计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征。小行星数N 与平均冲日星等m 之间有统计关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径d 同绝对星等g 之间满足统计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数随直径的分布在直径约30公里附近出现间断。
天文学家:2029年有小行星从地球与月球之间穿过。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美天文学家宣布,伦敦时间2029年4月13日晚上10点,一个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2004MN4”,将在地球和月球之间飞过,与地球近距离接触,但不会相撞,其飞行轨道甚至低于许多电视通信卫星。这将是有天文纪录以来,小行星首次如此近距离地与地球接触。
2004年6月,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这颗小行星,2004年圣诞夜前公布的轨道计算结果表明,它与地球相撞的几率为1/60,后来经过重新计算,发现其与地球相撞的几率事实上基本为零。
当然,如果真的相撞,其威力将相当于20颗氢弹同时爆炸,将会对人类造成不可想象的灾难。
根据最新计算结果,小行星将会在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之内,与地球擦肩而过,间距3.6万公里,
仅为与月球距离的1/10,将是有天文纪录以来,距离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届时,人们在英国不需借助望远镜,即可清楚地用肉眼看到天空中这颗暗淡星体的迅速移动。
英国阿马天文台台长马克·贝利教授表示,虽然这颗小行星与地球的距离非常近,但不会有太多危险,它的轨道将会受到地球引力的直接影响,被迫游离。
贝利教授表示:“每个人都会说,相撞将会避免。它是如此之近,你可以用低倍望远镜甚至用肉眼看到它,就像在一个铁道站台看着3尺外飞驰而过的列车一样,非常近,但不会有危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利福尼亚州)博士史蒂夫·切斯利表示,与其他曾经近距离飞过地球的星体不同,小行星2004MN4将在24年后非常近距离地飞过地球的轨道是提前计算出来的,是可预测的,此前的星体则是在近距离接近地球时才被发现。这种规模的小行星,平均每1300年才会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地球一次。
与其他飞行轨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间的小行星不同,2004MN4小行星虽然也围绕太阳旋转,但其轨道基本在地球轨道之内,将来还是有可能与地球相撞,不过,21世纪之内没有相撞的风险。在过去,巨大的星体经常与地球相撞,一些严重的相撞曾引起整个地球范围内的巨大灾难,相撞产生的大量灰尘和残骸进入大气层,引起环境灾难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