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唠叨,这是每个家庭,做子女经常遇到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也和其他家庭子女一样,也遇到过,只不过我年轻的时候,在父母、兄妹、邻居眼里是一个很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每当父母在我面前唠叨时,我都是这样做:
一、立正站直,像在操场受训一样,认识听父母训示。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总结出来的经验。一开始我也反驳,但后来我发现,你越反驳,挨训的时间越长,你若顶嘴,轻者挨骂,重了挨揍。什么时候不顶嘴了,父母的气才会消。慢慢的我就学会了,任凭父母唠叨。然后,嘴甜一点,捡好听的说,赶快下保证,父母就不再继续唠叨了。
二、主动找活干,远离父母视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住的是平房,每排住六户人家,四五排房有一个自来水管,按时供水。每次回到家里后,都主动拿起扁担、水桶挑水去,由于人多需要排队接水,一次就需要半个多小时。担完水后,再去生炉子做饭,吃完饭,打扫完卫生,做完作业,也该上床睡觉了。
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学会了和父母拉家常了,借着拉呱的机会,奉劝父母不要再唠叨了:“爸妈,您们都唠叨一辈子了,不嫌累吗,我们听着都感到累……”
每当回忆起青年时期,父母对着我唠叨的场面,感到特别温馨,多么再想听听父母那训斥的声音,再多看一眼挨打的小竹杆……唉,天不暇年,父母于04至15年都相继去世了,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唠叨了。
每个人都有青春期,希望年轻人不要嫌弃父母的唠叨,不要存在叛逆心理,更不要采取非常手段来抵触父母的唠叨,因为父母的唠叨里面,都饱含着殷切的期望和满满的爱呀。
父母太唠叨,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
长大,离家,与父母相见愈少。与父母的沟通也只有通过电话的交谈。每次打电话回家,本应是一件幸事,一个人在外漂泊,无论经历什么,心中却总是知道有爱着你的人。
但是偶尔,这也是会转变为不愉快的经历——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后,父母来电话,开始不停地唠叨,吃好没?要多吃蔬菜水果呀,要注意用眼睛呀,要怎样怎样的。
尽管知道他们是真心实意为了自己好,但是难免有地会心里感到烦躁。在《意志力》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一天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当一天的忙碌耗尽了自己的意志力,再听到这些「烦心」的聒噪,情绪就会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无意间这会造成对双方的伤害。
这时候有什么办法上父母停止无用的唠叨呢?一味地顺着他们,听完他们的叮嘱?这需要继续消耗你为数不多的意志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你会下意识地开启自己的防御状态,进而表现出不耐烦,当对方感受到你内心中的不耐烦时,他们也会激发出情绪,从而导致整个对话冲突升级。
在我看来,被动的承受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我们应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来避免这种冲突的爆发。由《非暴力沟通》提到,为了避免暴力沟通,我们需要遵循倾听,感受,反应的步骤。按照这本书中提到的步骤,我们需要思考,父母不停地唠叨的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并满足对方的这种需求进而让对方停止无休止的唠叨。
进一步思考,为啥父母会不停地唠叨关心我们呢?我想潜意识中,他们是希望自己也受到同样的对待,想要得到同样的关心。
从这种角度来想,当在与父母的对话中,对方开启了唠叨模式,对话的中心集中在你的身上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将对话的重心转向对方身上,再加上人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谈论关于自身的事。
最终得到一个结论,当我们的父母开启唠叨模式是,我们可以反过来开始关心他们,你将变为发问着,并且引导着对话的前进方向。最终在双方都愉悦的情况下结束对话。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与人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虽然要想如蔡康永般会说话时苦难的,但是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反思,我们最终是能够不断进步的。
妈妈太啰嗦、管得多,作为子女首先应该理解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要产生反感;其次,应该告诉妈妈自己已长大成人,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和价值观等,让妈妈放手监管自己;最后,让自己的处事等方式得到妈妈的肯定。
妈妈太罗嗦了,太死板了,其实也是为了你好,只是表达方式你可能接受不了,一定要冷静的去分析一下妈妈的爱,慢慢罗嗦的时候可以。
1.如果妈妈太啰嗦引起了我们的不舒服、反感甚至愤怒时,不要将目光盯在妈妈的话语上,而是要转换观察的方向,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不舒服上,关照自已的感受,第一时间觉察它,然后再关照它,学会跟自己多呆在一起;
2.
观照这个不舒服,体会身体对妈妈啰嗦这个场景的整体反应,不要着急,慢慢体会,尽量找出身体所有的反应,譬如内心愤怒,烦躁,双臂紧,眉头收紧等;
3.
认真体会这些身体上的反应,获取一个把手,面对妈妈的啰嗦,这些身体上的反应是想表达什么呢?如果说不出来,不要急,慢慢体会,直到那个词冒出来,譬如束缚,妈妈这样啰嗦,就是不信任我,是对我能力的束缚;
4.
仔细核对,通过交互感应,仔细核对这个词能否准确地表达我们的体会,看它们是否匹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新的词涌现出来,要允许,直到确定就是这个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当下的体会;
5.
然后开始叩问自己,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现在的状况?或者这种感觉里包含什么? 体验体会,直到伴随转化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种释放的感觉,一丝轻松、释放的感觉出现,啊,原来我不是讨厌妈妈的一切,只是不太喜欢妈妈这种啰嗦背后我对它的解读,我觉得妈妈不信任我,或许,妈妈不是这个意思,她只是作为母亲,在用她自己的方式爱我,帮助我,支持我;
6.
最后接纳这个转化,友善的接纳转化所带来的一切,静静地去感受一会儿,哪怕是一丝的放松,和这种感觉呆在一起,随后,可能还会有新的转化会来,只要它是自动出现的,不是我们控制的,就能有效地化解妈妈啰嗦带给我们的不好感受,也就是说,妈妈啰嗦只是个外景,境由心生,我们内心有不好的感受,不是妈妈带来的,而是我们内心早有这样一个程序,妈妈的啰嗦只是一个按钮激活了它;
7.
如果面对妈妈的啰嗦,我们不是去想办法让妈妈不说,而是养成这种向内看的习惯,我们就能修炼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水平层次得到提高,以后妈妈的啰嗦就不会激发我们内心不好的感受,也就是对外界这种刺激不再起不良反应,同时,我们会更加理智、智慧地告诉妈妈,让妈妈不用担心,这些都是孩儿知道的,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能尊重妈妈,尊重自己,让母女关系或母子关系更加和谐。
母亲唠叨也是为了你好,这也是爱你的一种表现,如果换做别人,她还懒得开口呢。面对母亲不断的唠叨,虽然你会很烦,但也应该对母亲有更多的耐心,把母亲唠叨的事情给做好,母亲以后自然就好很多,不会总是说你了。
母亲对孩子唠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作为母亲,总是希望自己儿女能够在各方面都做得好一些,所以难免会对孩子更多一些唠叨。而且,在母亲的眼里,无论自己的孩子多大,很多事情孩子们都可以独立处理好,但母亲还是会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叮嘱,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爱的一种表达。可是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却不懂,只觉得母亲总喜欢管着自己,让自己没有自由,所以会选择和母亲作对。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当自己很小的时候,会觉得母亲的唠叨是一种烦恼的事情,那时候的自己总是不懂得母亲的用心良苦,甚至受不了母亲的唠叨而和母亲对着干。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也很烦母亲的啰嗦,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所以经常跟母亲吵架,试图通过吵架让母亲妥协。可是,母亲并没有改变,还是一如既往。
直到自己上了大学之后,才慢慢理解母亲的不容易,才开始不再和母亲有太多的争辩,面对母亲的唠叨也懂得耐心地听,但事后是否按照母亲说的去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至少在母亲面前表现得好一点,让母亲放心一点,让她可以安心一点。特别是当自己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对于母亲曾经对自己的唠叨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可以感同身受了,因为这时候的自己也开始对自己的儿女唠叨了,也成为了当初母亲对自己的那个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