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教学法及其意义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Nunan,1989)。
2.任务教学法的的步骤
具体的任务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它们所依据的都是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概括地讲,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2)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
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1、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2、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也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3、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1、在基于任务的学习中,学生解决与他们相关且感兴趣的任务。
为了解决任务,他们需要使用正在学习的目标语言与同龄人交流。他们使用真实的语言而不是回答有关该语言的语法或词汇问题。
学生,尤其是年轻的学习者——实际上并没有觉得他们在那一刻正在学习一门语言,因为他们全神贯注于他们正在做的任务。
2、基于任务的学习特别有利于小组学习。
作为一个群体学习一门语言也是有效保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者。与他人合作并对团队中的语言充满信心是获得该语言的关键步骤。
此外,从同伴和老师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会增加学习和与他人交流的信心和动力。
3、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加深。
因为他们学习语言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询问他们的爱好和偏好是个好主意。
任务例子
1、创建演示文稿;
2、 制作视频或短片;
3、 写一段文字,例如时事通讯文章;
4、 表演小品;
5、 创建一个原创游戏,包括写下游戏规则、玩游戏和评估游戏;
6、找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计划即将到来的旅行或收集丢失的信息。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比如,采用老师讲课的方法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授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这是学校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
当然具体讲课的方式方法有许多,讲课可以采用老师完全讲解为主,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参与教学。又比如,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等等,都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几种实用的初中英语教学法 。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翻译法也叫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在课堂里,教师借助语法进行教学,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其主要特点有:1.教材所选的材料是“规范”的语言。 2.教学语言大部分是学生的母语。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语法并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翻译法曾盛行于欧洲大陆,至今还有部分人将这种教学法投放到小学英语教材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因为翻译法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直接法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当时欧洲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深感翻译法滞后于外语教学,便发起了一场教学改革运动,直接法便应运而生。它的主要特点是: 1.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外语。 2.强调口语和语音教学。 3.注重实践练习,培养语言习惯。 4.通过句型教学,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计划地学习实用语法,发挥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5.采用各种教具,广泛运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6.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实用性和安排上的循序渐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人交流,迫切需要掌握口语,更迫切需要学生摆脱“口语障碍”。因此,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教师教学法的选择,不能不考虑直接法。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也叫句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二战前,美国的外语教学仍使用翻译法。二战爆发,美军急需听说能力较好的大批外语人才随军。由此,听说法便出现了。其特点是: 1.新课内容以会话形式展开。 2.用模仿、记忆、重复等方式学习,以养成语言习惯。 3.语言结构按序排列,依次教学。 4.句型结构反复操练,语法教学用归纳法进行类推,很少语法解释。 5.语汇量严格控制,词汇依赖上下文来学习。 6.重视语音教学。 7.大量使用视听设备和语言实验室。 8.对学生成功的反应立即予以强化,尽量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9.按听、说、读、写的顺序安排教学。 10.强调第二外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从听说法的特点来看,当今的小学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听说法,从听说入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读和写,将外语和学生的母语作比较,使学生意识到母语与外语的文化差异。
(四)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产生于60年代,是依据卡鲁尔(J,B.Carroll)、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论,乔姆斯基(N.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提出的。其特点是: 1.通过系统的、有目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 2.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自身的母语知识,与所学外语进行对比,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 3.把语言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衔接起来,创设良好的语境进行教学。 4.听说读写并进,以促进各种感官同时运动。 5.教学顺序由语言能力到语言表现,先建立起必备的认知结构,了解一定的语言规则,再创造条件让学生应用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认知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解、能力培养、综合运用三阶段的学习。因此,认知法被许多语言教育家和教师所接受,并用于小学英语教材编写和具体教学中。
(五)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舍尔(J,T.Asher)提出,他强调通过身体动作学习外语。其特点是: 1.从充分理解性的“听”自然过渡到“说”。 2.借助全身动作发展理解能力。 3.通过教师熟练的指令,训练学生掌握词汇、语法结构。 4.在大量输入之后,让学生自然地开口说话并付诸行动。 全身反应法以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动作来理解语言,用大量输入来激发学生开口。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形象化、课堂教学动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