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调剂品,可以慰藉人们的灵魂,平衡人们的心理,从而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的孤独和处境的可悲,帮助人们在痛苦中丰富自己的怜悯心,从而与其他的孤独的心灵“心心相印”。还可以启迪人类发现并享受孤寂灵魂中的诗意和诗情,把人类从过于现实功利的境界中提高出来,趋向美,并达到一种艺术境界,使得整个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调解。有多少人受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鼓舞,在生活道路上自强不息。又有多少烦闷不安的人会听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从中受到一次次灵魂的净化,一次次情操的升华,进而焕发出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建设大同世界的无穷力量。创作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家们就是司理人类精神调剂的精神工程师。
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其实是三驾马车并开。科学技术保驾护航人类的物质文明,社会科学教育影响人类的政治文明,而带给人类美的享受和精神提升的,非艺术莫属。
艺术对人类社会的具体作用,可以大致体现为三点:。
第一:关于审美和爱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一旦有了感官之美,就更容易接近真善,更容易由美想到爱,发展出对大自然和人类同胞的共情,从而对外界表达爱意、实践善行。当我们看到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扬州八怪、山水花鸟工笔人物时;当我们吟诵一首唐诗宋词,领略三国赤壁、金陵十二钗时;当我们听见那一曲高山流水或二泉映月时……我们不但感受到了美的陶醉,更激发了一种或宁静闲适、或杀场浩荡、或超然物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与骄傲,沉醉其中,我们不知不觉就愿意身体力行,把艺术作品中那种风花雪月的温柔、精忠报国的仗义、谦谦君子的温润,传递给身边人。这就是美的教化作用。这种潜移默化地美育,使得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如何去爱,而这一切的教育过程,却是轻松愉悦,丝毫没有啃书本做习题的枯燥劳累。
第二:艺术沟通了不同文明,让人类世界走向大同。我们都知道:不同民族、宗教、国度之间,地域不同,肤色迥然,信仰有异。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沟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国家之间,我们交流谈话时,需要借助同声传译;我们把先进的科研成果、专利贡献给世界时,需要借助文本翻译;就连我们出国商务或旅行时,至少还要办理签证、兑换外币呢。但是,谁可曾见过一个中国人在观赏梵高的《星空》时,需要把画作翻译一下?谁曾听说,当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聆听我们的《梁祝》时,会需要一个“不同国别艺术转换器”?谁会相信,当我们炎黄子孙和西方绅士坐在一起,马头琴、古筝、钢琴、小提琴演奏轮番登场时,我们彼此会鸡同鸭讲,听异域乐音如同听天书一般,需要互相翻译还是帮助?这一切说明什么?说明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可以跨越种族、党派的不同甚至纷争,而使得彼此心心相连。如今地球村的时代,开放包容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艺术,是天然的礼物,能够使天涯同生光荣,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三:艺术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许多科技领域,少不了艺术的身影。他们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古代的金字塔,既可以说是一件伟大的建筑艺术品,但其中又饱含着古代人类科学技术的结晶:塔身,塔高,皆有严密精巧的数学计算;比萨斜塔,是人类建筑史上旁逸斜出的独特艺术产物,然而,“斜而不倾”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数学逻辑;钢琴的音色美如天籁,但是其88个琴键的共振,有着物理学的精髓;乔布斯打造的苹果手机,尽管是严肃高精尖的科技通讯产品,但谁能否认:苹果界面的简约和人性化舒适设计,没有一丝平面设计艺术的亮色?
艺术,是一种没有条条框框约束的自由无国界软实力,无论是在讲求自由博爱的西方,还是在历来讲究柔能克刚的汉文化中,艺术,都是无法替代的,上天赐给我们人类社会的礼物。唯有精心珍惜,好好保护,才能让其发挥最大价值。
很多这样的音乐,在我的印象中古典音乐都比较安静,有时候心情很浮躁就适合听一些古典音乐,不仅净化心灵,还提升审美。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古典乐曲,什么《卡农》啊,《高山流水》啊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学习古代的戏曲文化,还能让内心沉静下来。有时候很多轻音乐也有同样的效果,例如《梦中的婚礼》,虽然不算是古典音乐,但听起来也能让人很放松,是一首很浪漫的音乐,《安魂曲》,尽管有唱诗班的特色,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这种情绪可以是,或悲伤的,或悔憾的。这是一种带你走向自我内心世界,想要跟随它的旋律而思绪飞扬的情感体验,所谓“安魂”,不过就是带你深入每一个音符,让我们在律动里感受自己灵魂的“春夏秋冬”,它给我们讲述的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演绎着的是我们人生的历史与转折,为所有迷茫的人提供安魂的慰藉,不管是痛苦,还是悲伤,一切都会过去,受过伤的人,我们都要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可以安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了,而是安静的祈愿,温暖每一个灵魂,不让其冰冷,而且这力量无穷。
另外,想要推荐的是贝多芬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他的每一个成就都藏着自己的“安静”,这份情怀是无人能及的,还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样出色,其音乐中的核心思想不过是安静的力量。对啊,他的好多极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完成的。就拿他的《月光曲》来说吧,这就是他在身体和灵魂受到同时打击而做的成果。这里面的安静力量,在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就可直达我们的心底,而不仅仅是感觉上的生理反应。好像,这种安静是孤独的;好像,这种安静又是我们共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水墨文化流传至今,而在水墨画中我最喜竹,今日看到了姜子龙老师的墨竹“风雨慰我心”心有所感。
姜子龙老师习画三十余载,竹子的枝梢末节早已印在姜子龙老师的心中,姜子龙老师画法成熟老练,一气呵成。我想只有心中有竹,从心爱竹,而才能下笔如有神。
这幅“风雨慰我心”画构稳重,然而却又与以往的竹画差别很大,都知道水墨画都是近处写实远处抽象,然而江子龙老师这幅作品则恰恰相反,浓墨用的中锋笔与侧锋笔,刚柔并济,而用淡墨破墨的手法来凸显出了大雨的雨滴的,用了点染的笔法显出竹枝与竹叶的韵道,也显出了风的猛烈,整幅画作湿气很浓也正应了“风雨慰我心”的名字。正是这恰恰相反的手法及表现了心境也又与“风雨慰我心”不相而合。
风雨天在我看来心情是糟透了,可在姜子龙老师看来却是慰藉。画作实在是巧妙之极,造诣也是炉火纯青。 整幅画作通过风雨来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人生在世,哪有一帆风顺,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使我们愈发坚实,厚重,才会使未来的道路宽阔明亮。这风雨或许只是人生道路上寂寞时的一点慰藉罢了。这竹如人,这画意境深远。
这画是一个人的心境,也是一段岁月的感悟。作者:楚歌。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言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面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然而,艺术与普通的游戏在文化形态上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文化的社会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被认真关注的必要。
什么是艺术,艺术与人类的其他文化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目前似乎谁也不能够明确地给予回答。本文从人的主观行为的功能范畴及其所创造出的文化构成入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一,人的主观行为的三种基本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主观行为,可以根据其基本的功能范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所从事的基本生产劳动,如寻找、采摘、捕获和种植食物,修造居所,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须用品等等,都属于基本生产劳动。如果没有基本生产劳动所获得的基本生活资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无法维持。第二类是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进行的基本社会生活,如做饭和洗衣、生殖和养育后代、社会交往和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须的活动等等,都属于基本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基本社会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同样无法健康维持。第三类是为了消耗人体自身多余的体能和精力而进行的娱乐游戏活动,如唱歌,跳舞,写诗,听戏,踢球等等,都属于娱乐游戏活动。离开了娱乐游戏活动,人的基本生命活动仍能够正常维持。
二,艺术是娱乐游戏的一种方式
艺术是人的一种主观行为,这种主观行为属于娱乐游戏的范畴,这似乎是人们的共识。因为,离开了任何形式和内容的艺术活动,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都是能够正常维持的。那么,是不是人们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显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鸟窝、摸鱼、斗蛐蛐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不能称为艺术。而弹琴、作诗、画画、唱戏等等许多与之类似的娱乐游戏活动就能够称为艺术。这是人们的共识。尽管不能够把娱乐游戏活动都称为艺术,却能够把艺术确定为娱乐游戏的组成部分,确认为娱乐游戏活动的一种方式,这在逻辑上是不会有问题的,也似乎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三,什么是艺术
然而,对于人类所有的娱乐游戏活动,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确地称为艺术,又把其余的哪些明确地称为不是艺术呢?目前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明确地回答。但是,问题还远不止于此。如,对于画画这种娱乐游戏活动,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能够称其为艺术。然而,是不是对于所有的画画活动都能够称为艺术呢?同样都是画画,老画家的绘画就能够称为艺术,这似乎是没有疑问的。随便一个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能够称为艺术吗,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赞同的。只有当小孩子的“信手涂鸦”达到了“一定水平”,人们才会称其为艺术。那么,小孩子的“信手涂鸦”的水平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称为艺术呢?这又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据说美国的一只黑猩猩会“作画”,人们给它纸和笔,它能够“饶有兴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画”来。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画”也称为艺术,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赞同了。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呢?或者说,从理论上讲,究竟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四,人的主观需求
人的主观是以人的“自我”形态为根据的,人的“自我”形态是以人的观念文化形态为根据的。人以“自我”形态为根据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需求行为,称为人的主观需求。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主观需求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快乐感觉;当客观事物不能够满足人的主观需求,或是损害了人的主观利益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痛苦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主观需求得不到客观事物的及时满足及经常被某些客观事物损害自己的主观利益而产生出许多的痛苦感觉。可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为内容,就是追求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需求的满足和拒避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利益的损害。然而,这种追求或拒避又经常会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够如愿,这就使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主观上总是因许多事不能够如愿而存在着许多的缺憾,这种主观缺憾总使人持续地沉浸在痛苦感觉之中而令人总想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