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x0d\x0a \x0d\x0a新时代需要什么人才\x0d\x0a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x0d\x0a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x0d\x0a在21世纪里,现代企业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体上优秀,或只拥有某方面特质的“狭义”的人才,而是能够全面适应21世纪竞争需要的,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广义”的人才。如果把20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特质与21世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大致可以得到下面这张反差强烈的对照表:\x0d\x0a\x0d\x0a20世纪最需要的人才\x0d\x0a\x0d\x0a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x0d\x0a\x0d\x0a勤奋好学\x0d\x0a\x0d\x0a融会贯通\x0d\x0a\x0d\x0a专注于创新\x0d\x0a\x0d\x0a创新与实践相结合\x0d\x0a\x0d\x0a专才\x0d\x0a\x0d\x0a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x0d\x0a\x0d\x0aIQ\x0d\x0a\x0d\x0aIQ + EQ + SQ\x0d\x0a\x0d\x0a个人能力\x0d\x0a\x0d\x0a沟通与合作能力\x0d\x0a\x0d\x0a选择热门的工作\x0d\x0a\x0d\x0a从事热爱的工作\x0d\x0a\x0d\x0a纪律、谨慎\x0d\x0a\x0d\x0a积极、乐观\x0d\x0a\x0d\x0a并不是说20世纪强调的诸如勤奋、踏实等人才特质就不再重要,事实上,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同样会以这些最为基本的个体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只不过,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x0d\x0a1.融会贯通者\x0d\x0a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学生就懂得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的道理。勤奋学习本身是很好的,但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勤奋学习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获取特定的文凭或优越的成绩。一些学校和老师也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培养“考试机器”上面。甚至有辅导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考前尽量背知识点,考完就尽快忘掉,不然,你们无法应付接踵而至的繁重课程。”\x0d\x0a那么,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我提出了学习的四种境界:\x0d\x0a1. 熟能生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x0d\x0a2. 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x0d\x0a3. 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x0d\x0a4. 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x0d\x0a融会贯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21世纪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应对自如,善于思考、推理和应用的人才。\x0d\x0a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一些软件公司招聘研发人员的时候,除了要考察应聘者的基本编程能力、算法知识和项目经验以外,还经常用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思维挑战题”(例如:“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的?”“请评价一下你刚刚使用过的电梯的人机界面。”)。这些题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智力测验”或“脑筋急转弯”类的试题,它们的真正目的是要测试应聘者在独立思考时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如果一个应聘者回答出了好几种答案,那更加证明了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回答不合逻辑,或干脆答不上来,抑或在回答后一口咬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就算他在学校考试时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会怀疑他是不是一个只会背书和考试,而不善于灵活应变、融会贯通的人。\x0d\x0a 2.创新实践者\x0d\x0a现代社会离不开创新,因为无论是对一个社会还是对一个企业,创新都是唯一能够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创新以及由创新引发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所能够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重复性劳动所能创造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现代企业都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最核心位置,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把自主创新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x0d\x0a但是,科研领域和产业界往往会有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倾向。许多研发成果只是片面地追求“科技领先”或是“概念独特”,许多研究员只是追求发表论文而不考虑创新的结果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被大多数用户接受。\x0d\x0a例如,1996年我在SGI公司领导一个研发团队开发了一个非常酷、非常棒的三维浏览器,也赢了很多大奖。但当时我们只顾埋头创造,却没有做好市场分析和调查,看一看这么酷这么棒的浏览器在市场上到底能否被普通用户接受。结果,因为该产品没有市场,这个创新无法为公司创造任何价值,我们的产品等于白做了。我们不得不把部门卖掉,解散了部门里的100多位员工。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之一,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败。\x0d\x0a从这个惨痛经验的教训就是: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MIT被采访时,有人问我如何用一句话来激励MIT的学生。那时我刚经历了SGI的失败,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新”才去做一件事,而要看它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究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被用户所接受。\x0d\x0a反之,在实践过程里,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重复性的工作,而应当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不忘创新,我们的实践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和激情,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x0d\x0aGoogle公司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就非常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当年,当这两个斯坦福大学的神奇人物将创新的网页排序算法与方兴未艾的网络搜索实践结合为实力超群的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创新和实践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字眼就在Google深深扎下了根。即便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两位创始人也不会忘记发明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来为工作增添些乐趣。有一次,拉里·佩奇自己动手,将装有自己开发的测试程序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可以遥控的玩具车上,然后蹲在地上,指挥着自己的测试车跑遍公司的各个角落——其目的竟然是为了测试公司内部的无线网性能。\x0d\x0a创新引导实践,实践支持创新。实践和创新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只懂得力学原理的人和只知道铺砖叠瓦的人都无法独立建起一座摩天大厦一样。同样的,在新的世纪里,也只有那些善于将创新和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x0d\x0a3.跨领域融合者\x0d\x0a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来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x0d\x0a事实上,跨领域、跨专业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社会在各专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之后,就势必会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协作与集成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设在传统学科分类体系看来,人们已经创建的知识门类有1000种,那么,将这1000种知识门类两两结合,我们就可以得到1000000种潜在的可能性,其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引发一次技术或生产力的变革,有可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如果考虑三种知识门类的合成,那么,这种可能性就会增长到1000000000种——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机遇与挑战呀!\x0d\x0a具体说来,以计算机科学为例,人们已经分别将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生物学、建筑与土木工程、戏剧、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门类结合,开创出了用户界面设计、计算语言学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如下表所示):\x0d\x0a\x0d\x0a计算机科学\x0d\x0a\x0d\x0a统计学\x0d\x0a\x0d\x0a数据挖掘\x0d\x0a\x0d\x0a概率论\x0d\x0a\x0d\x0a机器学习\x0d\x0a\x0d\x0a心理学\x0d\x0a\x0d\x0a用户界面设计\x0d\x0a\x0d\x0a语言学\x0d\x0a\x0d\x0a计算语言学\x0d\x0a\x0d\x0a经济学\x0d\x0a\x0d\x0a计量经济学\x0d\x0a\x0d\x0a生物学\x0d\x0a\x0d\x0a基因分析\x0d\x0a\x0d\x0a建筑与土木工程\x0d\x0a\x0d\x0a计算机辅助设计(CAD)\x0d\x0a\x0d\x0a戏剧\x0d\x0a\x0d\x0a数字娱乐\x0d\x0a\x0d\x0a机械与自动化\x0d\x0a\x0d\x0a机器人学\x0d\x0a\x0d\x0a??\x0d\x0a\x0d\x0a??\x0d\x0a\x0d\x0aEDS的研究院甚至做出了大胆的预测:“未来的CIO不再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而是Chief Integration Officer(首席集成官)。”\x0d\x0aGoogle的成功其实也是“跨领域合成”。可能许多人会认为Google一定在信息检索(也就是“搜索”)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实际上,早在Google成立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世界领先的信息检索公司Lexis-Nexis。Lexis-Nexis可以说是信息检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头羊,二十多年前就在大文本和数据库的搜索方面开发出了领先世界的产品。但是,Lexis-Nexis因为过度地专注在信息检索行业本身而错过了互联网的革命,他们没有看到利用庞大的并行计算来检索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巨大机会。相反,Google在技术上依靠着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与综合运用,反而后来居上。如果深入剖析的话,看似简单的Google网络搜索技术其实是由信息检索(如何找到最佳的信息匹配)、网络(如何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界面(如何让用户在最佳的使用体验中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采集(如何收集分散在网络各个角落的信息资源)、硬件(如何为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硬件支持)以及并行处理(如何快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任务)等技术领域组合而成的。\x0d\x0a总之,未来的工作需要跨领域的知识和实践,需要快速进入并掌控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认真学好某一门专业知识——但过于钻牛角尖可能会失去创新实践的机会。将不同专业最新的思想结合起来,做一些即有创意又可以实践的东西,这可能是最有成长空间的机会。21世纪需要的是那些既能对某个专业领域拥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又能兼顾相关领域发展,善于与其他领域开展合作的综合性人才。如果你在就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必为此过分着急,而你可以把你的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你的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x0d\x0a4.三商(IQ + EQ + SQ)兼高者\x0d\x0a不少学生认为,著名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成绩决定一切”,能否进入一流公司只取决于你来自什么学校,排名第几。当然,一般说来,来自于名校或成绩好的学生在求职时的成功几率可能更大些,但并非一定如此。在我接触的许多优秀员工中,有不少人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的普通学生。根据《隔壁的百万富翁》一书的统计,美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大学成绩只有2.9(3分相当于乙等,2分相当于丙等),并不是非常突出。\x0d\x0a其实,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只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均衡发展。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均衡,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x0d\x0a1. 高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前面谈到的融会贯通、创新时间、跨领域思考都是“二十一世纪”高智商的代表。\x0d\x0a2. 高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x0d\x0a3. 高灵商(SQ, 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x0d\x0a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中和一位中国大学副校长讨论学校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智慧的人才,而我认为除了智慧之外,学校必须培养好人品和有团队精神的人才。好人品就是“灵商”,团队精神就是“情商”。因为大学四年既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也是学生最容易被误导的四年。如果只重视培养智商,则走出校门的人才很可能成为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畸形”人才。最新的耶鲁大学的"彩虹计划"也证明了用情商测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表现比用高考成绩(SAT)预测的效果好两倍。在"彩虹计划"中,耶鲁大学的学者测试了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例如"你来到一个酒会,如何认识新朋友?"或"你需要搬家,如何说服你的朋友帮助你?",还有识别人的感受、感觉、情绪等的能力。\x0d\x0a所以,我建议在校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项目合作、暑期实习等各种机会,培养自己在情商、体商和灵商等方面的潜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x0d\x0a5.沟通合作者\x0d\x0a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19世纪的国家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0世纪的企业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21世纪的青年不学会沟通无法生存。”国家的合作是外交,公司的合作是商业协议,人与人的合作则可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公司的。所以,要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x0d\x0a印度著名企业Wipro的首席执行官保罗曾说过:“我可能早上和一个美国人合作以便更好地与某印度公司竞争,中午向一个中国人下订单,下午和一个法国人签约,晚上把产品卖给英国人。我们能把任何工作移到任何国家。今天的人才不但要适应这种国际产业链中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上进和沟通的能力。”\x0d\x0a沟通与合作能力是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上一节所讨论的“情商”其实就包括了沟通与合作能力。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情商的沟通合作者”,因为几乎没有项目是一个人可以做出的。因为跨领域的项目会越来越多,所以每个人必须和别的领域的人合作。因为公司会越来越放权,所以每个人必须主动地与人合作,而不是等老板来分配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他孤僻、自傲,不能正面地与人沟通,融洽地和人合作,那么他的价值将大幅度下降。\x0d\x0a高效能的沟通者善于理解自己的听众,能够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与听众交流,能够把复杂的信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今天,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信息,而是你是否能合适地用易理解的方式表达这些信息,用说故事的方法来取得共鸣。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我认识不少从事“企业架构设计师(Enterprise Architect)”的工作的朋友。这个高薪的职位其实就是“能说会道的工程师”。有一位架构设计师说:“会做工程师的人很多,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工程师——他能到一个不懂技术的客户面前解释一种新的技术,说明这技术对客户有哪些好处。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才那么抢手。”\x0d\x0a高效能的合作者善于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恰当定位,能快速分清自己和其他团队成员间的职责与合作关系,并在工作中积极地帮助他人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x0d\x0a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惟其如此,人才和人才所在的团队才能表现出足以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价值。而发挥特长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最爱。做自己热爱的工作,不但会更投入,更快乐,也会因为投入和快乐而得到最好的结果。\x0d\x0a可惜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今天的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最热门或收入最丰厚的工作,而不管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项工作。人人都需要钱,人人都希望有更多的钱。希望有钱不是坏事,但是一个仅仅为钱工作的人所能发挥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凡是都会想“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人还可能因为缺乏动力或动机不纯而做出错误的决定。\x0d\x0a我更认可的是那些真正自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因为只有做自己热爱的工作,才能真心投入,才能在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激情和欢笑。我想,后一种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人,他们最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最大的成功。有一位美国朋友把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这句话道出了“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的真谛。\x0d\x0a前一阵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华人经理来应聘一个资深职位。虽然他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很强,但我们还是拒绝了他。下面是我根据所有面试官的评语对他所做的总结:“他很希望离开目前的公司,但他没有任何的理想或激情。他不在乎今后做什么项目,只是一直追问待遇、职位、权力等问题。他如果只想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并在每月拿回家一个沉甸甸的薪水袋,那么,他绝对不适合在我们公司工作。”\x0d\x0a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还在斯坦福读博士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对话,目的是探讨为什么斯坦福的博士和博士后的表现在给人的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差别。\x0d\x0a拉里:“我们的博士后也都是毕业于各名校,但是为什么总是表现得不如博士呢?”\x0d\x0a谢尔盖:“是啊,而且著名的研究几乎都是由博士做出并发表论文,很少看到什么突破性的工作是博士后做出来的。”\x0d\x0a拉里:“难道是读了博士以后,人就变笨了吗?那我们还是别读了吧。”\x0d\x0a谢尔盖:“我知道了。我们的博士在进入斯坦福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有激情的题目,跟随自己喜爱的老师。”\x0d\x0a拉里:“对,而那些有经费但是没有博士生愿意做的项目,教授只好聘请博士后来做。”\x0d\x0a所以,这又是一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例子。\x0d\x0a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着自己将来能拿多少薪水,那么他的成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他能找到一个符合理想、兴趣的方向,而且又善于学习和积累,那他的前途就无可估量了。要想找到自己的激情,我建议你首先找到你的理想,树立人生的目标以及各阶段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认真的规划,有可实现、可度量和可评测的愿。然后,寻找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喜爱的工作。如果你对兴趣不确定,那就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多多尝试。\x0d\x0a7.积极乐观者\x0d\x0a沉默不一定是金,谨小慎微也不一定总是为人处世的经验之道。在机遇稍纵即逝的21世纪里,如果不能抱着乐观的态度,主动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机会也许就再也不会降临到你的身边,如果不能主动让别人了解你的能力与才干,你也许就会永远与你心仪的工作无缘。\x0d\x0a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分共享,个人能力得以充分释放的世纪。千百年来,人们很少能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选择的机会,也很少能像今天这样可以如此充分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而不是缄默谨慎、被动接受。\x0d\x0a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中,我提出了积极主动的三个重要性以及培养积极进取精神的各种要素:\x0d\x0a1.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x0d\x0a2. 沉默不是金: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学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观点。\x0d\x0a3. 不要等待机遇,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坐等机遇上门,因为那是消极的做法。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力。当机遇尚未出现时,除了时刻准备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不能总是守株待兔,等着机遇上门。\x0d\x0a积极主动的人总有无穷的创造力。当Google决定在中国各高校成立Google Camp(Google俱乐部)的时候,主管该事情的工作人员来跟我讨论相关事宜,以及如何启动。而我对自己此前在全国20多个高校巡回演讲时遇到的一些非常积极主动的同学印象深刻。我马上想起当时有一位北航的学生曾寄一份电子邮件给我,希望Google在北航做一个俱乐部。我也记起在浙大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社团曾主办我的演讲,他们做得非常出色。我还记起在南大设计并发起用“六度空间”来寻找我的那四位同学。于是我就跟我的同事们说,你们应该直接去找这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是最积极主动的,是符合Google精神的,他们一定会提出很多想法,会成为我们Google Camp的骨干。数月后,这几位同学不但为Google Camp提出很好的意见,而且还在Google实习,开发出了Google Camp推向二十多个高校的计划,甚至可能成为Google的员工。他们的积极主动让他们脱颖而出,也让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培训机会。\x0d\x0a对于积极主动,可能最大的担忧就是“如果失败怎么办”。这里,我希望提醒各位同学:“半杯水是半满还是半空,主要看你是在倒水入杯还是出杯。”希望每位同学都是不断倒水入杯的的乐观人。因为,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失败与挫折。在21世纪里,环境因素时时刻刻都在改变,这更加增大了失败的几率和风险。畏惧失败的人会在失败面前跌倒,并彻底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而乐观向上的人却总能把失败看做自己前进的动力,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善于把失败看成是提高自己的最好机会。显然,乐观向上的人更容易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容易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走向成功。最近有人提出在以上“3Q”之外还要加一个“AQ”。AQ代表adversity quotient,也就是面对困难的能力。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我们确实需要高AQ的人才。\x0d\x0a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为他的朋友题字时,写的是“多想一二”。其中的意思是说,人生不如意处十之八九,要多想余下那一二得意之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难得的成功要极度珍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个乐观的头脑。\x0d\x0a至于那些“十之八九”的失败和挫折,不要过于在意,也不要悲观和失望,而要鼓起勇气,从失败中学习,从失败中完善自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工作经历中就不乏失败的例子。前面提到过我在SG。
EXIS-NEXI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为法律研究提供全文检索的联机服务系统之一,始建于1960年,由美国俄亥俄州律师协会发起,该州的DATA公司负责技术开发。1968年美国MEAD公司合并了DATA公司,成立了子公司"LEXIS-MEAD DATA中心"。最初的数据库只包括俄州和纽约州两个州的州判例和相关的联邦判例及制定法。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LEXIS检索数据库可以全面提供美国最近50年的判例全文,包括早期如1700年的部分判例;完整的联邦和各州的制定法;大量的联邦和州的行政法律规章;丰富的二级法律文献资料,如法律百科全书、法律重述、100多种法律期刊。NEXIS是LEXIS的合作伙伴,它是全球最大的提供新闻和商业出版物全文的数据库。除此之外,LEXIS-NEXIS检索数据库还提供有关金融、会计、数学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全文资料。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集团的历史和背景,我们是一个家族式公司,成立于1928年,最初是商业印书商,之后成了期刊专家,我们主要从事科技和医学期刊的读物,很荣幸能够从1999年开始在中国建立分公司,我们在英国、美国都有办事处。我们为英国、美国、中国的50多家出版商四百多种期刊提供服务,我们的服务主要包括编辑、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图表、单色彩色印刷、装订、发行、管理、网页开发、营销、客户调研、版权和授权。我们在出版和印刷方面的合作伙伴有自然杂志、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等,因为我们在英国、美国都有公司,而且我们也逐渐的发现这些外国人对于在中国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希望通过我们了解中国。我们作为代理机构也和他们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我们在内容提供者、内容购买者、研究者、大学教授之间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帮助美国和英国的出版商,首先是评价印刷版,还有低价原版重印期刊,还有通过国家科技图书馆或者通过CALIS进行合作。还有一些其他的途径用来帮助美国和英国出版商,比如在中国进行营销和调研,比如我们会访问图书馆,参加图书博览会,或者组织他们到中国访问,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中国的状况。从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同中国版权授权机构进行的合作,比如地质科学世界、世界银行、美国医学会。我们帮助中国订阅者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可以让订阅者永久使用他们订阅的内容,我们会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即使订阅期已经到了,同时还能够获得他已经订阅的内容;第二更新IP地址,如果一个机构或者图书馆IP地址有变化,我们会告知出版商,
保证机构能够正常使用,如果纸版期刊丢失的话我们会帮助他们查找,如果终端用户在在线使用上有任何问题可以向我们咨询,我们帮他解决,带中国设本地服务器,加快连接速度。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我们的订阅者。
第二部分内容,中国英文期刊出版商如何在国际上销售期刊。1980年之前,中国只有一本英文期刊,叫做中华医学杂志,现在中国出版的英文科技、医药类期刊达到188个,这些英文期刊主要是由大学、学协、研究机构和一些其他组织出版的,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从外国的商业出版社或者数据集成商进行合作,还有加入外国的数据集成商,还可以同外国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我知道中国有21个期刊同外国出版社进行合作。第二种方式同销售或者同营销代理合作,随着越来越多外国学者对中文越来越感兴趣,可以向他们推广中文文献。在全球化环境下管理版权和许可有以下几方面好处:首先可以创造更多收入,能够提高生产力,可以更容易的获取内容,而且能够保护品牌和比较敏感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客户的购买习惯,同时也能够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增加你对客户合作的一致性。
第三部分内容,全球环境中管理版权和许可,四种办法可以管理版权和许可:
第一种办法,创建自己的系统处理所有版权和许可的要求,首先可以在出版商层面保证被授权的管理,而且能够满足客户、出版商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追踪和管理版权,融合到一个传递系统当中,同时也可以手动或者电子处理用户需求,而且需要了解版权法,制订相关的政策规定。
双方含义不同。
Lexis是词汇的意思,lexeme是词位的意思。
莱克西斯 美国米德数据中心〔Mead Data Central〕开发的一套计算机辅助法律查询系统。它提供包括联邦与州的判例、制定法、行政法规及二次法律文献的在线查询服务。由英国巴特沃斯(电子出版)公司〔Butterworth (Telepublishing) Ltd〕1980年投放于联合王国的法律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即数字化的法律图书馆。它包含大多数法律图书馆中有关联合王国、欧盟、英联邦以及其他外国的法律材料。莱克西斯还包含许多从未加以报道的案件,这是它超出一般法律图书馆之处。
法学院在吉大内部是很牛的
你可以去法学院的主页看看吧
吉 林 大 学 法 学 院
吉林大学法学院建院于198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法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吉林大学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国仅存的未停办的两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其办学历史则始于1948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现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重要地位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法学理论、刑法学和民商法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与经济学院联合培养的法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法学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刑法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在国内拥有广泛影响;民商法学是学院具有多年学术积淀和特色的优势学科,拥有一批发展潜力大、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此外,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也是学院深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学院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法学、国际法学和法律硕士10个学位授权专业。学院现设六个教研部、《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社以及英美法律研究中心、欧盟法律研究中心、东亚法律研究中心、德国民商法研究中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研究中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研究中心、WTO与中国法制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77人、硕士研究生1509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专科生260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留学生2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26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2名)、副教授20名。已取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7%。学院荟萃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法学专家学者。著名法学家、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于2003年6月3日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在瑞典伦德大学召开的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1届世界大会上,张文显教授当选为协会新一届执委会的唯一的中国执委。在国家教育部首次评选的100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中,姚建宗教授被评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以蜚声中外的学者邓正来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专家教授成为法学院开拓进取的中坚力量。
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迄今共编写系列教材3套80多种。1980年以来,学院教师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40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50多部著作、教材和20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有近40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司法部法学教材优秀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目前,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6项,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4项,司法部项目4项,其他基金项目61项。
学院历来重视与国内外进行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分别与日本、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美中法律交流委员会合作举办了“美国法讲习班”(1985年、2000年),与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人权研究机构联合举办了首届“北欧-中国国际人权法教师研修班”(2001年);举办了“海峡两岸法学教育研讨会”(2000年)、“面向21世纪民商法发展研讨会”(2001年)、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2002年年会等。学院还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主持“当代法学名家讲座”系列,在国内外法学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院具有良好学习与研究条件,努力 创建全国一流的法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基地。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不断更新的中外文法学图书资料;建立了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立了法学理论 学术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www.legaltheory.com.cn),并建立了外文法律文献资料数据库,可查找LEXIS-NEXIS等数据库中的英文学术论文。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还主办了《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杂志以及《法理学论丛》、《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等系列出版物。
这里是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沃土!
这里是公正法官、雄辩律师、渊博学者、杰出政要的摇篮!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lexis%E5%85%AC%E5%8F%B8%E5%92%8Cnexi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