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耳郭的外面有一个大孔,叫外耳门,与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状,有收集外来声波的作用。
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长约2.5~3.5 cm,其皮肤由耳廓延续而来。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软骨组成,内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质构成。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约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耳朵是五官其中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它除了掌管听觉外,也兼具保持身体平衡的机能。
耳朵体积虽小,但接触空气的面积大,热量容易散发,且“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因此冬季外出一定要给耳朵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其快速回暖。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因此耳又叫位听器。也有人将外耳和中耳列为位听器的附属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两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肤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体,腺体的分泌物和耳毛对外界灰尘等异物的进入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扩展资料;
正常人的耳朵大约可分辨出40万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动氢分子直径的十分之一。当声音发出时,周围的空气分子就起了一连串的振动,这些振动就是声波,从声源向外传播。
当声音到达外耳后,通过耳廓的集音作用把声音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厚度和纸一样薄,但却非常强韧。当声波撞击鼓膜时,即引起鼓膜的振动。耳蜗里有数以千计的毛细胞,它们的顶部长有很细小的纤毛。
在液体流动时,这些细胞的纤毛受到冲击,经过一系列生物电变化,毛细胞把声音信号转变成生物电信号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把送达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产生了听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
人的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以及听觉神经系统各个部分。
外耳:外耳由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构成,其功能是收集外界声音并放大,然后将声音传送至中耳并且能够辨别声音的来源方向。中耳:中耳实际上是一块含气腔,由三块听小骨构成,其功能是放大声音并将声音信号传送至内耳,同时中耳能够平衡中耳腔和外界之间的气压减轻外界的巨大声音或突然发生的声音对内耳的影响。内耳:相对于外耳和中耳来说,内耳的构成比较复杂且精密,内耳的功能是放大微小的声音并调节全音域的声音大小;对传送过来的声音进行精细的分析并将之转化为神经听觉神经系统:听觉神经系统包括听觉神经和大脑听觉区,听觉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放大及分析声音中的特殊信号,并将声音传送到大脑做最后的分析和理解。
人的耳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及内耳。
外耳:主要包括耳廓及外耳道。外耳道呈”S”,长度为2.5—3.5CM。因为耳道有弯度,所以耳机在耳朵内不掉出来。比如扭头、跑步、蹲跳等,耳机都不易掉落。生理功能主要包括:收集声音、声源定位(声音传进双耳的时间差与强度差)、传导声音到达中耳、对声波的增压作用。
中耳:中耳结构中,主要有三块骨头(锤骨-砧骨-镫骨)即听骨链。鼓膜是有一个反光区的透明膜,起到保护中耳的作用,以防水、虫子等进入中耳。
内耳:内耳结构主要由耳蜗和前庭组成。内耳主要作用是换能,将中耳传进来声音震动转换成生物电。
主要功能:
人的双耳位于头部两侧的颞区。它的主要功能依赖两个重要器官完成:一个是接受外界传入声音的听觉器官——耳蜗和与它连接的听神经(又称耳蜗神经);另一个是协助身体维持平衡的器官——前庭和半规管,与它们相连的是前庭神经。把感觉信息传到大脑的听神经中枢和前庭神经中枢。这一系列的装置。所以,完成耳部功能的神经又简称为位(觉)听(觉)神经系统。
听觉器官是一个非常灵敏的传声器,它不仅能感受到声音,还要对声音讯号做出具体的分析,比如:声源的方向、声强的大小、音质的好坏、频率的高低等等。例如:一个有经验的列车巡查工人,可以通过列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和金属被敲打后发出的声音判断机器是否运转正常、故障的所在部位。另外,人类在日常社会活动中,需要通过语言的声音彼此互相往来、交流思想、共同生活。更不用说欣赏音乐、享受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了。
听觉功能的产生过程很复杂,以下给予简单介绍。首先,耳廓将外界的声音收集传至外耳道内,略有弯曲的外耳道将声波不断的传至深部的鼓膜处,不同强度和不同频率的声波使鼓膜产生不同振幅的振动,连接鼓膜另一面的三个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互为链状连接,继续将声波传导至与镫骨相连的卵圆窗处,使窗内的淋巴液引起波动,刺激淋巴液内的重要结构膜耳蜗的——基底膜,而基底膜的表面有很多感觉细胞(毛细胞),它与听神经的很多细小末梢相连,声音产生的刺激信号经听神经传导到达颞部的听中枢加以分析处理。人体根据听到的声音做出相应的反应。
耳蜗的作用主要是,使声波由振动形式,转换成电活动的形式,神经,传入脑内而产生听觉,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
耳蜗:为一骨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形似蜗牛壳。此骨管内部被骨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隔成上、下两半,上半称前庭阶,下半称鼓室阶。前庭阶通向中耳的小孔,即前庭窗;鼓室阶通向中耳的另一个小孔,即蜗窗。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斜向外直达外侧壁的薄膜,称前庭膜。
扩展资料:
英国人Kemp在1978年首先发现了了耳声发射这一现象,近年来人耳记录到的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证实了耳蜗内存在着主动释能活动,此过程为生物电能向机械能量的转换,从而说明耳蜗具有双向换能器的作用。
一般认为其来源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到外耳道的音频能量。此种主动作用的生理意义在于增强基底膜对声刺激的机械反应,从而提高频率分辨力和听觉敏感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蜗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lw/%E8%80%B3%E8%9C%97%E5%9F%BA%E5%BA%95%E8%86%9C%E5%9B%BE%E7%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