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痛风,痛风,当疾病严重威胁到病人的安全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伤害。如果人们不重视引起痛风,可能会导致疾病继续给更多的人伤害。只有了解痛风的原因,对疾病的防御。
痛风是一种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盐在关节、软骨、滑膜和骨周围组织内沉淀形成结晶,从而引起非感染性炎症,也就是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的症状
1、早期症状,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而无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等临床表现。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较痛风高。急性痛风的发作在持续高尿酸血症后20~40年,其10~40%患者在第一次痛风发作前有过一次或数次肾绞痛发作史,也有患者出现如蛋白尿、血尿,显微镜下白细胞尿。但诊断痛风应有尿酸盐沉着和组织炎症反应,而非仅有高尿酸血症及/或肾结石。据研究表明,大部分病人终生停留于高尿酸血症,仅小部分发生临床痛风。
2、间歇期症状,指两次发作之间的一段静止期。大多数患者一生中反复发作多次,有些患者发作一次后从未再发。多数患者发作间隔时间为六个月至一年。少数患者间隔时间可长达5~10年。在未用抗高尿酸药物治疗的患者,发作次数渐趋频繁。病程越是晚期,常累及多关节、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缓解慢。在间歇期仅根据病史和高尿酸血症诊断比较困难,但抽取跖趾关节液体,如果能找到尿酸盐结晶,有助于医生作出诊断。
3、晚期症状,体内会有尿酸结晶沉积在软骨、滑液膜、及软组织中,形成痛风石,而且血中的尿酸浓度越高,患病的期间越久,则可能会沉积越多的痛风石,可能会影响血管与肾,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并造成不易排泄尿酸的恶性循环,令痛风石的沉积也就越多。此外,发生肾结石的危险性随血清中尿酸浓度增高而增加,同时也常会引起肾病变,肾衰竭后可能需接受血液透析。
4、急性发作期症状,发作时间通常是后半夜,该时期的痛风症状表现为脚踝关节或脚趾,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发红,伴有剧烈疼痛。使用显微镜观察,会发现患处组织内有松针状尿酸盐沉淀。就是尿酸盐沉淀引起的剧烈疼痛。
诱发痛风的原因你可知道?
1、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
很多白领人士因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饮食习惯极为不规律,也不科学,尤其是动物性高嘌呤的食物更是在办公室一族当中常常出现,包括有海鲜、内脏、大量摄取红肉类及高汤等等,都是是痛风病的危险食物。有时烧烤、火锅吃到饱等高热量料理方式,更加大了诱发发病的概率。此外,喝酒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乳酸干扰尿酸排出,且人们普遍爱喝的啤酒当中,酵母更容易增加尿酸值。
2、缺乏运动,体重超标
身上脂肪过多也是痛风的高危险因素,据研究发现,肥胖的人相比正常体型的人,患痛风的几率高2-3倍。因此体重超标,应调整饮食结构,比如上班族吃早点时,建议用低糖或无糖的高纤豆浆取代。午餐尽量高蔬菜摄取量,并以鱼肉或豆制品取代炸高脂含量的食物。
3、不良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问题也是对痛风的发作也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年轻人长期熬夜搭加班,外加饮食不当。也会引起体内尿酸的改变,引发急性痛风。
痛风的预防和治疗
1、定期体检:痛风病人(包括高尿酸血症)应坚持每个月(或遵照医嘱)查一次尿酸,以指导用药。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B超肾图、X线和心电图等,以早期发现心肝肾病变,早期治疗。
2、有效的药物治疗:患了痛风要找风湿科医生系统正规治疗。不论选择中药还是西药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要坚持治疗。坚持服药:痛风发作时,口服秋水仙碱,以减轻红肿、疼痛;血尿酸高时,口服别嘌呤醇,以降低血尿酸水平、
3、慎用一些药物:在积极服药治疗痛风的同时,还要在注意有些药物最好不用或慎用。这些药物有青霉素、四环素、利尿药、含有利尿药的复方降压药、维生素B1、维生素B2、阿司匹林、抗结核药、烟酸、华法林等。因为这些药物影响尿酸排泄。另外维生素C和维生素D也要慎用,因其促进泌尿系结石形成,加速痛风病人肾脏的损伤。
4、科学安排饮食:牛奶喝蛋两种食物不受限制,其他食物应恰当限制。
1.海鲜类。尽可能不吃大虾、海带、凤尾鱼等。
2.肉食类。少吃瘦肉,不吃动物内脏,坚决不吃火锅。
3.蔬菜。不吃菠菜、扁豆、豌豆、毛豆、蘑菇、芦笋。花生也不宜多吃。多选食其他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促使尿酸(酸性)盐结晶溶解、排泄。
4.低脂饮食。因为高脂饮食可能影响尿酸排泄,而脂肪又是高热量营养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猪油、牛肉、肥肉、肥禽都应避免。烹调时也应少用油。多采用蒸、煮、炖、烩、拌等少用油烹调方法。
5.痛风病人的主食应以细粮为主,如精面粉做的面食,精大米等,不宜吃粗粮。因为细粮制品中嘌呤含量较粗粮少。
6.饮食宜清淡:食盐不宜过多,肾功能受损时应少盐饮食,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多饮水:每日保证2000毫升白开水,不包括牛奶、稀饭等其他流食。人体70%左右的尿酸从肾排出,每日尿量要达到2000毫升说明饮水量足。有利于尿酸的排泄。夏季多汗水饮水量还要增加。
8.禁止酗酒、吸烟:酗酒常常是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烟对痛风病人也不利,应该戒除。
引起这样的原因考虑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鞋子不合适,脚上有皮肤问题皮肤较薄导致比较敏感,存在足弓塌陷问题等等。
痛风(Gout; 学名:metabolic arthritis)是一种因嘌呤(一译“普林”)代谢障碍,使尿酸累积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关节炎的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女性一般在50岁之前不会发生痛风,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由于尿酸在人体血液中浓度过高,在软组织如关节膜或肌腱里形成针状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发作部位为大拇趾关节(这种情况称为podagra),踝关节,膝关节等。长期痛风患者有发作于手指关节,甚至耳廓含软组织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的关节。
需要控制的饮食:精致糖(包含果糖及果汁、但水果相对安全,而麦芽糊精是常见食品及奶粉添加物、麦芽糊精有精致糖的危害却没有精致糖的甜味)、饱和脂肪(肥肉、奶油、酥油、棕榈油)、高升糖指数食品(以预防糖尿病、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标准控制即可,这样尿酸自然降下来)饮水不足,大多数饮料都不能算进饮水量内;也要注意利尿剂会妨碍尿酸排泄、严重时引发痛风,因此具有利尿功能的饮食(如茶、咖啡、一次喝太多水)及药物,都代表需要更多的总饮水量;痛风患者需大幅增加总饮水量且少量多次饮水,是预防复发的第一步(但在睡前一段时间要减少饮水、以避免增加夜尿问题、因为睡眠不足会引发痛风),建议每天至少2000cc以上(若有较为严重的肾脏疾病需依医生指示),若有流汗或热天要喝更多。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体重指数(BMI)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因此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除了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更应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可按每公斤标准体重20~25千卡计算,适当减少蛋白质与脂肪的供能比例。切忌减肥太快,每月最多减重2~4公斤,否则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2、适当摄入蛋类和牛奶
有些患者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因而对鱼肉蛋奶敬而远之。有些动物性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
3、限制某些蔬菜的摄入
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比如芦笋、紫菜、豌豆苗等。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除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也要尽量避免嘌呤含量较高的蔬菜。
4、多喝水,远离浓茶和咖啡
嘌呤易溶于水,因此痛风患者应多饮水,一般每天至少达到2000毫升,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3000毫升,但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异常者要根据病情限制水的摄入量。浓茶、咖啡等饮料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也有报道可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建议痛风患者避免饮用。
5、急性期与缓解期的饮食原则有区别。
一般人正常膳食每天摄入嘌呤600~1000毫克,急性发作期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150毫克以内,这对于尽快终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加强药物的疗效均有利。缓解期也应遵循低嘌呤的饮食原则,但可稍稍放宽限制。
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宜选用第一类含嘌呤较少的食物。缓解期,可增加选择嘌呤含量中等的第二类食物,但应适量,如肉类每日不超过150克。不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应少吃或避免含嘌呤高的第三类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痛风患者饮食五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