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的鸟类:
1、黑颈鹤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云南昭通大山包、会泽大桥水库、香格里拉纳帕海是黑颈鹤在云南的主要越冬地。黑颈鹤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绿孔雀
孔雀是驰名中外的观赏动物,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绿孔雀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雉类,国内仅分布在云南南部和中部。雄孔雀体长约2.2米(包括尾羽长约1.5米),羽色绚丽,多带光泽。雌孔雀无尾屏,羽色稍逊。
3、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是中国的特有鸟种,云南是主要分布区之一,相思鸟体型娇秀,羽色艳丽,鸣声清脆,是驰名中外的珍惜鸟类,相思鸟总是雌雄成对的生活,夫妻之间不离不弃,双宿双飞。
4、犀鸟
犀鸟是典型的热带森林鸟类,全世界共有45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南部。迄今为止我国共记录到5种犀鸟,大多生活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广西南部,共有5个种类,其中白喉(小盔)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和双角犀鸟仅在云南分布。
5、栗树鸭
生活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大小比普通家鸭小,上身为黑褐色,胸、腹等部位的颜色为栗色,警惕性高等。
云南省境内的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6种)兽类(23)种:倭蜂猴、蜂猴、雄猴、豚尾猴、灰叶猴、戴帽叶猴、滇金丝猴、黑长臂猴、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马来熊、熊狸、虎、金钱豹、云豹、雪豹、亚洲象、鼷鹿、豚鹿、野牛、扭角羚、赤斑羚。鸟类(17种):黑鹳、黑劲鹤、丹顶鹤、赤劲鹤、金雕、拟兀鹫、胡兀鹫、斑尾榛鸡、雉鹑、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黑颈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爬行类(3种):巨蜥、蟒、鼋。鱼类(3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54种兽类(25种):短尾猴、猕猴、藏酋猴、穿山甲、红豺、黑熊、藏马熊、小熊猫、水獭、小爪水獭、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丛林猫、猞猁、兔狲、金猫、林麝、马麝、黑麝、水鹿、鬣羚、斑羚、岩羊、巨松鼠。鸟类(116种):斑嘴鹈鹕、黑鹮、大天鹅、白琵鹭、黄嘴河燕鸥、鸳鸯、灰鹤、棕背田鸡、黑翅鸢、普通鸢、栗鸢、褐冠鹃、隼、黑冠鹃隼、凤头峰鹰、苍鹰、褐耳鹰、风头鹰、雀鹰、松雀鹰、棕尾鵟、大鵟、普通鵟、灰脸鵟鹰、棕翅鵟鹰、高山鹰雕、风头鹰雕、白肩雕、草原雕、白腹山雕、小雕、棕腹隼雕、林雕、黑兀鹫、秃鹫、高山兀鹫、白背兀鹫、白尾鹞、鹊鹞、白头鹞、白腹鹞、蛇雕鹗、红腿小隼、白腿小隼、游隼;燕隼、猛隼、友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藏雪鸡、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黑鹇、白鹇、原鸡、白腹锦鸡、红腹锦鸡、铜 翅水雉、灰燕鸻、绿皇鸠、山皇鸻、黄脚绿鸻、厚嘴绿鸡、灰头绿鸠、针尾绿鸡、楔尾绿鸡、斑尾绿鸠、棕头绿鸠、斑尾鹃鸠、棕头鹃鸠、绯胸鹦鹉、大紫胸鹦鹉、花头鹦鹉、灰头鹦鹉、短尾鹦鹉、小鸦鹃、褐翅鸦鹃、仓鸮、草鸮、栗鸮、黄嘴角鸮、红角鸮、领角鸮、雕鸮、林雕鸮、褐鱼鸮、毛脚鱼鸮、马来鱼鸮、领鸺鸮、斑头鸺鸮、鹰鸮、褐林鸮、灰林鸮、短耳鸮、凤头雨燕、橙胸咬鹃、兰耳翠鸟、鹳嘴翠鸟、黑胸蜂虎、绿喉蜂虎、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冠斑犀鸟、双角犀鸟、白腹黑喙木鸟、银胸丝冠鸟、长尾阔嘴鸟、蓝八色鸫、蓝翅八色鸫、蓝枕八色鸫、 绿胸八色鸫、栗头入色鸭、双辫八色鸫。两栖类(3种):大鲵、红瘰蝾螈、虎纹蛙。爬行类(4种):云南闭壳龟、凹甲陆龟、山瑞鳖、大壁虎。鱼类(3种):大理袭腹鱼、大头鲤、金线耙。昆虫类(3种):格彩臂金龟、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 省级保护动物(33种) 兽类(7种):狼、大斑灵猫、小齿灵猫、横斑狸、云猫、毛冠鹿、爪哇野牛。鸟类(2种):友雁、斑头雁。爬行类(4种):伊江巨蜥、眼镜王蛇、眼镜蛇、尖吻蝮。两栖类(1种):滇蝾螈。鱼类(19种):卷口鱼、暗色岩鲮、大鳍鱼、盲金线耙、拟感、裸腹盲耙、银白鱼、云南鲤、翘嘴鲤、大理鲤、洱海鲤、春鲤、托仙小鲤、大理弓鱼、个旧盲条鳅、双孔鱼、服脂鱼、长丝芒、花鳗。
青头潜鸭对迁徙和栖息的环境要求极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栖息地丧失、过度捕猎和人为干扰等影响,青头潜鸭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青头潜鸭可以称得上是鸟中的“大熊猫”,2月14日下午,有观鸟爱好者在云南腾冲北海湿地进行观鸟拍摄时,意外发现了一只类似青头潜鸭的鸟。后来经过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专家鉴定,这只鸟确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这是距青头潜鸭在保山隆阳青华海被发现后,首次出现在云南腾冲。
青头潜鸭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鸟类,头大体圆,雄鸟的头颈为黑色,有绿色光泽,眼睛白色,上体为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有褐色虫蠹状斑纹,腹部白色,雌鸟体羽为纯褐色。
青头潜鸭属于极度濒危的珍稀鸟类,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根据2020年青头潜鸭越冬期调查结果显示,青头潜鸭的数量仅有1500只左右,堪称鸟中的“大熊猫”。
青头潜鸭对迁徙和栖息的环境要求极高,主要在芦苇和蒲草等水生植物丰富的小湖中生活,在山区森林地带多水草的小型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也会常出入,它们主要以各种水草的根、叶、茎和种子等为食,也会吃一些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蛙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方式主要是潜水,但也能在水边浅水处直接伸头摄取食物。
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就会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迁徙时会聚集成10余只或数十只的小群飞行,队形常呈楔形,飞行高度不高,多为低空飞行。
秋季和冬季它们会集成数十只甚至近百只的大群,平时喜欢与凤头潜鸭或其他野鸭混群栖息。
青头潜鸭能现身云南腾冲,主要归功于此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目前腾冲自然保护区大力实施北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削减污染源,努力创造适宜动植物生息繁衍的环境,所以北海湿地才成为了青头潜鸭和其他迁徙鸟类安心过冬的栖息之地。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物王国”。云南拥有脊推动物1737种,占全国种类的58.9%;国内见于名录的昆虫2.5万种,云南有1万多种。在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占全国种数的51.1%;鸟类有793种,占63.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淡水鱼类366种,占45.7%。
西部横断山区自中生代以来,地质运动相对稳定,基本上无大面积冰川覆盖,成为许多动物的“避难所”,使一些古老的原始种类和孑遗物种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物物种基因库”。许多野生动物为云南所仅有,如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野牛、野象、印支虎、滇金丝猴、蜂猴、长臂猿、白尾梢虹雉、犀鸟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猕猴、熊猴、灰叶猴、小熊猫、蟒、穿山甲、麝、绿孔雀等154种。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种类。
全球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云南腾冲,青头潜鸭的数量极其稀少,堪称鸟类中的“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观鸟爱好者在腾冲北海湿地进行拍摄的时候,发现一只类似青头潜鸭的鸟类。经过中科院专家的鉴定,确实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青头潜鸭属于极度濒危的珍稀鸟类,被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据之前的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的青头潜鸭的数量仅在1500只左右,极其濒危极其珍贵。
青头潜鸭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高,主要栖息在水流缓和、水生植物比较丰富的湖泊或者水塘、沼泽等地,平时喜欢与其他野鸭混群,潜入水中取食水草的叶和根茎。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吸引青头潜鸭来的原因。这也正是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维护,除了青头潜鸭之外,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选择在国内停留,这也是代表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对于地球环境的积极发展和珍稀物种的保护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以前的人们,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不惜一切代价大力发展工业,包括中国的大炼钢铁。那时候为了追求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但是大自然是公平的,他不会忘记人类对他的伤害,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恶劣极端的自然灾害,正在暗示着人类,大自然正在用它的方式来抗议和反对。
随着自然灾害的逐渐加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中国更是首当其冲开始退耕还林,一步步恢复植被建设,改善生态平衡,用人类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前期犯下的错误。就像云南腾冲一样,大力实施北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减少污染源及人为干扰,并且制定相关的条例等进一步维护环境建设和生态平衡,同时不断加强人为地控制和监督,这样才使得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与慢慢的恢复。
目前,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湿地鸟类增至55种,除青头潜鸭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黑颈长尾雉等。
希望不仅仅是腾冲,还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能够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平衡,为更多的动植物提供良好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