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知名的画家中,谢楚余是一个比较低调的画家。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发布有关艺术创作的体会文章,因而知道他名字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谢楚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油画《抱陶女》却是闻名遐迩,广为人知。因为《抱陶女》这幅画的印刷品和仿制品在宾馆、商厦、饭店等公共场所时常可以看到。《抱陶女》是谢楚余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中国当代画家创作的知名度最高的油画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被盗版次数最多的一幅油画。
1962年出身于广东汕头的谢楚余,从小就表现出在绘画上的天赋,尤其对古典主义唯美写实油画有着极大兴趣,十分崇尚拉斐尔、安格尔、布格罗、格维德等唯美油画艺术大师。1988年谢楚余以优异成绩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被留校任教,同时建立了个人画室,开启了自己的油画艺术创作生涯。
1989年,谢楚余经过一年多的潜心创作,推出了《抱陶女》。该画一经问世,很快受到人们喜爱和广泛好评。1991年该画在海外展出时,再一次引起轰动效应,甚至有人称《抱陶女》是中国版的《泉》。
画面中,一位有着“中西合璧”式五官相貌的清丽秀美的少女双手托抱着一只戴提耳的酱紫色的陶罐,亭亭玉立于一面大海的岸边,展示出青春女性特有的富有韵律的身体曲线美。少女神情专注地看着前方,目光中透着青纯无邪的神韵。在少女的背后,广阔的天空飘浮着朵朵大块的彩云,天空下浩瀚的海面波光粼粼……
《抱陶女》是谢楚余早期的代表作。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那时谢楚余的写实女人油画已经具有了清新脱俗的写意风格。
《抱陶女》的创作成功大大提振了谢楚余的自信,坚定了他致力于创融中国工笔写意特色于写实油画技法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唯美艺术理念和追求。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谢楚余一边从事美术教学,一边从事油画创作,创作了大量以青春女性为主题的人物油画作品,其中很多是以他妻子为模特创作的。如《南国少女》、《望月》、《回眸一笑》、《静思》、《窗前明月光》、《梳妆女子》、《穿黑旗袍的女子》等等。这些作品构图精巧,笔触细腻,人物形象优美、清丽,画面恬淡、宁静,设色温馨和谐,透着清新的气息、朦胧的诗意和江南水乡的物阜人美,具有典型的谢楚余风格。
当代画家谢楚余的写实女人油画
当代画家谢楚余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笔下的油画作品始终比他本人还要有名气,比如,那幅人体油画《陶》曾被模仿盗版了100多万次,在各种商业广告、报刊杂志上以及娱乐场所出现,这样的现象在100多年的油画艺术史上是从没有过的,而谢楚余就开辟了这样的罕见怪异的现象,可见这幅《陶》的名气有多大,甚至人们会认为这是可以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的画作,知名度如此之高,事实上,谢楚余的《陶》无法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提并论,
如果说当代画家谢楚余的写实女人油画具有清新的写意画风,这似乎还真有这么一回事。自古以来,油画注重写实,“写实”最能体现油画艺术的魅力,“写实”是油画艺术的文化。不过,“写实”元素有深浅、浓淡之分,有些画家的油画作品从内容主题寓意到人物形态都极度写实;有些画家的油画作品只是人物形态写实,而内容主题寓意不够写实;有些画家的油画作品连人物形态都缺乏写实了,内容主题寓意就更不值一提了。然而,谢楚余的油画作品是人物形态不是极度写实,内容主题寓意也不是足够写实,整个画面给人清新的写意画风,
为何谢楚余的写实女人油画具有一种清新的写意画风呢?原因是谢楚余以写意国画的“装饰感”塑造油画人物的形象,导致油画画面没有反差强烈鲜明的色彩光影对比,画面人物也没有强烈的情感情绪,而是显得温和宁静,略显古典的装饰打扮,画中女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亲切感,让人们觉得整个画面很清新,谢楚余将色彩烘托氛围的功效“淡化”,稀释了色彩的纯度,用国画般的写意背景陪衬画作主体人物,“写意”原本就是强调抒情,一幅写实油画融入了抒情元素之后,其“写实”的情感情绪就被“弱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谢楚余并非是以国画的表现形式描绘油画,他是借鉴国画的视觉感受,从而柔和的处理色彩笔触的效果,无论冷色调还是暖色调都以“浅淡”为主,同样,冷暖色调的反差也不明显,所以整个画面就洋溢出一种淡雅清新的写意画风。正是因为谢楚余笔下的写实油画充满了淡雅清新的写意画风,而成一种罕见的特色,这种罕见的特色让观赏者赏心悦目,而且缓和焦虑的心情,享受其中,
从油画艺术的“写实”文化层面来讲,当代画家谢楚余写实女人油画充满写意画风,这只是显示谢楚余处理色彩的技巧能力,并没有显示出他对写实油画艺术的领悟认知能力。还要注意的是,谢楚余油画作品中的写意画风,更多的是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并不是油画画面真的有国画的写意元素,他只是稀释了色彩的纯度,得到的效果,比如,红色有深红、浅红之分。还有就是,谢楚余注重油画女人的轮廓线条的修饰描绘,这和国画线条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西方艺术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 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 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史学研究:
油画艺术,在中国走完了一百多年的历程。这是它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和曲折成长的历史,这是它逐渐融进中华民族血液的历史。在此以前,油彩作为一种绘画技术,早在明代就已传到中国,并在宫廷的圈子内绘制皇族显贵人物肖像,那些作品有的是外国画师描绘的,有的是由他们的中国弟子完成的。它们主要以其历史价值而不是艺术价值为人们所注意。一百多年来,油画艺术跟随中国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促进或阻挠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都给予它以洗礼,使它得到考验与锻炼。它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1937年是第一阶段。油画传到中国后立即参与社会的文化启蒙。作为外来的艺术形式,它给中国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提供新的美感的同时,推动了中国人的恩维变革与社会进步。1938——1949年为第二阶段。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因为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油画艺术不能得到发展,但已经从事这门艺术的画家们,或在斗争生活中得到了磨练,为尔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或在战事较少涉及的后方克服困难完成了一部分作品,培养了一批青年油画家。这时油画艺术处于逆境之中。它的暂时被压抑犹如正在蓬勃生长的树干受到了风雨无情的摧残,它变得扭曲但仍然保持着向上发展的生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使油画获得发展的有利时机。1949--1965年,虽然油画艺术受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干扰,艺术家的创造积极性不时受到限制甚至遭到打击,但油画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家们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当然不少作品打上了为政治服务的烙印。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油画家们和他们从事的艺术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少量允许创作的作品也大多是为"文革"的宗旨服务的。中国油画的新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1977年至今)。较为安定平和的政治环境,较为自由的艺术氛围,使艺术家们能较安心地从事艺术创造;较为广阔的国际间的艺术交流,使艺术家们能更多地了解当代世界的艺术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明显的改善,给艺术家们以鼓舞和前进的动力。新时期的中国油画的历程也是很不平静的,在前进中有曲折,有起伏,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尤其是受到了西方前卫艺术激进主义的冲击和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但从艺术创作的势头来说,它是朝气蓬勃的,创作的成果也是丰硕的。逐渐趋向多元的观念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是包括油画在内的新时期美术的重要特色。
回顾一百年来我国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中国油画何以区别西洋画这个问题上,也就是说,不得不研究油画自从西方引进之后,中国人赋予它以哪些不同于西方的特点。
油画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艺术不受国界的限制而为世界各民族的人民所欣赏。从艺术角度,很难成立诸如"欧洲油画"和"中国油画"这类说法,因为油画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有共同的标准,只是因不同民族的创作者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上彼此有差异而已。因此,我们考察油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从理论上说也必须以油画世界性的共同标准去加以衡量。可是,什么是油画艺术世界性的共同标准呢?大致上说,油画艺术有三个层面可供考查:技术的层面,形式技巧的层面和精神内容的层面。技术必须过关,必须掌握油画技术的ABC,这一点是最基本的要求。用技术表达自己的感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个怎样描绘、怎样表现、采用什么技巧、选用什么形式的问题。作为古典写实的油画,欧洲人有雄厚的写实造型即素描造型的基础。从印象派之后,欧洲油画逐渐转向表现性,采用象征、写意和抽象的手法,但因为有具象、写实的基础,有古典油画的渊源,在空间意识上仍然和他们的传统有一脉相承的联系,给人的感觉仍然浑厚而不显于单薄,有立体的空间氛围而不显描绘的表皮化,即使在他们自觉摆脱三维空间追求平面化时,也是如此。油画形式技巧之中另一重要的环节是色彩。作为产生在欧洲的画种,欧洲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培育出了油彩艺术,欧洲的自然环境、气候决定了他们的绘画优势在于油彩,而不在水墨。欧洲油画色彩的绚丽与和谐在世界艺坛上是夺目的,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油画人的"眼睛"。采用油画技术,在色彩的感觉与运用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必须过色彩关,掌握色彩对比与和谐的方法。技术、技巧和形式,最终是为精神内容服务的。一件艺术品成功的关键不在技术与形式技巧,而在于它包含的精神容量。精神容量有较为广泛的内容,基中最主要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审美感觉的深度。凡是有深度的审美感觉,就能触动人们的心灵,不论是写人物,还是写山水、风景和静物。
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20世纪中国的油画艺术,我们感到有不少缺憾。技术和形式技巧尚不够完善,这是明显的事实。从事油画的前辈们因为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定,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在这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还需要做补课的工作。至于我们油画作品的精神容量,就整体来说,20世纪的中国油画与人生、与现实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尽管在一个时期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那是受狭隘文艺观念与有偏差的文艺政策影响的结果。对"审美"偏狭的理解,影响了中国油画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回顾这一段历程时不可回避的事实。可是,这时期的中国油画的精英创造也具有另一特色,它在描绘和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别具一格,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作品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前进时的步伐。这样说来,在20世纪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油画艺术,基本上是经得起用世界性的共同标准来衡量的。我们给予它应有的评价和赞美,不是出自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心理。事实上,其他国家不带任何偏见的艺术界人士,也是给予中国油画以公允的评价的。
从艺术的角度看,中国油画它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呢?现实主义。这里有两层含义,现实的精神与写实的形式。20世纪中国的现实,中国的社会变革,使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把文学艺术视为改造社会的武器。在世纪在大半时间内,艺术家们密切地关注现实,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资源,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精神和与此相关的形式技巧。20世纪初,当油画刚从西方传入中国时,主要形态是写实的、具象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那时在欧洲已经普遍流行现代主义思潮,现实主义的油画已经开始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可供中国人选择的是带有古典色彩的写实油画和充满激进色彩的现代派油画。因为中国留学生多在外国的艺术学院学习,接受的主要是学院的写实教育,有些人(如徐悲鸿)是坚定的写实主义者,崇尚现实主义艺术。也有人曾对现代派绘画感到兴趣,并加以学习和实践,如林风眠、庞薰琴、卫天霖等,但这些艺术家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者。他们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既学习古典写实油画也对现代艺术的探索比较关注,从中借鉴表现语言,或作部分地试验,如他们的一些作品采用了表现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手法。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欧洲和日本的学院艺术教育已经接受了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一些观念与技巧。可以这样说,在中国留学生中即使坚持古典写实的画家,已经和19世纪欧洲地道的学院派有不小的区别。当这些画家回国之后,看到的是祖国的落后与衰败,是日本的侵入与蹂躏所造成的满目疮痍的景象。社会和人民大众需要的是他们可以看得懂和可以理解的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现代主义受到抑制,这局面的形成是难以避免的。从社会学的观点看,这也许是无可非议的,而从艺术学的观点看到是很令人遗憾的现象。因为现代主义也是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并非要建立脱离社会的纯艺术殿堂。可是在文化启蒙任务尚未完成的旧中国,要人民大众接受现代主义,很难。30年代有"决澜社"等社团,想提倡现代主义艺术,都没有成功。一些热心于做现代主义艺术的油画家,也慢慢改弦易晚辙,画较为写实的画。30年代中的一个时期,许多油画家的表现手法在写实的基础上较为多样。那时,艺术环境相对宽松,对艺术创作方法较少行政干预,只是物质条件极为艰苦,艺术家们还有失业之虞。50-60年代,中国油画中的写实艺术有很强的观念性,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艺术创作紧密地为当时的政治服务。为当时意识形态认可的油画作品,一般有较强的政治内容,一些有自己艺术理想的油画家(如吴大羽等)则在主流艺术之外,做自己的探索。
对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应作具体分析。那时,全国人民政治热情高涨,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欣欣向荣而欢欣鼓舞。许多油画家以真诚的心态和强烈的爱国热忱,歌颂祖国的繁荣富强,歌颂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歌颂工农兵英雄人物,歌颂社会新事物,并在艺术上作认真的推敲,创造出不少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形式美感的作品,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并应给予历史评价的。这些作品是新中国的艺术硕果。不用说,在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平庸之作,一些"假"现实主义作品。50-60年代是我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丰收期。30年代留洋或在国内受教育的油画家和1949年之后成长起来的油画家,都为这时期我国现实主义画廊奉献了许多优秀作品。
假现实主义在"文革"中泛滥。从艺术角度看"文革"时期的油画,除一些艺术家冒天下之大不韪私下做的艺术探索外,公开展示的大多数作品,受制于客观的社会条件,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 。
自1978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我国油画受到的两个大冲击波是,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下的我国的青年前卫思潮和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艺术商品化的趋势。所谓"85新潮",实际上是广泛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青年艺术思潮,带有激进的色彩。这种思潮的主要矛头是否定假现实主义传统。它之所以产生并且有不少艺术家表示同情或参与其中,是因为它否定的有些东西正是我们应该加以扬弃的,如虚伪的理想主义、红光亮、粉饰太平,以及艺术创作方法的程式化、陈陈相因等等,它引进的有些艺术观念和方法是我们原来较为陌生的,对我们不无启发。"85新潮"与其说在艺术创作上有多大积极性的成果,毋宁说它作为一种冲击力量,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既有艺术模式的某些弊端,从而加以自觉地抑制与克服;使我们开阔眼界,看到天外有天。此外,"85新潮"一些过激、片面的口号与做法,也"歪打正着",使我们警醒、警惕,认识到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可能造成的恶果,从而自觉地保持传统中的好东西,而不在泼洗澡水时,把盆中的婴儿也抛掉。
"85新潮"并未摧毁我国油画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艺术却从中受到锤炼走向更加广阔健康的道路。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以外的流派也在新思潮的推动下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空间。
商业化大潮把油画推向市场。市场的需求,使油画创作一度出现令人担心的媚俗倾向,出现了不少迎合市场、带有廉价趣味的作品。一些油画家身上存在的浮躁情绪,也和不能正确处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有联系,有人为了打入市场不得不降格以求。庸俗廉价的假古典写实和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描绘风情的作品一度充斥市场。但艺术市场本身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艺术经纪人、收藏家以及群众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不断在提高,艺术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趣味和格调。国内的艺术市场,至少是有影响的拍卖行和画廊经售的艺术品的质量不断在改进。总的说来,艺术市场的出现给中国油画灌输了新的活力,随着时间转移,这种活力会愈发显示出来。所以,8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仍然以现实主义为主流。但是,现实主义的面貌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实主义的观念更为开放,手法更为多样。现实主义的观念与方法与其他的流派相互辉映、相互兢争、也相互交融,出现了不少带有表现性、象征性的写实作品,出现了一些超现实的和有些荒延意味的以及有调侃及嘲讽意味的被称为"新现实"的作品,等等。进入90年代,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为过去,这与艺术观念与实践多元化的进程是一致的。中国油画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
20世纪的中国油画受到西方(包括俄罗斯)古典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受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的薰陶与感染,又形成了与其他民族油画艺术不同的面貌。这面貌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有无可争辩的写意性。
艺术不同于科技,科技的引进,往往是直接的、机械的、不经变化或经过很少变化与改造。艺术的引进则不一样。它包含了两个方面:技术性的如绘画的技法,可以直接地引进采用,无须多大的变化;艺术层面的,属于创造性范畴,反映了人的审美情趣,在引进时就多少包含了创造的成分。这成分开始可能很弱,显得有些勉强不自然,但慢慢会加强,变得完善、成熟、自然起来。所以说,在艺术中,引进与创造这两者彼此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引进中的艺术创造又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者们身上的民族文化沉淀与积累的自然流露,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二是引进者的自觉追求,其中有艺术家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但成功与否则由其秉赋、天性、气质胸襟与修养所决定。中国油画家们从李铁夫1887年进美国阿林顿美术学校学习油画起,就由这两方面的因素其所绘作品具有不同于西方画家的一些特点。当然,这里有先深入学习的过程,即较深入地掌握技术、技巧、学习西方人表达的方式,先趋同,先"像"人家,后异于人家,先在"同"上下功夫,后在"同"中求"异"。李铁夫、还有后来的徐悲鸿、林风眠、吴作人、常书鸿、庞薰琴、吕斯百、秦宜夫等,在留学期间,作品就曾得到所在学校的各种奖励。奖励的依据并非是他们作品的民族特色与个性特色,而是西方共同认定的绘画技巧标准,这就是李铁夫常常挂在口头上的"one、two、three"(一、二、三),即画面上"三度空间"的表现方法。(1)三维的,而不是平面的,这是西方古典油画在技巧上不同于中国水墨画的重要特色。在三维空间的描绘中讲究笔法上的秩序、层次、肌理所体现出来的节奏与韵律感。留学西方与日本的中国油画家在这方面均下过硬功夫,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掌握了西方油画的基本技巧之后,这些多少受过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薰陶的艺术家们,很快就会自然地将油画的表现语言与中国传统艺术加以比较,并从比较中更为深入地领悟其中的艺术奥秘。 民族艺术的写意特色及其与之相关的象征性和自由抒写的方法不可能不对这些艺术有所启发,那是有别于西方写实油画的写意体系。表面上看,这两大艺术体系南辕北辙,相互对立;而深入艺术内里则会出现,这两大体系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除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外,写实与写意的两种语言,均是为更鲜明地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达到审美的目的。它们也都是既尊重客观自然,又重视艺术家主观表现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自印象派始,西方人反思古典写实油画的得失,自觉地追求油画语言的变换与变异,往表现性、象征性与抽象性的方向进展。中国学子们在西方和日本学习时,西方油画语言的变异是巨大而深刻的,这不能不给予他们以强烈的印象。这也会驱使中国油画家们在引进西方油画时有所思考。不论是接受还是拒绝西方的新趋势,中国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主张。这就决定了一些有思想的艺术家们回国之后艺术创作与活动的方向。坚持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徐悲鸿和主张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早期)观念与技巧的代表人物林风眠、刘海粟,都准确地看到了当时中国艺术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缺陷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趣味低俗化的倾向。油画中的严谨的古典写实与自由表现这两种绘画语言都是中国艺术界所缺少的。引进本应该双管齐下的。因为这两种绘画语言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艺术的革新都有益处,对油画在中国健康地发展也都有好处。但是,这两种绘画语言在20世纪前六十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古典写实被社会普遍地接受,现代主义的自由表现受到了冷遇。用中国人绘画观念的落后和保守来解释这种观象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特殊历程和当时社会的选择。文人画是中国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有其不可低估的美术价值,但文人画发展到晚清,因陈陈相因之八股风气,离现实社会愈来愈远,确实存在着"舍弃其真感以殉笔墨"(徐悲鸿语)的问题。世纪之初许多仁人志士决心改革中国画,认为引进西方绘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画家之何以为此执着地研究西方的传统写实艺术,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绘画"最缺憾者,乃在画面上不见‘人之活动’"。他们要借西画来振兴中国艺术,提供中国画家"发掘自然之美,并使吾国传统之自然主义,有继长增高的希望"。(2)而西方现代主义转而追求表现、象征、抽象,抛弃严谨的写实,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写意文人画接近,在欧洲艺术史上是最重要的变革,由此艺术家们能更自由抒发和表达面对社会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内心感受。可是对当时缺乏写实观念和技巧的中国社会来说,对这个转折则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坚持用写实方法来补救中国画的一派,认为西方美术从古典写实转向现代抽象是历史的倒退,是艺术的颓唐,中国人应该以此为训,更坚定地走面向自然的道路,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自然。而另外一派,则持相互观点,他们也看到了中国画衰落,"降至明清,有些画人专以依傍附骥为能事,自蔽其天聪而惑以终身,不能自开生面",可对中国画从写实转向写意,是采取肯定态度的,并看到这种转变与西方绘画走向的暗合。他们说,"至元而出‘四家’,以其高士逸笔,大发写意之论。其作品思想,不期而与欧西之现代艺术相合,改院体,界画为士体,而以写胸中丘壑为尚,实可以代表时代之精神"。(3)、在这派看来,"写胸中丘壑"与艺术面向自然这两者并非相互矛盾,他们认为写实与写意可以统一,可以并存。时代已掀开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回顾几十年前先辈们面对中国艺术衰败局面的种种议论,深深地敬佩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的使命感。他们的不同意见纯粹属于艺术学派之争论,这种争论对人们观念之开拓和思想之推进是大有裨益的。艺术界最怕死水一潭,最忌空气沉闷,"五四"之后的20-30年代,中国的新艺术之枝芽还相当稚嫩,但由于有争鸣的学术气氛,使艺术家的思想相当活跃,感情相当纯真,创作的手法与风格也相当多样。
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美术教育方向
1.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2.“审美素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解决的问题。
3.浅谈小学美育
4.中学美术教学探究--中学美术课应解决的两个问题。
5.试论美术课中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
6.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7.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8.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美术素质教育。
9. 浅谈中小学美术绘画技能的训练。
10.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绘画创作中增强美术素质。
11. 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学,塑造完美人格。
12. 如何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13. 中学美术欣赏课学习方法研究。
14. 浅谈培养儿童学画
15. 谈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16. 怎样搞好美术特长生培养。
17.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美术教学。
18. 中学美术教育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关系。
19. 中学美术如何渗透环境意识。
20.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21. 怎样体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
22. 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23. 保持儿童美术的原创性
24. 美术课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思考。
25. 谈美术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6. 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27. 做现代中学美术教师
28. 培养儿童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9. 中小学美术课应解决的问题。
30. 小学美术教育畅想
31. 素质教育观下的早期美术教育浅论。
32.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绘画技能的训练。
33. 浅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常识与欣赏课的几点认识。
34.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初探
35. 浅论美术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气氛营造。
36. 试论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的教学方法。
37.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38. 美术课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9. 浅谈怎样搞好中学素描教学。
40. 论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41. 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速写作用之散论。
42. 对现今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43.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44. 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
45. 如何迈向开放式教学新格局——论素质教育与美术。
46. 中小学美术课的再评价与再创造。
47.浅谈中学色彩教学
48. 浅谈风景写生教学
49. 素描静物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50.从“像不像”看美术教学
51.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二、绘画方向
1.中国画创新的道路探索
2.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
3.浅谈素描写生
4.简论书法用笔与中国画笔墨
5.谈画好素描的窍门
6.浅谈艺术中的“目视”与“神遇”
7.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8.论水粉画写生“水”和“白粉”的运用。
9.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的魅力。
10.浅析中国画的美学理念
11.中国画设色中的变色
12.重视眼、脑、手的训练
13.浅论中西绘画中的线条艺术。
14. 浅谈美术的功利价值早于审美价值。
15. 浅谈中国山水画
16. 浅谈中国画的”形“与”神”
17. 浅谈素描创新——造型、审美、感知能力。
18. 略论中国画的构图
19. 浅谈写意花鸟的赋彩
20. 如何看待“笔墨等于零”
21. 浅谈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22.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23. 试谈当代油画的写意特征。
24. 浅谈自然色彩写生
25. 浅谈中国古代人物画——敦煌壁画“飞天”
26. 水墨画的美学特色
27. 中国水墨画的现状与出路。
28. 浅谈中国人物画
29. 浅谈对山水画的认识
30. 浅谈中国画“线”的艺术。
31. 面对未来的中国水墨画
32. 浅谈色彩写生
33.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
34.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35.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36. 浅淡“书画同源”
37.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
38. 头像素描学习的要求是什么。
39.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40. 浅谈文人画对中国画之影响。
41. 中国画贵在创作
42. 浅谈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43. 谈徐渭的杂花图卷
44. 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美术。
45. 线描艺术的魅力
46. 传统水墨与都市水墨
47. 浅论山水画写石方法
48. 论"线"在素描绘画中的作用。
49. 浅谈中国画空间的创新
50. 论白描仕女画
51. 谈中国画的现状和出路
52. 浅谈国画百年之变迁
53. 浅谈色彩与人的心理
54. 论白描
55. 笔精墨妙与意趣心契
56. 浅谈基督教对米勒的影响。
57. 古代书法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
58. 论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59. “线条、色彩、构图”——绘画美的本质。
60. 散谈中国画的特点----作为阅读符号的中国画。
61. 线——造型艺术的独特语言。
62. 谈临摹
63. 对中国水墨画传统技法的几点认识。
64. 油画之我见
65. 散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
提供:早检测
1992年“三人画室92年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参展作品《灯下读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中青年美术作品展”(印度)。
1993年“中国油画双年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石家庄·河北省博物馆)。
1996年“新具象·九人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7年“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油画作品《飞虫》获“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奖”并被台湾山美术馆收藏。
“国际艺苑油画邀请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1998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新社区·保定八人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小幅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国际艺苑油画邀请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油画作品《品茶》获该展览铜奖
“梦与真”个人作品展(香港.Galleries Du Monde)。
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中国当代绘画书法作品展“(香港·展览中心)。
“明镜作品展”(美国·Tao Water Art Gallery)。
2001年“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油画作品《故居》获该展大奖——“艺术奖”
“抒情寓意“个人作品展(天津·唐风艺术中心)。
《21世纪优秀艺术家画集·第一辑·明镜》(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年“贾涤非·明镜双人展“(上海·视平线画廊)。
2003年“观念与表现·03油画名家邀请展”(上海·视平线画廊)。
2004年 油画作品《入梦曲》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
“明镜油画作品展” 香港一画廊。
《明镜油画集》(香港一画出版社)
2006年 油画作品《故居》作为新时期中国油画优秀作品参加《大河上下·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明镜人体绘画展”香港一画廊
《明镜人体绘画作品集》(香港一画出版社)
2007年“明镜油画亚洲展”(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交易广场,新加坡·好藏之美术馆)
作品《捉迷藏的游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明镜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
“镜像·明镜油画展”(北京·798艺术区桥舍画廊,石家庄·当代美术馆)
作品《人物》被河北美术馆收藏
应邀参加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作品《坐姿》被奥林匹克艺术中心(北京)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