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三个种类,这三个种类各有各的特点:
第一种散文是关于当时的社会的一些黑暗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一类文章的得主要特点就是既有叙述性的文字又有议论性的文字,两者并存,这让他的文章更加有吸引力。
他的第二类文章就是关于回想往事的文章,这类文章大多数是叙述关于他小时候和娶亲的故事或者是在他结婚之后和妻子的故事,这一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多都是基调比较悲伤的文章,因为在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年纪不小了,对往事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所以经常写一些这类的文章来纪念过去,这也算是他这类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他其余的作品就是主要描写风景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描写的一些关于他去过的或者是希望去的地方的描写。他这一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文笔清秀,用词高雅秀丽,让人读完就有一种想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一番的冲动。这些就是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点。
扩展资料:
朱自清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自清散文。
情感色彩浓郁、意境情景交融、构思缜密精巧、语言清新自然。
一、情感色彩浓郁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是其散文创作的突出特色。《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把真情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
二、意境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力求“绘画美”,意境清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荷塘月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月下荷塘的跃然约上,“神异”奇美,无美不备。
三、构思缜密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组织有序,剪裁分明,布局完整和谐,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首揭全文之旨,点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对尽情享用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
四、语言清新自然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十分注重语言的创新。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备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具朴质无华、蕴藉腴厚之美,其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
朱自清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创作领域涉猎广泛,著作很多,既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也留下了《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精美散文。
他与冰心、周作人等一批作家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这是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作为倡导者和实践者,朱自清以其“真挚清幽之神态”、“宣情达意”之美学特征和“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的独特风格屹立于现代文学之林,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也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所以说朱自清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座丰碑。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试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艺术 语言艺术 文化艺术。
一.结构的艺术
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即便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朱自清的散文“形散神聚”,严谨缜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
(一)漂亮的构思
优美的散文,必须讲究艺术构思。高尔基曾经指出:“除了观察,研究、了解,还必须’构思’,创造。创作—这是把许多细节联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体……没有‘构思’艺术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是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二)缜密的结构
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其实是和他精研构思分不开的`。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所以,“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艺术,象左思的《三都赋》就是精心构思,十年而成的。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着服务性,整体性,多元性的结构特点。
1.服务性。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
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
2、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扩展资料
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追求刹那问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这里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小满。
但作者毕竟小是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小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他却又释然。
接着他又想起采莲的事,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作者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流连在无边荷塘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意境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