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写错了,应为no zuo no die。就是“不作不死”的英文版了呵呵。
说起小学生作文,您是不是想起网上那些令人捧腹的案例呢?先来重温一下吧!
这些图片反映了小学生作文的几大现状:
1、不想写。
2、写不出。
3、写不好。
为什么要让不想写、写不出的孩子把作文写好呢?
因为作文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简言之,有以下几大好处:
1、好能力。
2、好工作。
3、好未来。
那么该如何学好作文呢?
这是一位小学生一篇200字的作文,可以看见的不足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功差:词汇不够,字词错误,甚至拼音多处错误,标点符号不会正确使用。
2、表达能力差。语句不通顺,口语化严重。表达逻辑性、条理性缺失。
3、文章结构不合理。作文不分段。
4、写作文无中心意识。
5、卷面书写不工整。
小学生要写好作文,需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与改进。
nozuonodie 即 不作死就不会死 。
网络流行语、网络用语,全句为“不作(嘬)死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意为没事找事,结果倒霉,目前广泛流行于各大社区、论坛甚至主流媒体。
其实不作死还是会死。
在白话中长期以来都日常使用作死这个词汇,语意是“做找死的事情”。
更多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989982.htmfrom_id=13779143&type=syn&fromtitle=nozuonodie&fr=aladdin 。
I will be glad to answer your question.。
有疑问可追问。
当然遇到过,当时觉得很累,但是又不能放弃,我们应该用勇气来打败这些困难。从中我知道了困难是伴随在我们身边的,但是我们不能气馁,必须用智慧,用勇敢来打败它们。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