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龙禽龙(学名:Iguanodon,意为“鬣蜥的牙齿”),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下目的禽龙类。禽龙是种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9到10公尺,高4到5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凡蓝今阶到巴列姆阶,约1亿4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生存时代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英国、德国,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是禽龙的化石出土于北美洲、亚洲内蒙古、以及北非。
外形特征
禽龙是种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
禽龙的化石多数发现于欧洲的比利时、英国、德国,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巴列姆阶到早阿普第阶,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演。
化位置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此外,过去有许多化石被归类于禽龙,年代横跨侏罗纪启莫里阶到白垩纪森诺曼阶,范围广达欧洲、北美洲、亚洲内蒙古、以及北非。但这些化石多被归类于其他属,或是建立为新属。
并在1825年由英国地理学家吉迪恩·曼特尔进行描述与命名。斑龙、禽龙、以及林龙是最初用来定义恐龙总目的三个属。禽龙与鸭嘴龙科共同属于禽龙类演化支。
对于禽龙的了解,因为新发现的化石而随者时间不断改变。禽龙的大量标本,包括从两个著名尸骨层发现的接近完整骨骸,使得研究人员可提出许多禽龙生活方面的假设,包括进食、移动方式、以及社会行为。禽龙的重建图也随着标本的新发现而改变。
四足禽龙想像图禽龙的手臂长(贝尼萨尔禽龙的前肢大约是后肢的75%长度)而粗壮,而手部相当不易弯曲,所以中间三个手指可以承受重量。 拇指是圆锥尖状,与中间三跟主要的指骨垂直。在早期重建图里,尖状拇指被放置在禽龙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则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确位置,但它们的真实作用仍处于争论中。
它们可能用于防御、或 者搜索食物。小指呈修长、敏捷的,可能用来操作物体。后腿强壮,但并非用来奔跑,每个脚掌有三个脚趾。骨干与尾巴由骨化肌腱支撑、坚挺(这些棒状骨头经常在模型或绘画中省略)。禽龙与较晚期的近亲鸭嘴龙类,在身体结构上相异不大。
禽龙属(Iguanodon)大型素食恐龙的统称。化石见于欧洲、北非、亚洲东部广大地区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身长10公尺(米)多,头部离地面4公尺(米)。这种两足行走的动物的后肢很发达,长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也较发达,具异常的前掌,朝上生长硬如尖钉的拇指与掌的其馀部分成直角。牙有锯齿状刃口。该属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恐龙。
已找到许多完整个体的化石,有些成群被发现,表明他们曾成群行走。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习性,当受到威胁时,进入河或湖中避难。
1822年,英国的一位医生吉登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发现了一种类似鬣蜥(iguana)牙齿的牙齿化石,他认为这应该是远古时代一种类似鬣蜥的巨型动物,他起名叫做“Iguanodon”,意思就是“长着鬣蜥牙齿的动物”。其实这就是后来的“禽龙”,只是当时还没人翻译成中文,“禽龙”的名字是后来才翻译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这类化石被发现和命名,这引起了当时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的注意,他发现,这一类动物有很多明显的共同特征,比如它们的腿位于身体下方。
恐龙的英文:Dinosaur
dinosaur 读法 英 ['daɪnəsɔː] 美 [ˈdaɪnəˌsɔr]。
n(名词). 恐龙;过时、落伍的人或事物。
短语
1、feathered dinosaur 有羽毛恐龙。
2、Dinosaur classification 恐龙分类表。
3、Dinosaur Assassin 恐龙刺客。
4、Dinosaur dig 掘恐龙。
5、Dinosaur Forest 恐龙森林。
扩展资料
Dinosaur 相关词语 crawl。
词语用法
1、crawl用作动词的基本意思是“爬行”,指腹部或双膝和手贴地爬行; 也可指“徐缓而行”,多用于指车辆缓慢前进,间或也可用于指时间。
2、crawl与介词to搭配,意为“巴结,奉承”,多用于指下级对上级; 与介词with搭配,意为“爬满…,满是”。
词义辨析
creep,climb,crawl这些动词都有“爬”之意。
1、creep多指人或四足动物匍匐爬行,尤指偷偷地或不出声地缓慢向前爬行。也指植物的蔓延生长等。
2、climb通常指用手或足爬上或爬下,也指飞机、日、月的上升,还可用作比喻。
3、crawl指人或动物以身躯贴着地面缓慢地移动。
词汇搭配
1、crawl to 巴结,奉承。
2、crawl with 爬满。
3、move at a crawl 缓慢行进。
4、crawl rules 爬行规律。
5、rail crawl 线路爬行。
英国人,吉迪恩·曼特尔。
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全名Gideon Algernon Mantell,1790年2月3日-1852年11月10日),是一位英国产科医生、古生物学家与地质学家。他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人,并且依照牙齿将此归类为禽龙。
发现历史:
英国医生吉迪恩·曼特尔先生在1822年发现的禽龙化石,曼特尔最初不知道这些化石是什么,他写信给当时最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法国的乔治·居维叶先生和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地质学家威廉·巴克兰先生,他们认为这些化石是洪荒时代的犀牛牙齿,并告诉他可以去皇家外科医学院进行对比。
但是曼特尔不相信,他找到了居维叶说的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在皇家外科医学院曼特尔遇到了博物学家山缪·斯塔奇伯里Samuel Stutchbury,斯塔奇伯里提出这些牙齿化石类似他在南美洲研究的鬣蜥的牙齿。
曼特尔准备把化石命名为Iguanasaurus,但是他的朋友威廉·丹尼尔·科尼比尔William Daniel Conybeare提出用Iguanodon更合适,所以曼特尔在1840年把这些化石命名为Iguanodon,意思是“鬣蜥的牙齿”,曼特尔只给禽龙取了属名,忘了取种名。
扩展资料
恐龙化石的产生背景:
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石化过程”。随着上面沉积物的不断增厚,遗体越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而周围的沉积物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在石化回归地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危险。在成千上万的石化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可能会弯曲变形,这样化石就会被压扁。另外,地壳底部的高温也有可能让化石熔化。逃过这些劫难后,还得有人赶在化石从周围岩层中分离前找到它,否则化石就会碎裂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迪恩·曼特尔。
百度百科-禽龙
禽龙属于食草类恐龙。
禽龙是种大型草食性动物,身长约10米,高3到4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动物,或是协助进食。
禽龙属(Iguanodon)大型素食恐龙的统称。化石见于欧洲、北非、亚洲东部广大地区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身长10公尺(米)多,头部离地面4公尺(米)。这种两足行走的动物的后肢很发达,长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也较发达,具异常的前掌,朝上生长硬如尖钉的拇指与掌的其余部分成直角。牙有锯齿状刃口。该属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恐龙。已找到许多完整个体的化石,有些成群被发现,表明他们曾成群行走。有人提出它具有部分水生的习性,当受到威胁时,进入河或湖中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