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是一种最低生长温度0 ℃以下,最适生长温度 ≦15 ℃,最高生长温度20℃左右的细菌,一般生长在地球两极,海洋深处。还有种兼性嗜冷菌,能在0 ℃生长,但最适生长温度 20℃~40 ℃。常见于冷水,土壤,冰箱变质腐败的食物中,是影响冰箱中食物变质的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嗜冷菌(psychrophile)其实是一类菌的总称。这类菌一般是在-15~20°C之间最适宜生长,由于这个温度段与其它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段相比要冷许多(普通细菌适应生长温度为25~40°C),故此得名嗜冷菌。嗜冷菌种最常见的品种有耶氏菌、李斯特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嗜冷菌可以抵御极端的寒冷环境,比如南极的沿海冰层(约-15摄氏度)。
嗜冷菌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低于15摄氏度。因此,在高山上、极地地区,以及大洋深处均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
嗜冷菌之所以可以在冰点下存活与繁殖,是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脂类细胞膜。这种细胞膜在化学上可以抵御由极寒带来的硬化,使得其内蛋白质呈现出“抗冻能力”,在水的熔点以下仍然能够保持其内环境为液态并且保护其DNA免受伤害。
嗜热杆菌类不怕热的,当然什么都有个限度,每种生物都有个生存的最佳环境,除此之外都不利于生存 怕冷的原因 人的体温维持在摄氏36至37度半间,当人体的皮肤接触到外界温度时,会直接传导到延脑部位掌控呼吸、心跳、体温等的生命中枢。热了,体温控制中枢就会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使皮肤毛细孔及汗孔张开散热、排汗;感觉冷了,交感神经就会促使肢体各部位,包括牙关附近的肌肉打冷颤,令肌肉及脂肪细胞因紧收而产生热能,抵御寒意,这也就是感到寒冷的时候人会直打哆嗦的原因。
人是恒温动物,基本上应该没有所谓“谁比较怕冷”的问题,在相同温度下,因个人的主观感觉不同,确实可能出现某些人特别容易怕冷。脂肪层固然比较可以隔绝低温,不过由于脂肪细胞产热的作用比肌肉产热作用差,因此脂肪厚的人不一定比较不怕冷,倒可能更怕冷呢! 甲状腺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素属内分泌激素,它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有加速糖、蛋白质以及脂肪燃烧释放能量的作用,同时它还会使得心跳增快、血压升高,皮肤等外周器官的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热量。因而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时,产热就会减少,所以怕冷。
还有长期吸烟的人,因体内氧气不足,周边的微血管易循环不畅,当不畅的是动脉微血管时,易产生畏寒感;不过若不畅的是静脉微血管,虽然没有特别怕冷之感,但活动时因血管无法扩张,血液不能流通造成局部需氧不足,手、脚则易出现冰凉。
缺铁。人们如果常常感到寒冷,可能是体内铁质不足引起。由于铁在人体内参与含铁血红素的合成,后者能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所以缺铁者外周组织的供氧量就会减少,缺氧则会导致组织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自然会因产热不足而感到寒冷。
低血压它容易引起末梢血液循环不良,手足等部位的血供不足,组织得不到能量代谢所需的氧和能源物质,所以容易使人经常产生寒冷的感觉。这就需要人们平时要加强锻炼和饮食调节。 平时“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的都市“懒人“们,因为基础代谢率降低,也会出现不耐寒的问题。
肾虚也是导致怕冷的原因之一,特指肾阳虚。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现色苍白、畏寒怕冷,是肾脏阳气衰竭表现的症侯。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的。治疗上可酌情使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
按细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三类:
(一) 嗜低温菌(Psychrophile):这类细菌可在-5 到 2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在 5-10℃。一般能在冰箱内生长的而使食物腐败的细菌大都属于此类。
(二) 嗜中温菌(Mesophile):这类细菌可在 10 到 50℃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
长温度在 25-40℃。大部分的细菌都属此类。
(三) 嗜高温菌(Thermophile):这类细菌可在摄氏 40 度以上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所以温度越低对细菌和霉的生长抑制越明显。
冷冻一般是-20度。冷藏一般就3-4度。所以冷冻更抑制。
冷冻就是降低温度,使物体凝固、冻结,主要是便于运输和贮藏。
冷藏是指在低于常温但不低于物品冻结温度条件下的一种保藏方法,保鲜。
一般是耐低温的微生物
因为饱和脂肪酸在低温下凝固。
耐低温的微生物(Psychrophile)主要有:
* genus Moritella 。
* Leifsonia 。
* Methanococcoides burton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