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太子家族: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便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以避免皇室内部纷争。明太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他立长子朱标为太子,这便是历史上的懿文太子朱标。
懿文太子朱标(公元1355--1392年),是朱元璋皇后马氏所生长子。史称太子朱标生性忠厚宽仁,在宋濂等大儒的长期教育下,本有希望成为一位仁君。可惜天不由人,朱标还没来得及继承皇位,便先于父亲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过早病逝,年仅38岁,谥懿文。建文帝初年,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朱标元配常王妃、次妃吕后,共生五子:雄英、允(火+攵)、允(火+通)、允(火+坚)、允(火+熙)。
懿文太子死后,依制当以他的长子朱雄英为下一个继承人,但朱雄英这位嫡长孙年仅8岁便死了(后追尊为虞怀王)。为了避免各子觊觎皇位,求得天下稳定,朱元璋便在生前立朱标次子朱允(火+攵)为皇太孙,临终立下遗嘱:“皇太孙允(火+攵),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这样,公元1398年朱元璋辞世后,21岁的皇太孙朱允(火+攵)便根据明太祖遗诏继位大统,改元建文。
秦王家族:
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嫡第二子朱(木+爽)为秦王,并下令他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西安建国就藩,朱(木+爽)的后裔,便繁衍形成明朝宗室的第2房 。
第1代秦王朱(木+爽)(公元1356--1395年),在太祖的24个亲王中居长,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任宗人府宗人令。两年后,因建造王宫太过奢华和其他过失,被召还京师受责,两年后才回到西安藩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率兵镇压兆州(今甘肃临潭)少数民族叛乱有功,受到朱元璋赏赐。同年,因病去世,谥为愍,故史称秦愍王。
朱元璋为二房秦愍王朱(木+爽)后裔制订的20个派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坚心旁+享)。”
晋王家族:
皇族第3房是晋藩家族,大概是诸藩之中繁衍最盛的一支 。
明皇族第3房始祖朱(木+冈)(公元1358--1398年),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3个儿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晋王,建藩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十一年(公元1378年)就藩。史书记载,这位第一任晋王,自小跟大学者宋濂学文,又从杜环学习书法,长得“修目美髯,顾盼有威”,而且智慧极高。封王之后,镇守北方重镇,与燕王朱棣一起成为明初最有势力的藩王,多次参预明初军国大事。如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60年)受命与燕王朱棣一超率师远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当时大将颍国公傅友德等都听他节制。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又受命同周王朱(木+肃)一同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以巩固边防。可见朱(木+冈)对明初的朱氏政权和国家民族,作出过较大贡献。但朱(木+冈)这个人的性格,颇有些骄纵,在晋王任上,也做过许多不法妄违的事,甚至一度阴谋造反,因被人告发不遂,从此受到朱元璋的责怪和疏远,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忧怨而死,年仅41岁,在位28年,谥为恭,史称晋恭王。
晋王朱(木+冈)后裔,以“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20字为派语。
燕王家族: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史称明成祖,又被称为永乐皇帝。朱棣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初被封为燕王,统兵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今北京市)。靖难政变,篡侄为皇。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辛卯,朱棣因积劳成疾,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经榆木川时,忽然病逝,享年65岁,归葬于北京天寿山长陵,初谥“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时改谥为“启天宏(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改为成祖。明成祖朱棣娶开国元勋徐达长女为妻,就是徐皇后,又有宠幸的昭献贵妃王氏、恭献贤妃朝鲜人权氏等众多妃嫔,共生四子:高炽、高煦、高燧、高(火+羲)。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洪武时立为燕王世子,明永乐时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北伐亲征时,他多次受命监国,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十五日继为帝,改明年为明洪熙元年,这就是朱棣长子明仁宗继位。成祖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王;四子朱高(火+羲)早年夭折,未被封王。
周王家族:
在大明朝众多的封藩中,第5支周藩王家族是较杰出和优秀的一支。这个家族的发派始祖,便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 。
周藩发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木+肃)(公元1361--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五个儿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吴王,建国于钱塘(今浙江钱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国。史书上记载说,周王朱(木+肃)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又针对当时中原饥荒,著《救荒本草》一书,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余种,并配绘图说明,对后来农学家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起过较大的参考作用。但朱(木+肃)也有明初大多数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阴谋篡位做皇帝。当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周王朱(木+肃)也不听属下和家人的劝谏,蠢蠢欲动,阴谋造反。而建文帝认为朱(木+肃)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这时便趁势派兵突袭开封,将周王朱(木+肃)逮捕,押回南京禁锢,并将他的儿子们迁徙到别处。明成祖政变成功后,释放朱(木+肃),恢复周王爵位,让他回到开封。永乐初期,传闻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责令反省,并夺去他的三支护卫军,他才“顿首谢死罪”,从此老实地做起周王来。朱(木+肃)在位长达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寿65岁,谥为定,史称周定王。
朱元璋生前亲自为周王朱(木+肃)后裔制定了20字的派语:“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族:
明藩第6支是楚王朱桢家族,大多是些平庸无才之辈 。
楚藩开派祖朱桢,是朱元璋与胡充妃生的儿子,属庶出,排行第六,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始封为第一代楚王,建国武昌(今湖北武昌市),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国就任。在位54年,曾镇压铜鼓、思州少数民族起义,永乐初任宗人府宗正,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去世,谥昭,史称楚昭王。
楚王朱桢后裔,以“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等20字为本族派语。
齐王家族:
明宗室第7支是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后裔,子孙被废为庶人 。
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公元1364--1428年),是朱元璋与达定妃所生的庶七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齐王,建藩青州,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国。曾多次受命率兵从燕王北征蒙古有功。后以武功自喜,性凶暴。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因谋反被召至京,废为庶人。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复位,但更加骄纵不法。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子孙也被废为庶人,徙迁至南京。朱后裔以“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等20字为派语。
鲁王家族:
明宗室第十支是鲁王朱檀家族,势力较小,地位较低,家族平庸 。
始祖朱檀(公元1370--1389年),是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的庶十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生后两个月封为鲁王,建藩兖州(今山东兖州县),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到国。
鲁藩朱檀后裔以“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等20字为派语。
蜀王家族:
明藩第11支,蜀王朱椿家族,是明朝宗室各藩系中最著名和优秀的一支 。
蜀藩开派始祖朱椿(公元1370--1423年),是朱元璋与郭惠妃(郭子兴之女)生的庶十一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蜀王,建国成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就国。史书上记载,这位第一代蜀王朱椿,为人孝友慈祥,笃诚宽厚,性格与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大不相同,不好战争兵事,而独喜欢博览群书,气质容止温文典雅,被朱元璋称为“蜀秀才”。他还广交文学者,尊重知识与人才,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曾邀明初著名学者李叔荆、苏伯衡一同讨论经史。又特聘一代名儒方孝孺任蜀世子的老师,并在方的居室题“正学”二字,以示尊重。又从自己的禄米中每月分给成都各位群学博士一石,后成为定制。当时各藩王大多扩张护卫、操练士卒,甚至以武力谋反,而朱椿驻守西南边陲的四川,却以礼教治国,,又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史称“蜀人由此安业,日益殷富”,并使“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朱椿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去世,享寿54岁,谥为献,文献上因此称他为蜀献王。所著有《献园集》。
蜀王朱椿后裔以“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20字为派语。
代王家族:
明藩第13支,代王朱桂家族,生活荒淫腐败,为人奸佞不法 。
开基始祖朱桂(约公元1372--144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后的庶十三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代王,建国太原,同年就国。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去世,谥为简,称代简王。
代王朱桂后裔,以“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等20字为派语。
肃王家族:
明藩第14支――肃王朱(木+英)家族 。
肃藩王府是明朝分封在西北要道兰州上的一支宗室。其开基始祖第一代肃王朱(木+英),是明太祖与一个没有名号的妃子郜氏所生的庶十四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为汉王,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肃王,第二年就国。初建藩于平凉府,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藩甘州,兼管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又内迁,建藩于兰州(今甘肃兰州市)。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去世,谥为庄,史称肃庄王。
肃王朱(木英)后裔,以“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等20字为派语。
辽王家族:
宗弱支昌的辽藩朱植家族,开拓台湾数十年 。
在明代众藩系中,辽藩家族是第15支。辽藩开基始祖第一代辽王朱植,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韩妃所生的庶十五子。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植被封为卫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改封为辽王,建藩于辽东半岛的广宁(今辽宁北镇县),随即就国。朱植是个能征善战、深谙兵事的亲王,当年镇守辽东边疆,屡建军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难”战争爆发时,他被建文帝命令率军渡海南下勤王。朱棣篡位后,嫌朱植曾对自己有二心,便削除了他的护卫军,并将辽王府改建于荆州。从此,辽王家族便从辽东半岛徙迁到内陆的今湖北江陵市,并从此由一个军事强藩转变成一个普通王藩。朱植于1424年去世,谥为简。
辽王朱植后裔,以“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等20字为派语。
庆王家族:
第16支庆藩家族,是明王朝安排在西北边陲要地上的一支宗室力量 。
庆藩的开基始祖朱(木+旃),是明太祖朱元璋与余妃所生的庶十六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庆王,建国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到国。
庆王朱(木+旃)后裔,以“秩邃(宀+真)台(才头+鼎),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行的中间+干),骘眷发需昆”等20字为本支派语,以分昭穆。
岷王家族:
第18支是岷藩家族,大都平庸 。
岷藩开基始祖朱(木+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改派朱(木+便)南镇新收服的云南。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木+便)因被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洲。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朱(木+便)在云南与沐家不和,又多次非法胡为,擅收地方官印信,暴虐杀人,屡教不改,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四月,令朱(木+便)自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武冈。1450年朱(木+便)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朱元璋亲自为岷藩家族一系制定的20字派语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礻+西头+土)雍,崇理原谘访,宽(钅+容)喜贲从。”
谷王家族:
第19支――谷王朱(木+惠)族 。
开基始祖朱(木惠 ),是明太祖与郭惠妃所生的庶十九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谷王,初建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当年朱棣起兵“靖难”,他奉建文帝令回南京守金川站,后开门迎降于成祖。永乐初改建藩国于长沙(今湖南长沙)。后阴谋政变,事发失败,被诏至京师,废庶人。不久与两子朱赋灼、朱赋(火+仑)自焚而死,独第三子朱赋(火+欣)有后,但藩国被削除。
朱(木+惠)裔以“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等20字为派语。
韩王家族:
在明王朝众多藩系中,第20支韩藩家族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一支 。
它的开基始祖第一代韩王朱松,是明太祖与周妃所生的庶二十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韩王,建藩开源,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还未就国便去世。后他的儿子朱冲(火+或)嗣封,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改封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从此定居在平凉。
韩王朱松后裔,以“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王+景)逵,(颤不要页旁)韶愉灏(忄造),令绪价蕃维”等20字为派语。
沈王家族:
第21支是沈王朱模家族
沈藩开基始祖是第一代沈王朱模,是明太祖朱元璋与赵贵妃所生的庶二十一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沈王,建藩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到国。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去世,谥为简,史称沈简王。
沈王朱模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佶幼诠勋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头+土)皙(日韦) ,圭璧澈澄昂”等20字为本系派语。
在明朝诸藩系中,沈王家族是最普通平实的一支,无大过,无大功,后人评价用“恭良”二字,可说绝妙。明朝灭亡后,国除,后裔不详。
唐王家族:
第23支――唐藩朱(经纟改为木)家族 。
唐藩开基始祖是朱(经纟改为木),是明太祖朱元璋与李贤妃所生的庶二十三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唐王,建国河南南阳,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到国就任。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去世,谥为定,史称唐定王。
唐王朱(经纟改为木)的后裔,以朱元璋所定的“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等20字为本系派语。
伊王家族:
明宗室幺房――伊藩朱(木+彝)家族 。
伊藩开基始祖朱(木+彝),是明太祖朱元璋与葛丽妃所生的庶廿五子,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伊王,建国于洛阳,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病死,谥为厉,史称伊厉王。
伊王朱(木+彝)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禺+页)勉(讠+是)(讠+于)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等20字为本系派语。
更多见参考资料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下面我查到的资料有些意思,你也来看看。
明朝皇族的名字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____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 。
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 。
比如燕王朱棣的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
这里面又规定,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
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比如太子朱标,本来他的名下的辈分表应该是帝系,但是他的儿子被他的叔叔夺了位,所以只传到他的孙子.朱标的20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我们知道的人只有建文帝叫朱允炆,他的儿子叫朱文圭.分别是火和土旁. 。
又比如秦王为: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楼主你所说的朱尚炳应该是秦王的儿子.晋王的表为: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其他的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
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严格的起名字的规则,有些字就有些怪异,不过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于把避讳的影响缩到最小~ 。
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以前看见朱镕基的时候觉得他的第二个字很怪~又是土旁,联想到他可能是朱元璋后人~所以就去查,果然在岷王的世袭表中某一句话的第二个字发现了这个镕字,如果按照规则,这个字应该搭配土旁, 而且后来查岷王的世袭表,这个镕字出现的辈分,差不多就应该是这个年代~所以前总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朱元璋的子孙~ 。
明朝诸王表如下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估计不是, 跟现在许多家族一样,每一代取名字时都要带上相应辈分的字。
大明王朝天子们的名字也一样有这个辈分的字,不过这个辈分是他们的太祖皇帝-朱元璋早就定好的。
以下是我从网上搜索的一些说法,大家可以看看,也可以补充。
“朱元璋在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的时候全部用木旁‘古人给同一个辈分的人起名字用同一个偏旁其实很正常,不过因为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意识他自己的子孙中肯定有重名的~就给26个儿子每个人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详见下面),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里面又规定,每五个字的命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同样其他的王府也有这些规定,所以明朝的皇室有很严格的起名字的规则,有些字就有些怪异,不过这样是有好处的,因为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取名字取生僻字有利于把避讳的影响缩到最小,后来在明朝灭亡了后,也许逃避清政府的追杀,可能很多皇族的人放弃了这些起名字的传统,但是的确有很多人保留着的。”
朱元璋的26个儿子子孙起名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以偏旁命名。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以此推断,一些媒体上说我们共和国的前任总理“朱镕基”是上述岷王的后代,
真假我可也不敢下结论。但正如他们所说,朱总理的为政作风颇有当年太祖皇帝的行头。
呵呵,如果是真的,大明皇室朱姓家族还真是了不起啊。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各子的字辈排行如下:
1、懿文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秦愍王(朱樉)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3、晋恭王(朱棡)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5、周定王(朱橚)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楚昭王(朱桢)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7、齐恭王(朱榑)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8、潭王(朱梓):朱元璋第八子,洪武二年九月生,次年被封为潭王。洪武二十三年,与王妃于氏一起自焚而死。由于无子,封国被除。
9、赵王(朱杞):1369—1370,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未齿序。洪武三年(1370)夏四月受封赵王,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殇,无谥号。
10、鲁荒王(朱檀)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11、蜀献王(朱椿)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2、湘献王(朱柏)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13、代简王(朱桂)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14、肃庄王(朱楧)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辽简王(朱植)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16、庆靖王(朱栴)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17、宁献王(朱权)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18、岷庄王(朱楩)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19、谷王(朱橞)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20、韩宪王(朱松)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21、沈简王(朱模)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22、安惠王(朱楹)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23、唐定王(朱桱)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4、郢靖王(朱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25、伊厉王(朱(木彝))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26、朱楠: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六子,生母尚妃。出生一个多月夭折,未封爵。
扩展资料:
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26个儿子中,除第九子朱杞和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第八子朱梓因涉及明初四血案之一的丞相胡惟庸案而自焚绝后外,其余23个儿子,都得以封王。
所有子孙的名字都是双名,除姓为第一个字外,第二个字是辈分,第三个字按五行相生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木火土金水”作为偏旁或组成部分取名,依次循环。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朱元璋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他给23个儿子拟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往下起名字。
后世子孙出生后,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是朱元璋拟定的字辈,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朝宗室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扩展资料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文,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上,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所之暗潮”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