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龙壁上的龙栩栩如生,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高高在上,还有跃跃欲试好象要飞出来的感觉.。
2.有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的耀武扬威,得意洋洋;还有的回首遥望,呼唤同伴.。
3.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有的刻着两条龙互相缠绕,龙头呈V字型,并且嘴里吐着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尾缠绕,两头相对含花.。
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头相碰,呈八字型,嘴里吐着水花.。
可以描写龙的不同形态,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比如:龙的体态多呈s形,显得刚健有力,在雕刻墙上刻画着很多形状不一的龙盘旋在上面。有的刻着两条龙互相缠绕,龙头呈V字型,并且嘴里吐着水花。
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尾缠绕,两头相对含花。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头相碰,呈八字型,嘴里吐着水花。气势渐增,表现出不可一世的姿态来。
扩展资料
龙的形象包含着多种动物元素,不少人仅依据某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多种关于龙的原型的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的原型为蛇说。
著名学者闻一多在 20 世纪 40 年代便探讨了龙的原型,据其考证,龙图腾的最初原型是蛇图腾,在消灭了牛图腾、鹿图腾的氏族之后,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头上,后来又加上了猪的头或马的头,加上了虎或鳄鱼的腿、鹰的爪子、鱼的鳞、花的尾巴,经过长期的发展,众多图腾的集合就形成了中华龙图腾的形象。闻一多之后,不少学者也都认为龙的原型是蛇。
1、有的刻着两条龙互相缠绕,龙头呈V字型,并且嘴里吐着水花。
2、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尾缠绕,两头相对含花。
3、有的刻着两条龙龙头相碰,呈八字形,嘴里吐着水花。
4、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名字由来
赵州桥有它的初名、俗名和改名的历史。
赵州桥建成后,始名(初名)为赵郡河石桥。唐中书令张嘉贞于开元十三年(725年)撰文的《赵州大石桥铭》曰:“赵郡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它以当时的地名、水名命名,初名始见于此。
赵州大石桥,为当地人的俗称。因为赵州城西门外冶河(清水河)上建有永通桥,它晚于赵郡河石桥,建筑结构、艺术风格与其相似,只是形体较小,且与赵郡河石桥相距仅2.5公里,为区别南北二桥,冠以大小,故称赵州大石桥(永通桥则称赵州小石桥)。
赵州桥,是根据地名命名的。自北齐天宝二年(551年)改殷州为赵州,赵州之名始于此。40年以后建成赵郡河石桥,至民国二年(1913年)赵州,更名赵县,1100多年,历尽隋、唐、宋、元、明、清代,期间曾设置赵郡、栾州、殷州、庆源府(军)、沃州、永安州等。
历史上只存在290年;而赵州之名则经历了近千年,历史最久远。故以地名为桥名,俗呼赵州桥,或曰赵州石桥。
安济桥是以后的改名。赵郡河石桥建成590年后,由北宋哲宗皇帝赵煦赐名,并以此为正名。据考,北宋周辉《北辕录》载:“未至城(赵州)五里渡河石桥,石桥从空架起,工极坚致,南北长十三丈,阔四之一,实隋人李春所造。
元祜间赐名安济,有张果老驴迹”。乃取“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安全渡过,万民以福”之意。
活灵活现
活灵活现,汉语成语,拼音是huó líng huó xiàn,意思是形容神情逼真、传神,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