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袁世凯掌权到1928年张作霖逃出北京,控制中央政权达十六年之久。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使团以及革命高潮中附从革命的立宪派、旧官僚大造“非袁莫属”的舆论。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一些革命党人主张只要袁世凯能逼清帝退位,就应该让他当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不得不表示同意。
袁世凯得到许诺后,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也提出辞呈。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防止袁世凯专制,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临时约法》等条件,但都没有实现。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权,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群众,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另一方面,袁世凯毁弃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热衷于政党政治的宋教仁;10月,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5月,炮制《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几乎等同于封建皇帝,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发动“二次革命”。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这场斗争只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并采取打指模的封建入会方式,遭到黄兴等人的公开反对。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发动第一次护国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列。皖系段祺瑞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容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孙中山被迫离赴沪,在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新的交通银行由于拥有铁道、航运、邮政、电报四个系统的存款业务专权,资本实力雄厚。之后随着中国邮电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银行的。
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以上两大银行外政府还设立了7家专业银行,拥资7000万元。就在政府兴建官办银行的同时,地方银行和私营银行也发展起来。在地方上,各省市和军阀统治区内,各式银行纷纷冠名建立。1915-1921年,全国新设银行达124家之多,其中著名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盐业、金城、大陆、中南等大银行均在此时建立,中国银行业亦由此进入了日臻发达的时期。这些银行建立后,并不完全受军阀地方势力操控。它们中的一部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充足资金,开展正当的存取汇兑信贷业,调剂资本流通,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发展。
长期以来每谈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人们都会笼统地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各国无暇东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912-1928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某种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完全作为下,多种以下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实施的结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周学熙曾经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他凭借着袁世凯、徐世昌、熊希龄、颜惠庆等政府要员的支持,以政府为后盾,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实施实业政策。他二次上台就积极贯彻他的财政方针"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施行烟酒公卖",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
(二)是地方自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自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一时期里,中央政权控制不了地方政权,反映到经济上就出现了中央财政不能控制地方财政,相当一部分军阀划地而治。军阀为巩固和扩充地盘,实施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例如阎锡山在山西境内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山西近代工矿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三)是民众爱国运动对民族经济的推动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军阀出卖中国主权的行为引起国人的愤慨,引发了一系列的爱国政治运动。1915年日本逼迫北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广大民众就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运动。运动在经济上则表现为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运动的效果一方面抵制了日货倾销,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国货的需求,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壮大。这种效应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表现更为突出,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四)是人口迁徙与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经济壮况是一个国家人口变动的基础,而人口变动又直接影响到生产、消费与积累。人口迁徙是人口变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与社会经济变动的关系最密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最直接。20世纪初,中国农村人多地少水旱灾、匪灾频繁、租税繁重,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许多百姓为逃避战祸大规模迁徙。这一时期华北各省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使外国在东北地区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缓解了东北地区劳动力相对紧缺问题,对东北地区近代工农业发展重要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许多过去的手工业者、小商贩、船夫、挑夫没了生计,成为流动人口又一大来源。这些流动人口为了维持生活,纷纷涌入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也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混乱,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说不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但北洋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纵经济,也就不能任意破坏经济的发展,致使中国经济在如此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有所发展。北洋军阀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没有作为,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政府的这种不完全作为,反而使辛亥革命影响、国际市场的新变化、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实施、地方自治、民众的爱国运动和人口迁徙等各种社会因素更充分的调动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社会力量,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统治基础:
政治上: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经济上:帝国主义的财政支持;军事上:北洋军队。
二、简介: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专治统治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说明:政治、经济、思想表现。
一、政治方面
1.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黑暗统治。
(1)政权更替:北洋军阀统治初步形成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鼎盛阶段,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分裂割据阶段,1916~1926年,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采取分而治之政策,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皖系、直系、奉系军阀先后执掌中央政权;衰亡阶段,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年奉系军阀“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最终结束。
(2)专制独裁统治: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此后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继续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等;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割据称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先后爆发了直皖、直奉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帝国主义的侵华
(1)侵华格局发生变化:老牌侵华国家英、法、俄等力量日渐衰落,新兴的美日侵华势力大增。
(2)侵华工具和政策的演变:采取“以华治华”的策略,先由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再到推行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在国民大革命中转而扶植国民党右派人物蒋介石。
(3)加紧侵华:武昌起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地区;日本占领中国山东并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战后卷土重来;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北伐战争期间列强破坏中国。
革命。
3.革命运动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袁世凯及其党羽的独裁统治掀起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派开展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如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反段的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则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资产阶级掀起的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斗争的失败,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入了绝境。五四运动则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此后在统一战线推动下,各阶层掀起了近代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大革命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经济方面
辛亥革命的局部胜利调动了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各种实业团体的成立和群众性斗争的兴起,推动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这为中国革命的转型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一战结束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再加上军阀之间割据混战,国民经济又日益萧条。
三、思想方面
1.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使民国初年的两大复辟活动最终失败。
2.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4.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样在思想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并存的局面,但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