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摄,读音为zhuī shè,汉语词语,意思是追念记取;勾取;追捕;追赶上并捉住。
追随摄影是一种慢门拍摄技法,指摄影机跟着被摄主体,以相对接近的速度,做同方向转动,获得作品主体较实(或微虚),作品陪体半虚(或大虚)的技术方法。
一般要辅以脚架和云台操作。
“追”的拼音有两个:[ zhuī ]和[ duī ]。
【释义】
[ zhuī ]
1.赶,紧跟着:~逐。~逼。~随。~光。~剿。~捕。~奔逐北。
2.回溯过去,补做过去的事:~溯。~悼。~加。~认。
3.竭力探求,寻求:~问。~寻。~究。~索。
[ duī ]
1.雕琢:~琢(雕刻)。
2.古代乐器钟上用以悬挂的钮眼。
〈动词〉
1.(本义:追赶)
同本义(使追赶对象回来)
追,逐也。——《说文》
以比追胥。——《周礼·小司徒》。注:“逐寇也。”
公追戎于济西。——《左传·庄公十八年》
驰车充国者,追寇之马也。——《管子·七臣七主》
追亡逐北。——汉· 贾谊《过秦论》
壶子曰:“追之!” 列子追之不及。——《庄子·应帝王》
公使阳处父追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汉主追 韩信,苍生起 谢安。—— 唐· 杜甫《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闻追豫州。——《资治通鉴》
2.又
追操至 南郡。
追购又急。——宋· 文天祥《后序》
又如:穷寇勿追;穷追;猛追;追亡(追逐败亡的人)。
3.追求;追取
库藏粮饷,都是民脂民膏,你只顾侵来肥己买笑追欢,败坏国家许多大事。——《水浒全传》
又如:追摄(追取);追欠(追缴亏空的款子、拖欠的赋税等);追欢(求欢)。
4.赶得上;比配
除两税外,不许差役追拢。——《旧唐书·食货志上》
又如:追匹(比配;匹配);追配(与前人相匹敌,媲美);追扰(追比侵扰)。
5.追随,紧紧跟随某人
追,随也。——《方言十二》
[《吕氏春秋》]其言有十二月七十有二候,逐日步气,以追寒暑之序,类其物宜而逆为之备。——唐· 柳宗元《时令论》
追于宇下。——《资治通鉴》
又如:追陶仿谢(追随、仿效陶渊明、谢灵运去过隐居生活)。
6.回溯;追念;召回
追亨朝亨。——《周礼·司尊彝》。注:“犹追祭迁庙之主。”
盖追先帝。——诸葛亮《出师表》
7.又
深追先帝。
因作《谪九年赋》以自广,是岁腊月,诏追。——刘禹锡《问天钧赋序》
又如:追斋理七(追奠死者);追摄(追念记取);追叹(追溯往事而感叹);追慕(追念仰慕);追摧(追念悲伤);追恨(追溯往事而悔恨)。
8.补救
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书·五子之歌》
是谓追之。——《素问·调经论》。注:“犹补也。”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追受其牒。——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追像(补救);追补(特加补救以往的不足或缺陷);追救(补救);追书(补记)。
9.追寻
以骥之可以追利避害也。——《韩非子》
又如:追迹(追寻遗迹);追掩(追踪袭击);追骑(追寻侦察人、事的真象)。
10.追究
苟有不晓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论衡·问孔》
又如:追比(定期追究;限期完成);追劾(追究告发以前在职时所犯的罪过)。
11.送别;告别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诗·周颂·有客》
又如:追赠(帝王在臣子死后送给他的官爵或称号);追酒(饯行);追饯(追送饯行)12.收缴。
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西游记》
13.催逼
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蚕女》
又如:追敛(催交租税);追征(催迫征收);追租(催交租税)。
比如拍一行进中的小车,用追随拍摄,(相机跟着小车前进方向拍出的效果,一般1/30及更慢的快门,效果明显。我的这张,快门还是快了点,只是意思一下)拍。
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和前之罪,加以赏罚。
阎王是哪路神灵呢?在印底古诗集《梨俱吠陀》中就已有阎王的故事,传说他是管理阴间之王,佛教吸纳这种说法,称之为阴间地狱之主。合起来,阎王即地狱之王、阴间之王。
阎罗包含多重意义。一种为“双世”《长阿含经·地狱品》中有“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这意;一种为“双王”,《玄应音义》中称,阎罗王兄妹都“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而在中国出现的是十大冥王。其实,阎罗王应该是道教中的人物,不过佛教传入后,也把玉帝,关帝,阎罗等收入他们的名下。
这十殿阎罗王分别是: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田。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 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二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即说阎罗天子包就是包公了,他原来在第一殿,量刑严格,小鬼们不服,通过关系告到天庭,从第一殿改到第五殿。
第六殿,六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 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阎罗王,梵语 Yama-raja,西藏语 gsin-rje。又译夜摩耶摩、焰摩、燄摩、琰摩、剡魔、阎摩、琰魔。另又能译作双、双世、遮上、静息、縳、深恶胜业,可布众,深能静息、平等。在梵语焰摩 Yama 上,再加 raja(王),而成焰摩王、阎罗王、琰魔王、阎王魔、或阎摩罗社、琰魔逻闍、焰摩逻闍、阎魔罗、阎魔罗王。阎罗王又简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或称焰摩天、死王。
阎王被迷信是鬼世界的审判主,诸鬼中的大王。梵语中的另一译名「双」,据说是因阎王兄妹两人共同统管鬼世界之故。兄阎王治男鬼,妹阎美 Yami 治女鬼,是统管女鬼的「女王」。但中国佛教僧人对信徒绝对不提这个「女头头」,这是因为「女人」在佛教中地位低微,惟恐女人在佛教中起「革命」(?)。「双世」意为阎王自身苦乐并受,自身难保(详见第五节)。「遮止」意为阎王令人不再造恶,予以遮止。「静息」意为罪人听王示语,便知己罪而静息。「平等」意为业镜平等,其罪自能彰显。玄应音义二十一:「燄摩」或作阎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即鬼官总司也,又作夜磨卢迦,亦作阎摩罗社。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慧琳音义第五十「阎摩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即其事也」。慧苑音义上:「阎罗,具正云琰摩逻闍,此云遮止,谓遮止罪人,不更造罪」。俱舍光记第八:「琰魔王,旧云阎罗者,讹也。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於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瑜伽论记第十六:「燄摩即本地分曰静息王,静息诸罪也」。俱舍论第十一:「琰魔王使诸逻刹裟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关於经部记载阎罗王,有长阿含经第十九地狱品、大宝积经第七十五、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多处。「佛告比丘,阎浮提南大金刚山内,有阎罗王宫,……」(长阿含第十九)。
阎罗王是佛教采用了婆罗门教的死神而成 。
从梵文以及各种资料显示,佛教的阎王原来是从印度婆罗门教的夜摩神而来。夜摩神 Yama 是吠陀时代的古神之一,是日神 Vivasvat 与女神 Saranyu 间所生之子。据拜火教经典 Zend Avesta 所记,人类始祖 Vivanhvant,献蘇摩酒与神,并向其祈求,而得一子耶摩(Yima)。据婆罗门教说,耶摩神与苍空司法神婆楼那 Varuna,火神阿耆尼 Agni 以及 Brhaspati 三神有亲密关系,而阿耆尼即被称为耶摩的好友。
夜摩神的住居在天上最高处,有音乐伴奏的乐园,人死後灵魂去到那裹与夜摩神及婆楼那神会面。夜摩祌有名叫 Sarameya 的两只狗使者,它们有四只眼睛,体呈褐色有斑点,不断地在人间界巡逻徘徊,用嗅觉寻找死人,把他们带到天上。
夜摩神的信仰以後逐渐开始转变,起先从天界转到下界,名叫 Yama-pura,变成了一位专司死者生前行为,予以篔罚的神明。以後再进而变成了死神与死者的王。死神名叫 Lokantakrt, lokanta-yama,率领众多的使者 mretyu, Yama-duta,夺人生命。死者的王,名叫 Preta-raja 住於南方的地下,统管父祖的世界 Pits-loka。到了最後,在印度教中,夜摩神成为专门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灵魂的最可怕的神祇了。印度教的神明,常会改变其性质,有时升高,有时降低,据说,阿耆尼火神以後也因与天神之妻犯奸淫而沦落了。宗教学家米勒博士(Max Muller)称这种性质的宗教为「交换神教」(Kathenotheism)。
佛教在印度兴起後,采用了许多印度教的原有信仰,夜摩神信仰也被佛教吸取,成为佛教信仰之一。但佛教即有两种用法:(1)仍旧承认他是六欲天中第三位的夜摩天神(Yama);(2)以夜摩天神作为阎罗王。以他为阴间的统治者,审判人生前的行为。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第一百七十二:「施设论说,如今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时有鬼世界王名秕多,是故在彼生彼诸有情类皆名闭戾多,即是秕多界中所有义」。又「初生地狱有情,往琰魔王所者是有情数」。另「立世阿毘昙论」第六亦说明,为何鬼道称为闭多:因阎摩罗王名叫闭多,因此,凡生往该处者都与王同类称为闭多。按秕多或闭多(Pita),乃「父祖」之意,闭戾多(Preta),则为生於父祖世界之意。因此,我们看出,佛经中秕多或闭戾多的思想,显然源自印度教夜摩为死者的王的信仰(Preta-raja, Pita-loka)。
除此外,阎王的起源另有一个说法,也是荒唐无稽。经律异相第四十九所引,以及法苑珠林第七记载:「如问地狱经及净度三昧经云,总括地狱有一百三十四界,先述狱主名字处所。阎罗王者,昔为毘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巨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头有角耳皆悉忿怼同立誓曰,後当奉助治此罪人。毘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者,今小王是,百万之冠,诸阿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