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拥有“七十二名泉”。
2004年新评选名录如下:
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马跑泉、无忧泉、石湾泉、湛露泉、满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黑虎泉、琵琶泉、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五龙潭、古温泉、贤清泉、天镜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马泉、虬溪泉。
玉泉、濂泉、百脉泉、东麻湾、墨泉、梅花泉、濯缨泉、玉环泉、芙蓉泉、舜井、腾蛟泉、双忠泉、华泉、浆水泉、砚池、甘露泉、林汲泉、斗母泉、无影潭、白泉、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圣水泉、缎华泉、玉河泉、西麻湾、净明泉、袈裟泉、卓锡泉、清泠泉、檀抱泉、晓露泉、洪范池、书院泉(又名东流泉)、扈泉、日月泉 )
扩展资料:
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素以“泉城”盛誉闻名天下,驰名天下的天下第一泉5A级风景旅游区,素有“泉都”美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济南位于山东中部,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沿海城市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枢纽。泉城济南,美丽潇洒。
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之滨、泰山之阴。自古以来,济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拥有众多泉水,泉水之多、涌量之大、形态之美、水质之优,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与之媲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百脉泉、珍珠泉。
济南因境内泉水众多,被称为“ 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趵突泉,又被称为“天下第一泉”,位于山东济南市,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
济南是山东省会城市,城市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济南素有“泉城”美誉,拥有“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同时,全市还遍布着700多处天然泉涌,构成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独特泉水景观。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上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8年6月,市园林局、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查出城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
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趵突泉,三窟并发,声如隐雷,“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历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诸如曾巩、苏轼、张养浩、王守仁、蒲松龄等都有吟泉佳作和美文。
成因:
现代地质工作者调查研究认为,济南泉水来源于市区南部山区。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北流,至城区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区变为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的交接带,高差达500多米,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在地质构造上,南部山区属泰山隆起北翼,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于北侧断裂切断,形成许多小断块,其中千佛山堑断块是构成城区泉群的构造基础。山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岩层3~15度倾角向北倾斜,至市区埋没于第四系沉积层之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岩溶地貌发育,形成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市区北部为燕山期辉长岩--闪长岩侵入体,质地细密,岩质坚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断块西有通过纬一路的千佛山断层;东有穿过解放桥和老东门的羊头峪断层,这样就组成了东西北三面阻水岩体,构成了三面封闭的排泄单元。 南部山区,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发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渗人地下形成了丰富的裂隙岩溶水。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变质岩的隔阻,沿岩层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运动,形成地下潜流,至城区遇到侵入岩岩体的阻挡和断层堵截,地下潜流大量汇聚,并由水平运动变为垂直向上运动,促进了岩溶发育和水位抬高,在强大的静水压力下,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地带及第四系沉积层较薄弱处夺地而出,涌出地表,形成天然涌泉。
共有八区两县。
1、历下区
辖14个街道:解放路街道、千佛山街道、趵突泉街道、泉城路街道、大明湖街道、东关街道、文东街道、建新街道、甸柳街道、燕山街道、姚家街道、龙洞街道、智远街道、舜华路街道。
2、市中区
辖17个街道:大观园街道、杆石桥街道、四里村街道、魏家庄街道、二七街道、七里山街道、六里山街道、舜玉路街道、泺源街道、王官庄街道、舜耕街道、白马山街道、七贤街道、十六里河街道、兴隆街道、党家街道、陡沟街道。
3、槐荫区
辖16个街道:振兴街街道、中大槐树街道、道德街街道、西市场街道、五里沟街道、营市街街道、青年公园街道、南辛庄街道、段店北路街道、张庄路街道、匡山街道、美里湖街道、吴家堡街道、腊山街道、兴福街道、玉清湖街道。
4、天桥区
辖15个街道:无影山街道、天桥东街街道、北村街道、南村街道、堤口路街道、北坦街道、制锦市街道、宝华街道、官扎营街道、纬北路街道、药山街道、北园街道、泺口街道、桑梓店街道、大桥街道。 [24]。
5、历城区
辖19个街道、2个镇:山大路街道、洪家楼街道、东风街道、全福街道、孙村街道、巨野河街道、华山街道、荷花路街道、王舍人街道、鲍山街道、郭店街道、唐冶街道、港沟街道、遥墙街道、临港街道、仲宫街道、柳埠街道、董家街道、彩石街道、唐王镇、西营镇。
6、长清区
辖7个街道、3个镇:文昌街道、崮云湖街道、平安街道、五峰山街道、归德街道、万德街道、张夏街道、孝里镇、马山镇、双泉镇。
7、章丘区
辖15个街道,3个镇:明水街道、双山街道、圣井街道、埠村街道、枣园街道、龙山街道、普集街道、官庄街道、相公庄街道、绣惠街道、文祖街道、曹范街道、白云湖街道、高官寨街道、宁家埠街道、 [26] 刁镇、垛庄镇、黄河镇。
8、济阳区
辖6个街道、4个镇:济阳街道、济北街道、回河街道、孙耿街道、崔寨街道、太平街道、垛石镇、曲堤镇、仁风镇、新市镇。
9、平阴县
辖2个街道、6个镇:榆山街道、锦水街道、东阿镇、孝直镇、孔村镇、洪范池镇、玫瑰镇、安城镇。
10、商河县
辖1个街道、11个镇:许商街道、殷巷镇、怀仁镇、龙桑寺镇、郑路镇、贾庄镇、玉皇庙镇、孙集镇、韩庙镇、白桥镇、沙河镇、张坊镇。
地图如下:
扩展资料:
济南地方特产
1、章丘大葱
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
2、龙山小米
龙山小米”集中产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
3、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产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地带(明水街道)而得名,济南百姓俗称“香米”。
4、黄河大米
位于鲁北平原南部,濒临黄河,济阳大米被成为济阳黄河大米。
5、平阴玫瑰
平阴玫瑰既可制作玫瑰酱,酿造玫瑰酒,又可提取玫瑰精油。
6、平阴阿胶
因产于老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现东阿镇已被认定为“中国阿胶之乡”,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
7、红玉杏
红玉杏又称“金杏”,主产于济南市历城、长清,为山东杏中之魁。
8、鲁绣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
9、商河县彩椒
商河县彩椒基地位于济南市商河县城以南,辖玉皇庙办事处和许商办事处部分地区,主要种植以色列、荷兰等国外甜椒品种。
10、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生产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
11、长清木鱼石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学名“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吉祥如意、佛力无边,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
12、仁风西瓜
济阳县仁风镇素有“中国西瓜之乡”,是最早的富硒西甜瓜生产基地。
13、长清茶
长清是中国纬度最高的产茶区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恢复茶树的栽培种植,经过长期技术改造和品种改良才形成了长清茶。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市人民政府官网-区县政府信息公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济南
南泰山,北燕山,南部石灰岩,北部闪石岩。雨水形成的地下河流由南向北,河水致两山地质板块结合部受阻,无法流入北部地势较缓的闪石岩结构,且形成巨大水压,导致地下河流在地质疏松石灰岩段喷出,形成多处泉水,造就济南泉水重多,故称泉城。
济南之所以泉水众多,是因为它的独特地形地质构造。济南处在山东省的心脏地带,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正好把它夹在中间,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高差达500多米,市区的地势自然也就随之南高北低,这种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
济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长地质变迁年代,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网。
济南南部山脉大量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纵横交错,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组织紧密的岩浆岩的阻挡,如同一面天然设置的石墙,将水脉阻断拦蓄。最终,拦蓄在这里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压力,沿地下连接地表的许多裂缝和通道,一股脑地涌出地面,于是就出现了天然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