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画线段图”等解决问题策略之后的又一问题解决策略。
课件由实例求大、小瓶的容量,通过假设都是大瓶或都是小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将大瓶替换成小瓶或是将小瓶替换成大瓶,从而求出大、小瓶的容量。
设计思路:
课件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方法,领悟假设策略的要领;接着进行辨析,哪些问题解决中可以用假设策略,哪些不可以用,进一步提炼策略;最后通过两道变式练习题,拓展了策略的运用与掌握。最后做全课的总结,深化策略意识,学会数学思想。
我觉得一到六年级属于小学生,那么其中小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别是:画图策略、转化策略、列表策略、枚举策略、替换策略、逆推策略。举例说明:比如画图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推理、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画图方式有:线段图、集合图等。
将疑难问题的文字“翻译成图”,能够立竿见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策略。
例:某班有45位同学,其中有30人没有参加数学小组,有20人参加航模小组,有8小组都参加了。问:只参加一个小组的学生有多少人?
分析:画出集合图。

方框表示全班所有人。区域①表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区域②表示只参加航模小组的人。区域③表示同时参加数学、航模两个小组的人。区域④表示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
图片、图形转达信息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文字和语言。
利用集合图将复杂的文字概念关系转化为直观的图,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理清各种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解题效率。
在孩子解题时,家长要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如果是碰到难题,更可以提醒他们试一试不常使用的策略,说不定灵感就会突然爆发。
同一个知识内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选择的解题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平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灵活判断和选择相关策略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在六年级奥数考试中,要想取得高分是不容易的。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本来是学过了,在考试时才发现又忘记了,明明是会做的题目,却没有得分。
在奥数考试方面,同学们的常见失误有以下几点:
一是"篡改试题"
就是把题目改了再做,当然你不是故意这样的。同学们在考试时常受一些曾经似乎做过的题的影响,这个见过,那个见过,就顺着记忆做下去了,实际上由于其中一 个条件或关键词的改变或数据的改变,编排顺序的改变等已使题目变得与原题大不相同了,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再认真,条件是什么?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数据又是什么?与问题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需要思索一番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强调同学们画图、列条件、标数据、写等量关系等,把题目中提供的 信息,通过自己的大脑再在草稿纸上表现出来,这样不易遗漏。当然这些都存在一个时间和效率问题,在考试时是不容你花大量的时间琢磨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 题意掌握清楚,争取不受原来那些题的干扰。
下面我针对"篡改试题"这一情况举几个例子:
例1:某商店有7箱杯子,分别装有1只,2只、4只、8只、16只、32只、64只杯子。有一位顾客要买93只杯子,要求整箱整箱的地取,应当如何取法? 有位同学做的答案是这样的:93=64+16+4×3+1,也就是取64只的一箱,16的一箱,4只的3箱,1只的一箱。我把条件指给他一看,呀,原来每 种箱子各一只,我怎么能取3箱呢?
例2:下面是一个按照某种规律排列的数阵 。
1
2 3 4
9 8 7 6 5
10 11 12 13 14 15 16 。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
… … … … … … … … …
根据你猜想的规律,2008应该排在 :① 第 行。
② 在该行上从左向右数的第 个数。
与这类似的题前一段时间刚做过,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但第二个问题就有些同学不小心,没有仔细审题,奇数行的数都是从右往左排列,2008在45行正好是奇数行。一提醒很多孩子就明白了。
例3:2003名学生排成一行,第一次从左至右1---3报数;第二次从右至左1-5报数;第三次从左到右1---5报数。第三次报的数等于前面两次报的数之和的学生有多少名?
有些同学的错误在于根本没看出第二次报数顺序是从右往左,与另两次不一样,还有一些看出来了,但它第二次的排列顺序理解为从左第一人起是:5432154321也没思考总人数2003对排列情况的干扰,当然还有关键的对余数8的处理。以下是正确解法:
从左至右每15人三次报数的情况重复一次。前15人的情况如下表:
第一次报数 123123123123123 。
第二次报数 321543215432154 。
第三次报数 123451234512345 。
符合要求的只有左起第8,10两人。2003÷15=133……8,符合要求的学生共有2×133+1=267 。
当然,类似的情况太多了,你只要不受"老朋友"的影响,以为做过就轻视它。考试时,把关键落实到审题上,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些还是可以避免的。
二,"答非所问"
这一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同学们在解题时关注点不全面,想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仔细分析,大致情况是这样:在每道题中都有一个赛点,或者说是一个难点,有些题是 出现连续的几个赛点,一般同学们在突破赛点,解决难点后是非常兴奋的,我懂了,我会了,我明白,给自己的感觉是这道题的分数唾手可得,就什么都不顾了,问 乙多少答成了丙多少,问多多少答成了总数是多少,问男比女答成了女比男……有同学感叹:我怎么忘了乘以3了呢?我怎么最后没加起来呢?……这种情况比比皆 是。下面举几个实例:
例4:下图所示为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从正方体的底面向内挖去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求剩下的体积是原正方体的 %(保留一位小数). 。
有些同学做出答案是26。2,而正确答案是73。8。你能知道它错在哪儿吗?
看到这个结果我就能判断他把难点都解决了,就在最后关键一步,把问什么都没弄清楚,可惜这是填空题,费了力气却只得个0分。即使是解答题,这样做也很难拿分。
例5: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容器里放着水,从里面量边长14厘米,水的高度是8厘米。把一个铁质实心圆锥直立在容器里以后,水的高度上升到12厘米,正好是圆锥高的1/2。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
有些同学在做题时的过程是这样的,难点突破1:圆锥水上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1/2) 的立方= 1/8,圆锥水下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7/8 ,难点突破2:圆锥水下体积是,14×14×(12-8)=784立方厘米,难点突破3:用已求出数量除以对应分率,所以圆锥的体积为784÷ 7/8=896(立方厘米)。当3个难点突破后,思想上有些松懈,再有可能前面做过一个类似的题,是只求圆锥体积的,所以解题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有再核对 一下,最后求的是:"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还缺一步难点突破:圆锥的高是12÷1/2=24(厘米),圆锥的底面积是896×3÷24=112(平方厘 米)。
因此,同学们在考试时,既要有一定的兴奋来刺激大脑思维的活跃,也要以相当的冷静来分析全题的道道机关,弄清出题人的意图,它要考你什么知识点,用 什么方法,赛点在哪儿。不要因为题目似乎见过,难点已经突破而忘乎所以。在考试解题时首先能做到这两点,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大幅提高。
三是"贪多求全"
对于参加某些较难的考试,你必须对自己的实力与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是强,较强、中等、还是一般,凭你现有的实力,你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吗? 学奥数的同学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都学过"合理安排、最优化"专题,对考试短短60分钟或90分钟的合理安排你考虑过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把所有的 20个题全做了,但由于某些题解题粗糙,不作检验,没有周密思考,还把大部分时间放到了几个最难的题上去了,结果只做对10个或8个,甚至更少。你放弃了 其中三个最难的题,把这些时间放到另外17个题上,因此做对了15个题。请你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有些同学拿到卷子一看后三个大题都是12分,甚至15分一题,而前面填空题才5分或8分,因此第一步就先去抢做大题,拿大分。你要知道大题的难度一般均要 高于小分题,看似熟悉、简单的题费了很长时间也不一定能做对。在你啃了半天难题,能否做对尚且心中无数时,一看表,呀,坏了,还剩15分钟了,此时阵脚大 乱,考试效果可想而知。这种考试策略对同学们来说是最犯忌的。
针对上面两种情况我建议考试过程这样安排:在拿到卷子填完姓名校名准考证号后,认真浏览整张试卷的每一类题每一道题的每一个条件和要求。有很多题简单熟悉 也不要太高兴,陌生题、难题较多也不必紧张,反正试卷已定,难的大家难,简单的大家简单,最后以分数比高低,因此我现在的任务凭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最佳的 水平。很多同学在答题铃声响之前的短短几分钟内在做其中的某一个题,铃声一响,快,先把这个题的答案填上。其实这种做法我不赞成。这一步必须在你已经浏览 了整张试卷,对试卷中每道题的难易程度大致清楚的情况下。拿到试卷,你首先应该确定好先做哪几个简单的,再做中等的,最后做难的,甚至有些同学能确定这个 题太难我可以不做了。这种做法较明智。如果你急着做题,来不及浏览整张卷子,开考后你就只有按顺序往下做了,而很多学校在编排入学考试题时往往不是由易到 难的,说不定第二、第三个填空题就能把你难住了,在上面啃半个小时,到最后也不一定能啃出来。从而影响发挥。
摘自百度知道
先用足球换成篮球,然后再用15×3等于的钱数,然后再用645元减去得出来的钱数,然后再用得出来的钱数除以十,就算出来篮球的价钱,然后再用蓝球的价钱加上15元,就等于足球的价钱。
举例说明:
李老师买了3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用去440元。如果买6个足球和2个篮球,需用58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多少元?
分析:先算出足球数量相等时的总价格,用价格差值除以篮球数量差求得篮球的单价。买6个足球和8个篮球花费为880元,买6个足球和2个篮球需用580元。
所以多买(8-2)个篮球需要多花(880-580)元,篮球单价(880-580)÷(8-2)=50(元)。买2个篮球的价格就是(2×50)元,买6个足球需要(580-2x50)元,所以足球单价为[(580-2x50)十6]元。
解:440×2=880(元)。
(880-580)÷(8-2)=50(元)。
(580-2×50)÷6=80(元)。
答:足球的单价为80元,篮球的单价为50元。
知识点总结: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B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七单元测试卷。
成绩_____________。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2分)
1、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 ,那么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2、7×=(8-1)×=( )×-( )×,这里运用了( )律。
3、“这件大衣现在的价钱比原来降低了”,这里把( )看作单位“1”, 现在 。
的价钱是原来的。
4、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3,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甲。
数占甲乙两数的。
5、( )千克比20千克多,48千克比( )千克少。
6、①一根绳子长米,剪去,剪去了( )米。
②一根绳子长米,剪去一些后还剩,剪去了( )米。
③一根绳子长米,剪去米,剩下( )米。
7、一枝铅笔的价格相当于一只圆规价格的三分之一,刘老师带的钱正好买了2只圆。
规和24枝铅笔,①一只圆规可以换( )枝铅笔;②刘老师带的钱可以买。
( )只圆规。
8、红花和黄花一共有4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红花有( )朵,
( )朵。
9、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0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有( )人。
10、一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
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增加后长方形的面积是( )
平方厘米,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
二、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这里把( )看作单位“1”。
A.水的体积 B.冰的体积 C.无法判断。
2、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2米,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
A.平方米 B.平方米 C.平方米。
3、修一条路,甲队5天修了这条路的,乙队天修了这条路的,( )队修的快。
A.甲队 B.乙队 C.一样快。
4、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丙数的,甲数是丙数的( )。
A. B. C. 。
5、一桶油有10升,第一次倒出总数的,第二次倒出余下的,( )倒出的多。
A.第一次 B.第二次 C.一样多。
三、注意审题,细心计算。(40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21×= 1÷= ÷= 8×=。
÷= += 5-= ×=。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18分)
30×(+) 98×+98× (-)÷+。
(++)×24 ×+÷6 -(+)
3、解方程。(6分)
3χ+χ= χ-χ=。
4、文字题。(12分)
(1)20加上与的积,和是多少? (2)9个的和去除,商是多少?
5、看图解答。
(1)
(2)
四、运用知识,灵活解题。(28分)
1、小军看一本56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
(1)小军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3分)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多少页?(3分)
2、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全程的,这时离中点还有多远?(4分)
3、六年级共有学生240人,其中六(1)班人数占,六(2)班占,这两个班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人?(5分)
4、粮店运来吨大米,运来的面粉是大米的。粮店运来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4分)
5、鸡和兔一共有8只,数一数腿有20条。你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9分)
想:(1)画一画。画8个圆,表示一共有8只动物。
(2)先假设都是鸡,给每个动物画2条腿。算出画的腿比20少( )条。
(3)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条腿,再约其中的( )只动物各添上2条腿,使它们正好是20腿。
(4)鸡有( )只,兔有( )只。
若鸡和兔一共有20只,腿有64条。鸡和兔各多少只?(列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