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紫禁城“天子五门”之一,也是皇宫主体建筑太和殿的宫门。太和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叫做“奉天门”,后来又改称为“皇极门”,到清朝才正式改称“太和门”。太和门在明清两朝皇宫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一度是皇帝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的重要场所之一。围绕太和门,有不少饶有趣味的历史典故。
太和门前神秘的的石匮和石亭
太和门前陈列着铜狮一对,铜鼎四只。铜狮和铜鼎,都是皇帝为了显示帝王威严气度的仪仗器物,摆在太和门前,无可厚非。但太和门前还有一对石雕,东边的是石亭,西边的是石匮,对于它们的由来和作用,却令人迷惑不解,即使专家教授也对此说法不一。
西边石匮,形如御玺,蟠龙纽,纽下有穿孔。从外部形制判断,石匮上部明显是一个盖子,盖子下边应该是空心的石箱。但这个石头箱子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史书中对此讳莫如深。
东边的石亭,石亭的龛里边,上下各有一道石槽。石亭下边有两级阶梯,貌似为了便于经常上去操作或者观看的。上去干什么呢?也没人能说得清楚。有史学家推测,这个石亭可能是用来放置“铜壶滴漏”等古代计时工具的,但因为缺乏史料印证,无法定论。
太和门与光绪大婚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光绪皇帝大婚前,由于守卫太和门的护军士兵夜间不慎,把灯笼挂在太和门柱子上,意外引起一场大火,太和门也在此次火灾中严重受损。光绪急的六神无主,又无可奈何。
由于婚期已近,重建已经来不及,内务府迫不得已,找来一批工匠,就地用木料彩绸等模仿太和门形制,重新搭建了一个彩棚,作为太和门替代品。光绪大婚仪仗队,就从这座“仿冒”太和门下通过。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又经后世不断修缮扩建。作为明清两代皇宫它历时491年,其间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生活,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在经历明朝到清朝这一改朝换代的命运后,自然有很多宫殿,宫门更换过名称。下面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紫禁城呈长方形,每面各开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在紫禁城四门之中唯有北边的“神武门”,在明朝称为“玄武门”,后在清朝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为神武门,其他未变。
其次,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称“奉天门”,明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此门毁于雷火,次年六月重建改称“大朝门”,嘉靖四十一年九月改名为“皇极门”,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爱新觉罗•福临在此举行满清入主中原的登基大典,顺治二年五月此门更名为“太和门”,至此延续至今。
而太和门东西两侧的门,在明初称之为“东角门”和“西角门”,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两门于太和门一同毁于火灾,四十一年九月重建之时改名为“弘政门”“宣治门”,清顺治二年二月改名为“昭德门”“贞度门”,从此这两门成为皇宫的重要门户。
另外,在紫禁城大小70多座宫殿, 8700多间房屋中,很多宫殿都经历数次更名。针对您以上两处问题做出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故宫内所有建筑的名称如下: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
中和殿
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明清两代举行大朝礼的时候,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员朝贺。
保和殿
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都是取自《周易》“保合大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
乾清宫
乾清,取自唐代韩愈《六合圣德诗》中的诗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寝宫一直都是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后,就挪到了养心殿,从此,乾清宫九成了皇帝听政的地方。
交泰殿
交泰,取自《易经》中的天地交泰,象征着帝后生活和谐.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
坤宁宫
在明代,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永和宫
一直为妃嫔所居.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光绪帝的瑾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宫
一直是历代贵妃的居住地,像康熙皇帝的生母康妃、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乾隆的生母禧贵妃、咸丰帝的琬贵妃、光绪帝的珍妃等曾居住于此.。
延禧宫
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西六宫
太极殿(启祥宫) 明万历年间,乾清、坤宁两宫火灾,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启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其实先前看过一些资料,知道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九五之尊,至高无上。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而唯一例外的是东华门(本来想去看的,但实在是没时间了),门钉为纵九横八只有七十二个,比西华门、午门等都少九个。关于东华门门钉只有八排的原因,我看到过N个版本。
版本一: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东华门仓皇出逃,自缢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认为东华门不吉利,决定由此门进出皇家灵抠,以符合“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人生属阳,人死属阴”的迷信传说,同时将其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而其余宫门的门钉则仍为阳数八十一个。
版本二:在兴建紫禁城时,原打算午门、神武门全用大号钉。待神武门做好以后发现错把东华门的2号钉用上了,故东华门施工时,只好将错就错,用神武门的大号钉。由于东华门的门扇窄,每扇门就少用一行门钉。这两种说法都有明显的破绽。前者“清初重建东华门时,将门钉减去一行”的说法无史料可证。据史料记载,清初曾修过东华门,但只修理崇祯末年被火烧坏的城楼并未修理城门。另外,如果说灵柩进出的午门的门钉应为偶数,那么明十三陵及清东。西陵等门的门钉怎么反而是奇数呢?后者“门钉用错”说法不大可能,因为给皇帝建造宫殿是绝对不能出差错的,哪个监工也不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因此东华门的门钉究竟为什么少一行,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来故宫之前看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故宫》,其中也提到了只有八排门钉的东华门的故事。众所周知,东华门是皇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皇帝从来不走这个大门。正是这个门,在明朝引起了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并不是明武宗的儿子,在明武宗意外驾崩后他以藩王的身份继承皇位,但他却冒着当不成皇帝的风险不从礼部规定的继位礼仪,坚决拒绝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皇太后最后妥协了,让朱厚熜如愿从大明门进入紫禁城。
其实太和门的另一面是一个还没有开放的景区而已,里面就是放着很多文物的建筑,但由于“好奇心”催使很多游客对这缝隙里面的建筑产生了各种的兴趣。对于故宫里面排队看缝隙的行为,其实当地负责人也是蛮无奈的,毕竟门的另一半只是一个未开放的地方,却被游客当成了充满神秘感的国度,甚至还成为了故宫里面特别的风景。
一、故宫太和门的另一边只是未开发区域,里面放着大量重要文物且未维护好而不开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故宫太和殿里面就出现了排长队看“缝隙”的特色,很多人都会自觉在太和门的缝隙看看,到底门的另一面藏了什么?其实太和门的另一面只是故宫的其中一个房间,当地管理人员说其实门的另一面只是一个放着文物的房间,也不知道怎么吸引了大量游客的排队拍照,甚至还多人都会咨询他里面到底藏了什么,甚至还有人会猜疑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事情。
其实故宫里面很多房间都因为没有维护好,或者文物太多而未开放,就好像这个小房子一样,其实都是很普通的景色。
二、因为好奇,导致了普通的一个小缝隙成就了故宫里面特色景点。
其实太和门的另一面只是普通的房间,但因为游客的好奇心而变成了故宫的特色风景,很多人都会到这缝隙里面看一看;明知道门的另一面还是跟普通的景色,但总有滔滔不绝的人去观看,只能说故宫的魅力太大了,任何神秘的地方都是它魅力所在,自然就会吸引很多游客来缝隙中看一看,到底里面有什么特别。
太和门的另一面只是一个普通的房间,里面除了文物外其实没有太特别的东西。
原文地址:http://www.qianchusai.com/lw/%E6%95%85%E5%AE%AB%E5%A4%AA%E5%92%8C%E9%97%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