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楼分别为:
1、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为滕王。他于滕州筑一阁楼名曰“滕王阁”(已被毁)。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恒的经典。
2、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3、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4、江苏南京的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阅江楼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建造,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
扩展资料
滕王阁——王勃一字值千金:
《滕王阁序》无人不知。可很少有人知道,序诗中有一处留白,也留下了一段美好传说。传说王勃在滕王阁上写完《滕王阁序》之后,便告辞走了。阎都督一边读一边赞叹,但他看到最后几句时,不禁惊诧起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原来,王勃故意空下一字走了。
阎都督和宇文钧、吴子章等众多名士,均不解其意。有人说,应该填“水”字,但显得太直白了;有人说,应该填个“独”字,又觉得太一般了。大家想来想去,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字。于是,阎都督便派人赶往会馆,恭请王勃返阁填字。
使者受命来到会馆,却被王勃的书童挡住了。书童对使者说:“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海涵。”使者将原话带回后,阎都督暗自思量:人才难得,理应礼贤下士。于是带着纹银,前往会馆求教。王勃见都督前来,拱手笑道:“何劳都督下问,不才早已将字留在宝阁了。”
大家疑惑不解,连声追问:“才子墨宝,留于何处?”王勃大笑说:“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留。”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齐声称赞。
黄鹤楼——一座诗情画意的阁楼,还曾俯瞰历史风云,饱经战争烟火,传唱着许多血与火的故事:
清末,“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登临黄鹤楼,曾用“百战山川扼势雄”的诗句来概括此地险要形势,描述黄鹤楼曾见证身经百战、碧血芳草的历史侧面。早在黄鹤楼诞生之前,三国时,孙权在蛇山上筑构城池。此后,历代均以武昌作为重要的水陆军事基地。
南宋初民族英雄岳飞曾镇守黄鹤楼下的鄂州(今武昌)达七年之久。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北伐,都以此为基地。第一次北伐,击溃了金人傀儡伪齐军数十万,收复了河南、湖北大片失地,以赫赫战功被晋封为武昌郡开国侯。
一日,岳飞登临黄鹤楼俯瞰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望烟雾迷蒙的北方,为收复中原的壮志难酬而慷慨高歌,挥毫题写了《登黄鹤楼有感·调寄满江红》:“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江南四大名楼。
参考链接: 人民网-滕王阁留下的那些动人传说。
参考链接:人民网-黄鹤楼复建30年首次维修 揭秘其经历的血与火的故事。
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企盼春天。
我在查阅一份资料时,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遭到空前浩劫。然而当我去采访时,不论是牡丹志专家,还是当年的养花人,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维持着1966年时的水平。
在那个年代,象征富贵、吉祥的洛阳牡丹,作为和帝王将相紧密联系又与当时形势格格不入的洛阳牡丹,为何能得以免灾?仅仅是因为它的根能入药吗?我更相信,是河洛大地积淀深厚的牡丹文化保护了它,是几千年来洛阳人民对牡丹独特的爱保护了它。
当然,这十年当中,洛阳牡丹活得并不轻松。它和别的花卉一样受到冷落,就像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王城公园的大门被砸,但砸门的人并没有冲进园子。
-洛阳日报社-新闻-www.lyd.com.cn-网络中心-龙门-牡丹-信息港。
这个故事,现年75岁、时任王城公园副主任的马法永讲过,现年70岁的牡丹老专家王世端也讲过。
1966年8月18日,林彪发表讲话,号召红卫兵“大破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即所谓“破四旧”。一时间,“破四旧、立四新”,打倒“封、资、修”的口号声席卷华夏大地。
洛阳也不例外,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被推了、砸了;香山寺的乾隆御碑被推倒了;有人还要砸龙门的佛像,龙门管理所人员赶紧给国务院写信,周恩来总理批示不能动,龙门的佛像这才幸免于难。
这天,一伙红卫兵来到王城公园。当时的王城公园大门有两幅门板,一幅上写“王城”,一幅上写“公园”,革命小将将写有“王城”字样的门板推倒砸碎。从那以后,王城公园改名为“劳动人民公园”,直到十年动乱结束。
红卫兵砸了王城公园的大门,并没有冲进园内,园内的花草树木,尤其是牡丹没有遭殃。直到十年动乱结束,王城公园的花木也没有受到破坏性的冲击。
我问其中的原因,王世端说,群众不愿意。作为当时洛阳唯一一座开放性大型公园,王城公园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公园就得有花,没花能叫公园?”王城公园的职工也不愿意:你是造反派,我公园内也有造反派,你给花木扣帽子是“封资修”,我给你扣帽子是“破坏公共绿地”,你敢来毁花试试!
马法永说,牡丹以及其他花草得以留存,得感谢公园的职工。当时他们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公园的花木是国家的资产,而国家的东西是不能破坏的。
公园职工自发地保护园内的一草一木,虽然他们之间也有派别、争斗。有一次,有个人到王城公园偷了一盆牡丹,被职工们发现了,职工们便围住偷花者开了个批斗会,直批得偷花者连连认错。
因为根能入药 牡丹免遭劫难。
洛阳牡丹免遭劫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根能入药。
有记载曰:牡丹入药部分为其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1971年的一天,洛阳市召开斗私批修会,市革委会一领导在会上说:毛主席号召我们斗私批修挖修根,我们洛阳有没有修根呢,有。我们挖修根,就要把街心花坛里的各种花木都刨掉,把公园里的月季、刺梅、牡丹等供资产阶级赏玩的花统统刨掉。说到这里,不知道是谁给这个领导递了个条子,他看了条子马上转口道:“牡丹根可入药治病,不属于修根,可以不拔。”
洛阳牡丹保住了,但已经失去了观赏价值。
我们曾到新村采访,72岁的老花农王保全讲,那时候,跟种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种牡丹就是为了卖药。“药材公司经常跟村里联系,免费给村里供应化肥。”每年的八九月份,花农们把牡丹根刨出来,晒干抽筋后交到大队,大队再将收集起来的这些被称作丹皮的药材送到药材公司。
而曾经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当时叫植物园)、南关公园工作过的老人,也都有过刨牡丹根作丹皮卖药材的经历。年过六旬的原南关公园技术员孙桂花老人回忆说,秋分到寒露期间挖根最合适,长的牡丹根能达到1.5米。挖根卖药得来的钱,用来贴补公园。
没有发展,仅仅维持现状
“没有发展,没有研究,没有新品种的引进,也没有面积上的增加,仅仅是维持现状,但这已经很不错了。”一位老园艺工作者这样描述十年动乱中洛阳牡丹的情况。
马法永说,当时的王城公园,领导都靠边站了,技术员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园内两个派别,今天你批这个,明天我批那个,人心都乱了,谁还会去想着研究和发展牡丹呢?
加上没有资金投入,那时就是对原有牡丹进行简单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一样给牡丹浇水、施肥,像农民摆弄庄稼一样。
孙桂花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当时南关公园的牡丹,该嫁接时嫁接,该分栽时分栽,就那么几十亩地,栽满了,剩下的牡丹就扔了、烧了。牡丹品种单一,十年就那么十来个品种。有一年,园里一株牡丹开了120朵花,多稀罕的事,但仍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新村的牡丹都移到了河滩地,腾出好地种粮食了。河滩地里的牡丹长不好也没人管,反正没人看了。
至于机关单位、厂矿、院校内的牡丹,早就没人管了,任其杂草丛生,枯死老去。
我曾在《洛阳牡丹志》上看过一张1957年至1990年洛阳牡丹学术论文及科谱文章简表,其中1966年以前有2篇,1976年以后有36篇,1966年至1976年,十年之间竟然没有一篇。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的境况由此可见一斑。
那株绿牡丹被人偷走了,但更多的牡丹迎来了春天。
十年动乱期间洛阳牡丹不能说没有一丁点儿的发展。让我们看看《洛阳牡丹志》上的另一则记录:“1965年至1975年,王世端等人历时10年在王城公园和西苑公园选育出新品种44个。”
王世端1955年从洛阳林校毕业后,先留校教书,后进入王城公园工作。当时的公园主任胡子义说:“你是洛阳人,又有文化,好好研究一下洛阳牡丹吧。”
王世端记住老主任的话,先搞牡丹的嫁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而后他又和同事开始了牡丹的人工有性杂交。
后来,王世端受命到植物园搞牡丹研究,他将在王城公园收集到的品种牡丹一起带到植物园,继续着他的有性杂交研究。
十年动乱开始了,王世端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没法好好搞研究了。但王世端说,“只要我的牡丹苗子还在地里长着,我就要继续我的研究。”不能明着搞就偷偷搞,不能大搞就小搞,现在他还保存着当年的观察记录。
1970年王世端调到园林处,植物园里又来了梁寿珍和何光祥,这两人也对牡丹感兴趣。王世端时常从园林处回到植物园,3人一起进行研究,培育出了40多个牡丹品种。1975年,这40多个品种陆续开花。
“其中有一棵绿牡丹,真漂亮。”王世端说,“但可惜的是,绿牡丹后来不知道让谁给偷走了。”他一脸惋惜地说道。
但绿牡丹的丢失或许是一种昭示,一种洛阳牡丹走向新生的昭示。一朵绿牡丹丢了,但千千万万朵其他颜色的牡丹不是很快就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吗?
扬州市邗江区扬菱路188号。
扬州北湖湿地公园于2022年4月1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园区内设置了多个别具特色的景点,既能独立成景,又是整个北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扬州乡下的农家屋舍为基本建筑风格,掩映在乡野树丛之中。北湖文苑是北湖湿地公园的人文核心,建筑制式为扬州传统乡野建筑风格。位于北湖文苑西侧滨水区,作为游客茶饮、休憩、观湖之所。